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搞透五大核心素養,指導歷史教學!一、什么是核心素養?(1)概念: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學科和跨學科的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和關鍵能力。解讀: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情境。小孩子上學前主要是和親人打交道,進入學校面對他不認識的人,怎么和他們相處,上大學之后,走上社會崗位,更是新的,復雜的不確定的情景。所以人生要不斷的碰到復雜的新的面孔,怎樣去面對?(2)特征1.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2.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不是指某一個方面,而是面對問題時表現出的價值觀念、綜合品質和關鍵素養的綜合表現,三者之間關系密切。舉例:比如我們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剛接觸某個人,就對他產生了好的或不好的印象,這種印象是基于他的綜合素養,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素養。比如有的老師,學識淵博,底蘊深厚,但與學生交談過程中表現出對學生的不尊重,這樣很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的結果就是他的綜合素養的結果。這也就看出,我們老師處理師生關系時,不能剛接觸就傳授知識,如果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正確,就很難形成和諧師生關系。再舉例:我們與他人交談,有時候相互不能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會說簡直就是對牛彈琴,這對牛彈琴實質是溝通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絕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知識背景,表達方法、交流能力甚至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觀不合)的綜合表現影響了雙方溝通。3.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教育形成并獲得發展。我們過去的教育觀念都是教小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跟異性多接觸,但孩子成人后,他們面對陌生人、面對異性會出現很多交往困惑。由此我們看到,過去的教育沒有考慮到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情景。我們沒想過孩子學的知識將來能不能用到,或者我們都知道孩子將來會忘記這些知識,為什么還要去學呢?但是新教材、新課標、新核心素養轉變了這種觀念,現在我們認為,知識固然重要,但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后者才是學校教育的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工作以后才需要學的,而是在學習階段就要學習的,這就是要求我們學校、教師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其面對日后人生中諸多的問題。4.核心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核心素養是分階段的、連續的、逐步提升的,不能短時間迅速提升。高中核心素養是通過高中階段的教育后,期望學生獲得的素養。5.核心素養具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先要理解什么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個人價值是個人認為他做某事有意義,或個人喜歡做某事,做某事使他感到快樂,這件事就對這個人有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是社會上對某個人的評判、認可。比如火葬場工作人員與大學教授比較,有的人就認為火葬場的工作參與到他人人生的最終階段,對故去人的家屬有安慰作用,這是一種價值。所以這份工作雖然社會評判比較低,似乎社會價值不高,但是對他個人具有個人價值。核心素養則同時具備這兩種價值。既對個人有用,又對社會有用,能解決個人和社會的很多問題。6.核心素養的的作用發揮具有整合性。因此教師在史料解讀中,加入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對某一歷史事件如何看待,觀點是什么?教師從積極角度解讀,逐漸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和解釋,也形成自己獨立的認識。從而積極影響學生在未來面對困難情景時的處理方式。(3)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總框架如今的教育觀念認為,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最主要表現在三個維度:自主性、社會性、文化性。自主性指學生能決定自己的發展,解決自己面對的問題,學生的個性能否得到張揚,這是個人作為人是自己的重要方面,也就是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他自己的問題。但同時,人又具有社會性。個人不能總是個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服務社會、貢獻社會、要有社會責任感。一個人既需要有自主性又要有社會性,這就要靠文化性。綜合來看,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這三個方面又分為六個素養,18個核心要點。這些要點都與歷史學科有密切關系。所有學科都要共同承擔培養這些核心素養的任務。2、歷史學科核心素養(1)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帶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依托具體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學生學習該學課之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價值觀念、綜合品質和關鍵成就。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綜合品質和關鍵成就,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這就要聚焦學生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歷史問題,以及他們是如何構建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培養他怎么樣在學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通俗地講,學過歷史和沒學過歷史的人是不一樣的,那些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過去我們重視知識傳授,但是咱們都知道,絕大部分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會忘掉大部分曾經學過的知識。那么核心素養就是那些,多年以后,學生還掌握的,還會的,還能留住的內容。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最終留下了什么,也就是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觀念、思維、方式。新課標制定了以下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對歷史進行認識認識需要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指導。時空觀念:認識歷史須將史事置于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史料實證:對歷史的推理和論證必須依據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歷史解釋: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家國情懷:任何歷史闡釋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追求和人文情懷。(2)制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依據:1)依據一:歷史學的本質。歷史學的本質是對歷史的認識,即在一定的歷史觀的指導下對人類歷史的闡釋。什么是歷史?一層含義是過去的事,另一層含義是對過去事情的認識和闡釋。歷史學則是研究、認識和闡釋過去事情的學問。顯然,過去的事是客觀的,對歷史的認識和闡釋是主觀的。我們學的歷史知識,很多都是主觀的。我們所教的歷史更側重于后者。2)依據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認識,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是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以后的歷史教學,不能只是記住書本上對于歷史事件的評價。書本的評價只是一方面,對歷史的評價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的。學習歷史不是記住一種現成的評價,學習歷史的真正意義是學會自己去認識歷史,教師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么能夠讓學生學會自己認識歷史。這樣當學生在將來的人生中再面對新的、陌生問題時,才知道怎樣更好更全面客觀的認識。因此,建構學生自己對歷史正確認識,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所在。教師應當基于課本所給的歷史事實和評價,充分運用多渠道的材料,幫助學生學習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3)五大核心素養的內涵及關聯要對歷史進行正確的認識,需要什么樣的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所有的歷史認識都和史觀有關系。史觀是把哲學放在歷史領域的思考,比如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具體體現。站在什么立場,用什么方法作指導非常重要。站在個人立場看歷史,一定狹隘,有主觀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解讀不一樣,是因為史觀不一樣。要想全面、辯證、客觀地認識歷史,我們認為最科學的史觀是唯物史觀。2)時空觀念:我們觀察的歷史對象,必須把它鎖定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下,這就是時空觀念。時空觀念不僅要求我們定位時空,還要具備劃定時間的方法和看圖識圖的能力。3)史料實證:今人和古人之間進行認識,只有一條唯一途徑,就是史料。舉個例子,我們都認識自己的爸爸和爺爺,但是我要問你,你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誰,你基本說不出來,因為你沒有關于他的信息。如果能說出來,可能是你們家有家譜,這個家譜就是材料。所以說,沒有材料,任何歷史認識都不能發生。整個歷史學科是建立在材料的基礎上,所有對于歷史的解釋、評論,都是依據可靠的、有價值的材料。但是,學生也要知道,“沒有真正的歷史”,因為我們無法確定我們學的就過去真正發生過的事情?過去的事情都能學到嗎?大多數過去的事,是沒有材料的,是沒法認識的。即使有材料,今人認識的歷史也都受到當今價值觀念、知識背景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一定帶有主觀性。史料實證就是要求學過歷史的學生具備實證意識。這是學歷史和沒學歷史的重要區別。舉個例子,我說張三是混蛋。沒學過歷史的人會說,啊,他是混蛋?以后離他遠點。但是學過歷史的人,會說你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依據?他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你說他是混蛋?但是即使聽說張三是混蛋,學過歷史的的人,可能也不相信。因為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叫孤證不立,除了聽說的,還要看看更多其他的人怎么說,我還要自己觀察。這是一種實證意識。歷史訓練了我們客觀對待人和事的精神。這種實證意識就是對學生的將來有用的。史料實證還要求學生掌握運用史料的方法,這個以后再談。4)歷史解釋:只有史料還不能構成歷史,比如我知道了我爺爺的爺爺做過什么事,這是史料,但是他做的這件事對不對,有沒有意義,應該怎么看,他該不該這么干?這就需要我們對他進行評價和闡釋。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歷史學真正的意義就是怎么解釋過去,對歷史的認識實質上就是怎么全面、客觀、辯證的有根據的解釋。我們所學的知識,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過去的事情,一部分是對過去事情的看法。例如,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是客觀事實。但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今天歷史學對秦統一這件事的評價、闡釋。歷史學最主要的是要解決怎么去認識和闡釋過去事情的問題。5)家國情懷所有的歷史解釋都是含有價值判斷和人文情懷的,這種帶有評判和情懷的歷史闡釋就是家國情懷。另外,家國情懷這一素養,要理解得更寬泛一些,它其實是一種歷史價值觀,,應當不僅限于對家鄉、祖國的認識,還應擴展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擴展到世界視野、全球意識。通過培養學生五方面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建構自己對于歷史的正確認識。6)五大核心素養的關聯五大核心素養都聚焦在對歷史進行認識。每個核心素養在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地位是怎樣的?唯物史觀是諸素養的已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歷史認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史料實證是了解和認識歷史的必經途徑。歷史解釋是認識歷史的思維與表達能力;家國情懷是學習和認識歷史的價值追求。通俗講,唯物史觀是一種理論思想,具有指導作用。時空觀念是所有素養發生的條件。史料實證是學習歷史的本質特征。歷史解釋是核心素養的最終表現。家國情懷是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透過五大核心素養,怎樣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身都凝聚在家國情懷里。五個核心素養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系,不能割裂開認識。例如,要得出正確的歷史解釋,需要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進行,需要有準確的時空定位,需要運用有價值的史料,并以此來支撐所得出的結論;所進行的解釋勢必含有價值觀念和人文情懷。五個核心素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