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八下4.1-4.2節土壤的成分與類型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4.1土壤的成分知識梳理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空氣、水、無機鹽和有機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熱土壤,出現水珠。(2)測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分別放入體積相同的正方體鐵塊和土壤,慢慢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正好把它們浸沒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為土壤中空氣的積。(3)土壤中的有機物:先稱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燈加熱(放石棉網上),現象:土壤顏色發生明顯變化,燃燒過后,再稱量土壤,發現質量變少。(4)土壤中的無機鹽:過濾土壤浸出液,再在蒸發皿中加熱蒸發,可見很細的結晶物注:①(1)圖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爆裂②有機物能燃燒,但不能溶于水;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3、土壤的組成固體土壤非生物液體礦物質顆粒(無機鹽):占固體體積的95%腐殖質(有機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巖石的風化和有機物積累兩個部分。巖石的風化:指巖石在風流水、溫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和各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碎裂的過程。總結: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考點分類考點一.土壤成分的驗證1.下面是用來檢測土壤成分及比例的實驗示意圖,其中用于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的是( A )A.B.C.D.2.在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A.土壤應充分干燥B.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C.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D.土壤干燥時應放在火上直接燒烤3.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他想“紅土”與嘉興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他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將采集的樣品帶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可以看出,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B)A.有機物含量B.空氣體積分數C.土壤生物數量D.無機鹽含量4.如圖所示,實驗中土壤浸出液蒸發后的殘留物是(C)A.小細沙B.蛋白質C.無機鹽D.金屬5.某同學在常溫下用如圖實驗來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問:(1)實驗開始時,試管A和試管B內泥土的唯一區別是。(2)48h后預計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答案】(1)A試管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試管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2)A試管中無變化,B試管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考點二土壤組成1.關于土壤的成分,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D )A.土壤中的動物有利于促進根的呼吸,所以土壤動物都是有益的B.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實驗時,為了把水都趕出來,加熱溫度越高越好C.腐殖質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是因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腐殖質D.校外觀察某土壤樣本中的生物結束后,應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解析】有些土壤中的動物以植物的根為食,對植物不利;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時,加熱溫度不能太高,否則將使其中的有機物分解;腐殖質屬于有機物一類,不能被植物吸收,但可作為土壤動物的食物,腐殖質多的土壤中無機鹽也多,腐殖質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2.自然界中陸生植物的生長一般都離不開土壤,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以下關于土壤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我國土壤資源十分豐富B.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總體是適合農業生產的C.土壤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只要采取適當措施,被污染的土壤很容易被恢復D.地球上適宜農業生產的土地僅占地表總面積的3%左右【解析】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中89%的土地由于各種原因不適合耕種,我國的土壤資源非常有限。土壤資源一旦被污染或因其他原因而受到破壞,恢復起來有較大的難度。本題可根據上述知識用排除法選出D選項。3.把長、寬、深分別是10cm、10cm、5cm的鐵塊和土壤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然后向大燒杯中注水至剛好浸沒土壤和鐵塊為止。盛有鐵塊的燒杯中注入了3個滿量筒和圖甲所示的水,盛有土壤的燒杯中注入了3個滿量筒和圖乙所示的水,請回答:(1)用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的目的是__對照__。(2)同樣體積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__土壤中有空隙,一部分水進入了土壤的空隙中__。(3)計算得到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__20%__。(4)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為15%至35%,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__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__。4.2各種各樣的土壤一、知識梳理1、影響土壤結構的因素有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2、土壤礦物質顆粒的分類: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細)。3、土壤顆粒性狀:砂粒空隙大,通氣、透水性能強,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氣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1)土壤的滲水性(即透水性)與保水性成反比關系,滲水性與通氣性成正比關系。(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的能力主要與土壤中礦物質顆粒大小有關。土壤分類土壤質地土壤性狀砂土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細輸送,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氣透水性差;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黏性適中,既通氣透水,又保保肥,最適于耕種考點分類考點一、土壤的結構與類型1.下列符合壤土類土壤性狀的是(C)A.通氣性能好,保水能力差B.通氣性能差,保水能力好C.通氣性能好,保水能力好D.通氣性能差,保水能力差2.某同學將番茄幼苗移栽后,開始幾天出現萎蔫現象,其主要原因是(B)A.該番茄幼苗對新的環境出現的不適應現象B.在移栽過程中損傷了幼根或根毛,使該幼苗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了C.在移栽過程中損傷了根冠,使根喪失了保護功能D.移栽時太陽光的強度太大,把幼苗曬得萎蔫了3.下列土壤模型中,最適合植物生長的模型是(D)A.B.C.D..4.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D )空氣B.水C.腐殖質D.礦物質考點二、土壤類型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探究1.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②③有什么不同?。②④有什么不同?。(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比較說明了;②③比較說明了;②④比較說明了。(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最好?并說明理由。。【答案】空氣水無機鹽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②生長得最好。因為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和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物質2.為了測定土壤中不同顆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學在校園中采集了土壤的樣品。經測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花盆編號土壤種類澆水量光照時間長短1壤土++++++2壤土+++3沙土++++++4(1)該土壤樣品的類型為。(2)該地的土壤通氣性能(填“較好”或“較差”),透水性能(填“較好”或“較差”),對植物生長(填“有利”或“不利”)。【答案】壤土類土壤較好較好有利3.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②③有什么不同?②④有什么不同?(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比較說明了___________;②③比較說明了_________;②④比較說明了___________。(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最好?并說明理由。【答案】4.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只同樣大小的花盆內,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作觀察記錄。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目的是。(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其好處在于。(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4)你認為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答案】浙教版八下4.1-4.2節土壤的成分與類型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4.1土壤的成分知識梳理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1)土壤中的水分:加熱土壤,出現水珠。(2)測定土壤中的體積分數: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分別放入體積相同的正方體鐵塊和土壤,慢慢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正好把它們浸沒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為土壤中空氣的積。(3)土壤中的:先稱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燈加熱(放石棉網上),現象:土壤顏色發生明顯變化,燃燒過后,再稱量土壤,發現質量變少。(4)土壤中的:過濾土壤浸出液,再在蒸發皿中加熱蒸發,可見很細的注:①(1)圖實驗試管口,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爆裂②有機物能燃燒,但不能溶于水;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3、土壤的組成固體土壤非生物液體礦物質顆粒(無機鹽):占固體體積的95%腐殖質(有機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巖石的風化和有機物積累兩個部分。巖石的風化:指巖石在風流水、溫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和各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碎裂的過程。總結:巖石在長期的下,逐漸風化變成石礫和砂粒等,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考點分類考點一.土壤成分的驗證1.下面是用來檢測土壤成分及比例的實驗示意圖,其中用于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的是( )A.B.C.D.2.在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土壤應充分干燥B.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C.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D.土壤干燥時應放在火上直接燒烤3.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他想“紅土”與嘉興的“黑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他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將采集的樣品帶回家,并做了如下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可以看出,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A.有機物含量B.空氣體積分數C.土壤生物數量D.無機鹽含量4.如圖所示,實驗中土壤浸出液蒸發后的殘留物是()A.小細沙B.蛋白質C.無機鹽D.金屬5.某同學在常溫下用如圖實驗來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問:(1)實驗開始時,試管A和試管B內泥土的唯一區別是。(2)48h后預計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考點二土壤組成1.關于土壤的成分,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土壤中的動物有利于促進根的呼吸,所以土壤動物都是有益的B.在驗證土壤中是否有水的實驗時,為了把水都趕出來,加熱溫度越高越好C.腐殖質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是因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腐殖質D.校外觀察某土壤樣本中的生物結束后,應將土壤樣本恢復原樣2.自然界中陸生植物的生長一般都離不開土壤,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也生活在土壤中。以下關于土壤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土壤資源十分豐富B.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總體是適合農業生產的C.土壤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只要采取適當措施,被污染的土壤很容易被恢復D.地球上適宜農業生產的土地僅占地表總面積的3%左右3.把長、寬、深分別是10cm、10cm、5cm的鐵塊和土壤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然后向大燒杯中注水至剛好浸沒土壤和鐵塊為止。盛有鐵塊的燒杯中注入了3個滿量筒和圖甲所示的水,盛有土壤的燒杯中注入了3個滿量筒和圖乙所示的水,請回答:(1)用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的目的是____。(2)同樣體積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3)計算得到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____。(4)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為15%至35%,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____。4.2各種各樣的土壤一、知識梳理1、影響土壤結構的因素有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2、土壤礦物質顆粒的分類: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細)。3、土壤顆粒性狀:砂粒空隙,通氣、透水性能,但保水性能;黏粒空隙,透氣透水性能,保水性能。(1)土壤的滲水性(即透水性)與保水性成反比關系,滲水性與通氣性成關系。(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的能力主要與大小有關。土壤分類土壤質地土壤性狀砂土類土壤砂粒、黏粒,土壤顆粒較細輸送,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最;保水保肥性;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通氣透水性;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黏性適中,既通氣透水,又保保肥,最適于耕種考點分類考點一、土壤的結構與類型1.下列符合壤土類土壤性狀的是()A.通氣性能好,保水能力差B.通氣性能差,保水能力好C.通氣性能好,保水能力好D.通氣性能差,保水能力差2.某同學將番茄幼苗移栽后,開始幾天出現萎蔫現象,其主要原因是()A.該番茄幼苗對新的環境出現的不適應現象B.在移栽過程中損傷了幼根或根毛,使該幼苗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了C.在移栽過程中損傷了根冠,使根喪失了保護功能D.移栽時太陽光的強度太大,把幼苗曬得萎蔫了3.下列土壤模型中,最適合植物生長的模型是()A.B.C.D..4.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空氣B.水C.腐殖質D.礦物質考點二、土壤類型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探究1.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②③有什么不同?。②④有什么不同?。(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比較說明了;②③比較說明了;②④比較說明了。(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最好?并說明理由。。2.為了測定土壤中不同顆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學在校園中采集了土壤的樣品。經測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花盆編號土壤種類澆水量光照時間長短1壤土++++++2壤土+++3沙土++++++4(1)該土壤樣品的類型為。(2)該地的土壤通氣性能(填“較好”或“較差”),透水性能(填“較好”或“較差”),對植物生長(填“有利”或“不利”)。3.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②③有什么不同?②④有什么不同?(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比較說明了___________;②③比較說明了_________;②④比較說明了___________。(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最好?并說明理由。4.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只同樣大小的花盆內,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作觀察記錄。回答下列問題:(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目的是。(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其好處在于。(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4)你認為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八下4.1-4.2節土壤的成分與類型 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學生版.docx 浙教版八下4.1-4.2節土壤的成分與類型 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