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歷史階段特征總結中國古代史階段特征(遠古~1840年)先秦時期(遠古~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會(遠古~BC2070年)——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掌握了農耕技術,過上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政治上出現了禪讓制。2.夏商西周(BC2070~BC771)——早期國家的產生政治: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建立分封制。西周通過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經濟: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鑄造業的繁榮時期。文化:商朝出現了甲骨文。3.春秋戰國時期:(BC770~BC476~BC221年)----動蕩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總體特征:社會大變革,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壞;中央集權制度開始出現。經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現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漸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引發各國變法運動。文化: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秦漢時期(BC221~22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政治:秦朝開始出現大一統局面,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經濟:封建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牛耕推廣,出現了耬車。國家統一和政治安定促進了商業(商業可上升為經濟)的發展。思想:從百家爭鳴到思想專制。秦朝焚書坑儒;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科技:秦漢科技發達,造紙術發明與改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外交: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政治:北方戰亂,社會動蕩;南方相對和平穩定。經濟: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南方經濟發展。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礎。文化: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農學農業)。比較系統、完整地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經驗和知識。隋唐時期(581~907年)總體特征:封建社會的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政治:國家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完善。科舉制打破了按門第選拔人才的標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實行民族開明平等的政策。經濟:封建經濟繁榮,農業方面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瓷器取代絲綢成為外貿的代表。唐代商業繁榮,但商業貿易受官府嚴格控制,實行市坊制度。文化:唐代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書法藝術、繪畫藝術成就突出,出現了歐陽詢、顏真卿等書法名家和閻立本、吳道子等繪畫大師。科技:科技發達,雕版印刷術和火藥技術出現。宋元時期(907~1368)總體特征: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政治:政治局面發展特點是由民族政權并立到統一。宋代分割相權,削弱地方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大變革。經濟: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城市:市坊界限、經營時間的限制被打破;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文化:文學形式上出現了詞和散曲。藝術上有蘇軾等書法家,還有風俗畫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元雜劇表明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文化中心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而南移。科技:宋元時期我國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完成并外傳。“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做出重大貢獻,對世界文明影響深遠。明清時期(1368~1840)總體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政治: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展與完成,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浪潮中,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性逐漸顯現。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科技:逐漸落后于西方。文化:文學藝術平民化、世俗化傾向明顯,反封建意識不斷增強。外交:“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中國近代史階段特征1840年至19世紀60年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總體特征:西方工業文明沖擊中國的農耕文明,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政治:西方國家開始侵略中國,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傾銷工業品,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思想文化: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開眼看世界。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政治: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辛丑條約》簽訂后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農民階級掀起了反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經濟:地主階級開展了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洋務運動誘導下逐漸產生并初步發展。思想文化:地主階級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維新派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思想。20世紀初至1919年——資產階級民族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政治:民主革命成為20世紀初的進步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帝制。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中國開始出現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一戰期間出現短暫的春天。思想文化:三民主義成為資產階級的革命指導思想,與實業救國思想并存。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掀起了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在新文化運動后期傳入中國。中國向西方學習開始由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和思想層面。1919~1927年——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和國民大革命政治:五四運動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國共第一次合作后領導國民大革命(北伐戰爭)。蔣介石背叛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逐漸取代北洋軍閥政府。經濟: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后卷土重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重新受到壓制。1927~1937年——國共的十年對峙政治:國民黨統治開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日本全面侵華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經濟:國民政府推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共產黨在根據地內實行土改運動,農村經濟有所發展。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毛澤東思想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1931~1937~1945年——抗日戰爭政治: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進行抗日。全民族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經濟:戰亂使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嚴重破壞。日本在淪陷區進行瘋狂經濟掠奪。思想文化: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成為共產黨的指導思想。1945~1949年——解放戰爭政治:1946年內戰爆發后,經過了防御、反攻、決戰三個階段,國民政府的統治被推翻,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經濟:官僚資本壓制民族資本主義,使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國民經濟凋敝。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總體特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民族獨立、人民民主的任務。具體表現:1、政治: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五四運動、中共成立、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建立新中國。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3、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毛澤東思想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新中國。中國現代史階段特征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政治:建立并鞏固新生政權,完成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經濟:一五計劃初步奠定新中國工業化基礎;三大改造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1956~1966年)政治:中共八大提出的總路線,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經濟:忽視客觀經濟規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十年文革時期(1966年~1976年)政治:文化大革命運動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壞。經濟:文化大革命運動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外交: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8年至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經濟:對內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對外開放,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外交: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思想文化: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古代史階段特征(遠古——16世紀)古希臘文明時代(公元前8世紀——公元5世紀)古希臘奴隸制民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1.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措施:擴大一般公民的權利,擴大公民的參政范圍。鼓勵公民參政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擴大公民的權利。公民大會體現了雅典民主制人民主權的基本特征3.雅典民主的進步性與局限性進步性:在古代君主專制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開世界民主的先河,為后世提供了值得參照的政治體制。雅典民主制對后世民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局限性:雅典民主制只是局限于奴隸主階級中的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制。古羅馬文明(公元前6世紀——5世紀)1.羅馬法的形成和發展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羅馬法制建設第一步)2.羅馬法的影響后世羅馬法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包括公民法、萬民法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中世紀時期(公元5世紀——16世紀)——歐洲的封建社會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權高于王權。世界近代史階段特征(15世紀至1917年)資本主義的萌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16世紀至18世紀中期)階段特征: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西歐等國出現(14、15世紀),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政治:歐美爆發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使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在西歐、北美開始確立。英國、美國、法國先后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近代自然科學產生、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學相互促進。國際關系: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并進一步拓展。蒸汽時代(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中期)階段特征: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經濟: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政治: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工業革命促使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形成一股潮流。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學;達爾文進化論使人們從神學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國際關系:伴隨著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英國殖民霸主地位最終確立。電氣時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階段特征: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治: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發展,列寧主義誕生。國際關系: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最終爆發了一戰。世界現代史階段特征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1914——1945)政治:俄國十月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資本主義也不斷完善其政治體制。經濟:蘇聯形成了斯大林經濟模式;美國采用政治干預經濟的方式擺脫危機。文化:相對論的出現推動了物理學和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為現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兩極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總體特征:兩極格局對峙,政治多極化趨勢出現,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政治:一方面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在競爭對峙中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兩極格局、多極化的趨勢)。經濟:蘇聯不斷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改革;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兩極格局解體后的世界(1991——至今)總體特征:政治多極化趨勢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政治: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最終瓦解,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主流)。政治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經濟: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主流。隨著世貿組織的成立及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加入,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