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八下2.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知識梳理1.①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內部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②歷程: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原子中有電子,帶負電)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的存在)波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電子云模型2.物質構成:3.原子核的秘密: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顯電中性)。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3)原子內可以沒有中子。(4)質子不同,原子種類一定不同。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質量很大,但占據的體積很小。核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接近,電子的質量所占的比重極小,幾乎可忽略。5.對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的研究還在繼續,科學家認為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構成,對夸克的研究已成為科學上的一個熱點。6.元素:科學上把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7.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由廣泛的應用。8.離子――帶電的原子:原子得失電子形成帶正、負電荷的離子。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之間會相互作用,構成物質。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之一。小結:物質的微觀構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物質的宏觀組成: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考點分類考點一、原子結構發展歷程1.(2019·威海)科學理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傳承前人的正確觀點,糾正錯誤觀點,形成科學理論,關于原子結構的學說有:①在球體內充斥正電荷,電子鑲嵌其中 ②原子是可分的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 ⑤原子中有帶正電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其中經過盧瑟福傳承和發展后形成的觀點是( A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2.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推翻了湯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為建立現代原子理論打下了基礎。如圖線條中,可能是α粒子(帶正電)在該實驗中的運動軌跡的是( C )A.abcdB.abcC.bcdD.ad3.在近代原子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有下列觀點:①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②原子是實心球體;③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內。1911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多數α粒子穿過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如圖所示。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否定上述觀點中的( C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4.(2018·威海)征服原子——揭開原子的神秘面紗偉大的科學家費曼說:“假如只允許把人類的科學史壓縮成一句話,它就會是——一切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人類在探索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歷史長河中,充滿了智慧。(1)1803年,近代化學之父,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道爾頓原子論”:一切物質都由原子構成,原子很小、呈圓球狀、不可再分……但由于受當時實驗條件限制,道爾頓無法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1811年,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有些物質也是由分子構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1897年,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____________,進一步發展了原子、分子論。湯姆生主要是糾正了“道爾頓原子論”中____________的觀點。1911年,盧瑟福又通過實驗,推測原子是由____________構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現代原子結構理論。(2)道爾頓的原子論,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思維的產物,體現了直覺和想象在科學創造中的作用。在科學研究中,像湯姆生和盧瑟福這樣,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__。原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原子的結構,這三位科學家都運用了____________來表達他們的理論成果。【答案】(1)電子 原子不可再分 原子核和核外電子 (2)推理 模型5.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近代原子學說,他認為一切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運動的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轟擊金箔(金原子的核電荷數為79,相對原子質量為197)時,發現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徑,甚至有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堅硬不可穿透的質點而被彈了回來(如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__不會__(選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堅硬不可穿透的質點而被彈了回來”中的“質點”指的是__原子核__。(2)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A__(填字母)。A.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B.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3)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__79__,中子數為__118__。(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__ABD__(填字母)。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玻爾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考點二、原子的構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關系)(2019·湖州)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合國宣布今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根據化學元素周期表我們無法得知的是某元素( B )A.一個原子核內的質子數B.一個原子的質量C.一個原子的核外電子數D.是金屬還是非金屬元素2.化學上常用元素符號左下角的數字表示原子的質子數,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數與質子數之和,如C表示核內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碳原子。下列關于I和I的說法錯誤的是( B )A.質子數相同B.中子數相同C.核外電子數相同D.屬于同種元素【解析】同種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3.[溫州中考]如圖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該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 )A.6個質子和8個中子B.8個質子和6個中子C.6個質子和8個電子D.8個質子和6個電子【解析】由該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其原子核外有6個電子,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4.(2018·杭州)南京理工大學胡炳成團隊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該化合物中含有N等微粒,已知N為7號元素,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C )A.N是一種單質B.1個N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C.1個N中共含有35個質子D.1個N中共含有35個電子5.(2019·溫州)聯合國把今年定為“元素周期表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做出巨大貢獻,人們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來紀念他。鍆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01,相對原子質量為258,則鍆原子的質子數為( A )A.101B.157C.258D.3596.(2018·重慶)碳12是指含6個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對氧16和氧18兩種氧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 )A.質子數相同B.質量相同C.電子數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個數7.(2018·海南)2017年5月9日,我國正式發布118號元素中文名稱為,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A )A.元素符號為OgB.相對原子質量為118C.該元素為金屬元素D.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2978.(2019·杭州)據報道,“火星快車”號探測器在火星大氣層中發現了一種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學式可表示為:C16O18O(元素符號左上角的數字代表該原子中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請回答:(1)18O中的質子數是________,中子數是________。(2)相同分子數的C16O2和C16O18O,分別與足量CaO化合全部轉化為CaCO3,生成CaCO3的質量前者________后者(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1)8 10 (2)小于考點三、原子與離子、離子的形成1.關于原子、分子、離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 )A.原子不能直接構成物質B.分子可以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C.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金屬原子失去電子會形成陽離子【解析】原子可以直接構成物質,如各種金屬就是直接由原子構成的;原子也可以先構成分子再由分子構成物質,如氫原子和氧原子先構成水分子,再由水分子構成物質;不同的原子之間可通過得失電子形成離子,再由離子構成物質,如氯氣和鈉反應后先形成氯離子和鈉離子,再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氯化鈉。2.(2019·濟寧)關于分子、原子、離子的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C )A.分子、原子、離子都是在不斷運動的粒子B.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一種粒子C.分子、原子、離子都是不顯電性的粒子D.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3.(2018·煙臺)下列對分子、原子和離子的認識正確的是( C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能夠再分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C.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離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分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4.如圖是鈉與氯氣(Cl2)反應生成氯化鈉的模擬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D )A.每個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鈉離子B.每個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形成氯離子C.鈉離子和氯離子由于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氯化鈉D.氯化鈉由氯化鈉分子構成5.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硫酸銅是由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的,屬于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硝酸鈉、氯化銅、硝酸銅等都屬于離子化合物,都是由相應的陽離子和陰離子構成的。小明在實驗室中把硫酸銅放入水中,水就變成藍色。旁邊的小剛問:“這是什么原因呢?”小明和小剛討論了一下,提出了三個假設:(1)可能是硫酸銅中的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共同使水呈藍色。(2)可能是硫酸銅中的硫酸根離子使水呈藍色。(3)還有一個可能的假設請你替小明和小剛提出:_可能是硫酸銅中的銅離子使水呈藍色__。小明查閱了資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離子。他和小剛在實驗室找到了硫酸溶液試劑瓶,發現硫酸是無色的。于是,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該結論應該是:_不是硫酸銅中的硫酸根離子使水呈藍色__。小剛也查閱了一份資料,了解到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中均含有銅離子,氯化鈉溶液中含有氯離子,硝酸鈉溶液含有硝酸根離子。他于是馬上到實驗室觀察氯化鈉、硝酸鈉、氯化銅、硝酸銅溶液的顏色,他觀察到:__氯化鈉、硝酸鈉溶液呈無色,氯化銅、硝酸銅溶液呈藍色__,則可以得出結論:是硫酸銅中的銅離子使水呈藍色。考點四、元素與同位素1.氚是氫的一種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氚原子結構的是( A )A.AB.BC.CD.D2.[2018·杭州江干區三模]氫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H)、氘(D)、氚(T),與氧原子形成的水分子也有三種,分別是普通水H2O、重水D2O、超重水T2O,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 )A.三種氫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相等B.三種水分子的化學性質基本不同C.三種氫離子都可以表示為H+D.三種水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不同試卷第1頁,總3頁浙教版八下2.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知識梳理1.①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內部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②歷程: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湯姆生發現原子中有電子,帶負電)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核的存在)波爾原子模型(1913年)――電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電子云模型2.物質構成:3.原子核的秘密: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顯電中性)。中子數等于質子數。(3)原子內可以沒有。(4)不同,原子種類一定不同。4.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上,原子核所占的質量很大,但占據的體積很小。核內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接近,電子的質量所占的比重極小,幾乎可忽略。5.對質子和中子的內部結構的研究還在繼續,科學家認為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構成,對夸克的研究已成為科學上的一個熱點。6.元素:科學上把具有相同(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7.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內相同、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統稱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業、農業、醫療、國防等方面由廣泛的應用。8.離子――帶電的原子:原子形成帶正、負電荷的離子。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之間會相互作用,構成物質。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之一。小結:物質的構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物質的組成: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考點分類考點一、原子結構發展歷程1.(2019·威海)科學理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傳承前人的正確觀點,糾正錯誤觀點,形成科學理論,關于原子結構的學說有:①在球體內充斥正電荷,電子鑲嵌其中 ②原子是可分的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帶負電的電子 ⑤原子中有帶正電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其中經過盧瑟福傳承和發展后形成的觀點是(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2.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推翻了湯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為建立現代原子理論打下了基礎。如圖線條中,可能是α粒子(帶正電)在該實驗中的運動軌跡的是( )A.abcdB.abcC.bcdD.ad3.在近代原子學說的發展過程中,有下列觀點:①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②原子是實心球體;③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內。1911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原子,發現多數α粒子穿過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如圖所示。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否定上述觀點中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4.(2018·威海)征服原子——揭開原子的神秘面紗偉大的科學家費曼說:“假如只允許把人類的科學史壓縮成一句話,它就會是——一切東西都是由原子構成。”人類在探索物質是由什么構成的歷史長河中,充滿了智慧。(1)1803年,近代化學之父,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道爾頓原子論”:一切物質都由原子構成,原子很小、呈圓球狀、不可再分……但由于受當時實驗條件限制,道爾頓無法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1811年,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有些物質也是由分子構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1897年,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____________,進一步發展了原子、分子論。湯姆生主要是糾正了“道爾頓原子論”中____________的觀點。1911年,盧瑟福又通過實驗,推測原子是由____________構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現代原子結構理論。(2)道爾頓的原子論,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思維的產物,體現了直覺和想象在科學創造中的作用。在科學研究中,像湯姆生和盧瑟福這樣,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的過程叫做____________。原子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粒,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原子的結構,這三位科學家都運用了____________來表達他們的理論成果。5.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近代原子學說,他認為一切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運動的α粒子(α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轟擊金箔(金原子的核電荷數為79,相對原子質量為197)時,發現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徑,甚至有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堅硬不可穿透的質點而被彈了回來(如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____(選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極少數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堅硬不可穿透的質點而被彈了回來”中的“質點”指的是____。(2)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填字母)。A.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B.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3)金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____,中子數為____。(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____(填字母)。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玻爾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考點二、原子的構成(質子,中子,核外電子關系)(2019·湖州)2019年是化學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合國宣布今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根據化學元素周期表我們無法得知的是某元素( )A.一個原子核內的質子數B.一個原子的質量C.一個原子的核外電子數D.是金屬還是非金屬元素2.化學上常用元素符號左下角的數字表示原子的質子數,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數與質子數之和,如C表示核內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碳原子。下列關于I和I的說法錯誤的是( )A.質子數相同B.中子數相同C.核外電子數相同D.屬于同種元素3.[溫州中考]如圖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該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6個質子和8個中子B.8個質子和6個中子C.6個質子和8個電子D.8個質子和6個電子4.(2018·杭州)南京理工大學胡炳成團隊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該化合物中含有N等微粒,已知N為7號元素,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N是一種單質B.1個N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C.1個N中共含有35個質子D.1個N中共含有35個電子5.(2019·溫州)聯合國把今年定為“元素周期表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表的編制做出巨大貢獻,人們將101號元素命名為“鍆”來紀念他。鍆原子的核電荷數為101,相對原子質量為258,則鍆原子的質子數為( )A.101B.157C.258D.3596.(2018·重慶)碳12是指含6個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對氧16和氧18兩種氧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質子數相同B.質量相同C.電子數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個數7.(2018·海南)2017年5月9日,我國正式發布118號元素中文名稱為,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符號為OgB.相對原子質量為118C.該元素為金屬元素D.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2978.(2019·杭州)據報道,“火星快車”號探測器在火星大氣層中發現了一種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學式可表示為:C16O18O(元素符號左上角的數字代表該原子中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請回答:(1)18O中的質子數是________,中子數是________。(2)相同分子數的C16O2和C16O18O,分別與足量CaO化合全部轉化為CaCO3,生成CaCO3的質量前者________后者(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考點三、原子與離子、離子的形成1.關于原子、分子、離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原子不能直接構成物質B.分子可以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C.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金屬原子失去電子會形成陽離子2.(2019·濟寧)關于分子、原子、離子的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分子、原子、離子都是在不斷運動的粒子B.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一種粒子C.分子、原子、離子都是不顯電性的粒子D.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3.(2018·煙臺)下列對分子、原子和離子的認識正確的是( )A.分子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能夠再分B.只有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C.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離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分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4.如圖是鈉與氯氣(Cl2)反應生成氯化鈉的模擬圖。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每個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形成鈉離子B.每個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形成氯離子C.鈉離子和氯離子由于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氯化鈉D.氯化鈉由氯化鈉分子構成5.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硫酸銅是由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的,屬于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硝酸鈉、氯化銅、硝酸銅等都屬于離子化合物,都是由相應的陽離子和陰離子構成的。小明在實驗室中把硫酸銅放入水中,水就變成藍色。旁邊的小剛問:“這是什么原因呢?”小明和小剛討論了一下,提出了三個假設:(1)可能是硫酸銅中的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共同使水呈藍色。(2)可能是硫酸銅中的硫酸根離子使水呈藍色。(3)還有一個可能的假設請你替小明和小剛提出:___。小明查閱了資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離子。他和小剛在實驗室找到了硫酸溶液試劑瓶,發現硫酸是無色的。于是,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該結論應該是:___。小剛也查閱了一份資料,了解到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中均含有銅離子,氯化鈉溶液中含有氯離子,硝酸鈉溶液含有硝酸根離子。他于是馬上到實驗室觀察氯化鈉、硝酸鈉、氯化銅、硝酸銅溶液的顏色,他觀察到:____,則可以得出結論:是硫酸銅中的銅離子使水呈藍色。考點四、元素與同位素1.氚是氫的一種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氚原子結構的是( )A.AB.BC.CD.D2.[2018·杭州江干區三模]氫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H)、氘(D)、氚(T),與氧原子形成的水分子也有三種,分別是普通水H2O、重水D2O、超重水T2O,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三種氫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相等B.三種水分子的化學性質基本不同C.三種氫離子都可以表示為H+D.三種水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不試卷第1頁,總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八下2.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 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學生版.docx 浙教版八下2.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 知識點與考點題目分析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