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沉和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同種材料構成的實心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カ的作用,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受到的重力時就上浮,小于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過程與方法通過簡單的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活動獲得結果。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一一發現一一推測一一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按一定要求進行簡單的設計和制作。學習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探索物體沉浮的原因。學會用彈簧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利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畫示意圖的方法,表示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經歷觀察方法來設計、改進,通過實驗獲得數據并轉化為證據的過程,培養邏思維能力。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學概念。1.只要物體在水中不接觸容器底部,說明這個物體是浮的。2.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胡蘿卜、橡皮等七種物體放入水中,小石塊、橡皮、回形針是沉的,泡沫塑料塊、蠟燭、帶蓋的空瓶、胡蘿卜是浮的。3.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輕重和體積大小,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況不會發生變化。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5.體積大、質量小的物體容易上浮,體積小、質量大的物體容易下沉。6.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7.當潛水艇的壓載艙裝滿海水的時候,潛水艇會下沉;當壓載艙的海水排出時,潛水艇會上浮;壓載艙的海水多少可以調節潛水艇在海中的水位。8.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我們可以改變它的形狀,讓其浮在水面上。9.排開的水量指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也指物體與水想接觸的體積。10.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開的水量有關。11.全部沉入水里的物體排開的水量就是物體自身的體積,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排開的水量指物體在水下部分的體積。12.可以制作船的材料有:木頭、鋼鐵、鋁合金、水泥。13.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裝載量比較大的船,一是在重量不變的前提下造得盡量大的船艙,使船排開的水量大,二是放物品時使船身保持平穩。14.在水中浮著的物體,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浮力。15.上浮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16.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17.我們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18.一個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是7.5牛頓,在水中的重力是5牛頓,它受到的浮力是2.5牛頓。19.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有關,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20.重力大于浮力,物體就下沉,重力小于浮力,物體就上浮。21.將馬鈴薯放進清水里,它會沉到水底,這表示馬鈴薯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22.將馬鈴薯放進清水里,再將食糖不斷地加入清水中,不久馬鈴薯會從水底浮上來。23.將同一個木塊分別放進清水、鹽水、糖水中,它所受到的浮力都相等。24.相同體積的鹽水和清水相比鹽水比較重。25.能比較液體輕重的儀器叫比重計。26.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浮。27.鹽水比水的浮力大,所以馬鈴薯在水中是沉的,在鹽水中是浮的。28.鉤碼在清水、濃鹽水、食用油、稀鹽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的是濃鹽水。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傳遞,不同物質傳遞熱的本領是不同的。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觀察到。很多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具有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的性質。過程與方法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搜尋證據以解決問題。改進實驗方法,以獲得更多、更明顯的觀察現象。根據已有知識,運用推理對現象做出解釋。嘗試自主設計實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對觀察結果選擇合適的方法(文字或圖示)進行描述和交流。嘗試用模型解釋微觀現象。學習正確使用酒精燈、溫度計等儀器開展觀察實驗活動。1.當我們覺得手冷時,用力搓一搓手,就會感覺熱起來。這是因為兩只手互相摩擦產生熱。2.我知道使身體熱起來的方法有:運動、燃燒可燃物、電源轉化。3.水受熱后體積會增大。4.給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熱時,它的沉浮有變化。5.水在變熱的過程中,重量不會發生變化。6.通過實驗,我發現水、酒精、煤油等液體都會在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從而我知道了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7.如果將一個裝滿了飲料并蓋著蓋子的瓶子加熱,我推測將會出現液體溢出的情況,這是我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判斷的。8.面條是利用熱對流煮熟的。9.當我們把一瓶空氣放在熱水中,瓶口的氣球就會鼓起來,這是因為瓶子里的空氣遇熱膨脹,當我們把這瓶空氣再放到冰水中,氣球就會收縮。10.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當物體吸熱升溫后,微粒加快了運動,微粒之間的距離增大,物體就膨脹了;當物體受冷后,微粒的運動減慢,微粒之間的距離縮小,物體就收縮了。11.大多數的金屬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如銅、鐵、鋁、金,但自然界有兩種金屬是熱縮冷漲,它們是銻和鉍。12.液體、氣體和許多金屬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自然界中的許多物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13.當我們把金屬條的一端浸在很燙的熱水中,用手觸摸另一端,會感到熱,這說明熱從金屬條的一端傳遞到了另一端。14.用酒精燈在金屬條的中部加熱,熱將會傳向兩端。15.冬天爸爸媽媽會用溫暖的手來暖你冰冷的手,不一會兒你的手就不冷了,這是因為爸爸媽媽手上的熱量傳遞到了我的手上。16.與鋼勺相比,木勺和塑料勺的傳熱慢,所以鍋柄都用木頭或塑料來做。17.銅、鋼、鋁這三種材料的傳熱性能相比,最好的熱導體是銅,最不好的熱導體是鋼。18.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19.在感覺到冷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加衣服、蓋棉被來取暖,這是為了防止身體熱量散失和外界冷空氣的侵入。20.水在4℃以上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4℃以下具有溫度越低,體積越大的性質,冬天自來水管或水表凍裂,這是由于水結冰后體積膨脹引起的。21.加熱金屬條的一端,另一端會變熱,這是熱傳遞現象。22.熱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23.鍋柄通常是用木頭或者塑料做的,這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熱的不良導體。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速度在延伸的。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常被用來計量時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過程與方法觀察和記錄有關大陽運動變化周期的信息。學習辨別和控制實驗中的可變因素。預測和測試怎樣改變一個可變因素從而影響實驗結果。解釋結果及總結可變因素是如何改變、影響實驗結果的。學習用圖表、表格等來記錄、整理、交流信息。設計、制作和改進“太陽鐘”“水鐘”和“鐘擺”等簡易計時器間。閱讀和研究科學資料以獲取更多的信息。1.鐘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鐘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2.在太陽下,隨著時間的變化,木棒影子的方向、長短會發生變化。3.利用光影來計時的是日晷。4.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5.擺鐘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6.單擺在擺動時會發生擺幅逐漸變小現象。7.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惠更斯在此基礎上首先造出了一座帶擺的時鐘。8.當我們的手表或者時鐘出現計時不準時,最好的校時方法是聽廣播報時。9.水鐘在我國古代又叫“刻漏”,根據滴水的等時性原理來計時的工具。10.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晷針和石制的圓盤晷面組成。11.我國古代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2個小時。12.通過實驗發現,鐘擺來回擺動的次數與擺長有關,與擺動的幅度無關,與擺錘的重量無關。13.垂體時鐘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來轉動齒輪的,當垂體所受的重力轉動齒輪時,擺錘與齒輪會聯合工作,控制轉動的規律。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量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北極星看上去不動等。●恒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過程與方法●對地球的運動進行系統、持續和細致的探究。●根據所要模擬的對象特征做模擬實驗。●通過觀察、模擬實驗、收集資料等多種途徑和方法,收集有關的證據。●對獲得的證據進行批判性選擇和思維加工,最終形成解釋。如解釋有多種可能性,需進一步探求證據。●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和測量的結果,并且能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運用口頭書面、文字或圖畫的形式,有目的地進行探究活動的公開交流。《天體運行論》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比較合理。古希臘托勒密的“地心說”,波蘭哥白尼的“日心說”。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現象是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傅科擺”可以證明地球自轉。人們以經線為標椎,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東時區先迎來黎明。我國統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區時間作為標椎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北極星“不動”是因為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著指向北極星。、夜晚,當你迷路時,如果天上有星星,你可以找北極星幫你辨別方向。北極星的位置在人們視線往上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北極星一年四季似乎不動,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它東升西落。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是一年。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周期是24小時。用小球代表地球,手電筒代表太陽來研究極晝極夜現象,這種實驗稱為“模擬實驗”。南極考察的最佳季節是北半球的冬季。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和極夜發生的范圍。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地球的公轉產生四季變化。在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極晝現象和極夜現象。人們在認識地球的歷史過程中,有很多科學界都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如哥白尼、托勒密。最先證明地球是球形的歷史事件是麥哲倫環球旅行。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