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民族大團結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定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在自治區域內,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2.過程: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確定;后來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3.實施: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4.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二、共同繁榮發展1.背景:各民族發展很不平衡,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2.政策和措施:(1)進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2)采取優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員、技術、資金和物資等;(3)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4)20世紀末,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3.重要史實:2008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和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和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第13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鄧小平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后提出目的解決港澳臺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出發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基本內涵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即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歷史意義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成功實踐1997年7月1日從英國手中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從葡萄牙手中收回澳門港澳回歸的意義洗刷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開創了港澳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港澳順利回歸的原因和啟示:原因:(1)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根本原因)(2)“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的提出;(3)港澳自古以來是中國的神圣領土;(4)港澳同胞渴望回歸祖國。啟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結合問題言之有理即可)海峽兩岸的交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臺灣與祖國的三次分離、兩次回歸:分離回歸第一次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第二次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第三次1949年,解放戰爭國民黨敗退臺灣尚未回歸難點: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有何不同?臺灣前兩次與祖國分離以及香港、澳門與祖國分離是由外國侵略造成的;第三次與祖國分離是國共內戰導致的,屬于中國內政。我國的對臺政策時期領導人政策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武力)20世紀50年代后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江澤民八項主張胡錦濤《反分裂國家法》3.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時間歷史事件內容或意義1979年人民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和馬祖走向緩和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打破隔絕1990年臺灣成立海基會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1年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關系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成為兩岸交往的基礎和關鍵。1993年“汪辜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中國大陸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頒布《反分裂國家法》2015年“習馬會”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4.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阻礙統一臺灣的因素?阻礙統一臺灣的因素:①臺獨勢力蓄意制造分裂;②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勢力利用臺灣問題牽制中國的統一和發展。我們應如何應對:①堅決依法打擊臺獨分子(《反分裂國家法》);②反對美國等外國勢力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國內政;③采取“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社會體制問題;④努力學習,增強祖國的綜合國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