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中考道法時政:“地攤經濟”與民生問題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地攤經濟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但地攤經濟有其獨特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熱點背景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我們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范,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地攤經濟的優缺點一、優點:1.有利可圖:攤主經營費用低,沒有轉手費,沒有裝修費,沒有租金壓力,沒有雇員工資壓力,不用交稅,運營成本低下,有利可圖。2、滿足消費者需求:購買相同質量的產品,消費者肯定傾向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地攤的產品琳瑯滿目,從衣服褲子,手包,水果,日常用品,化妝品,首飾等等類別都有涉及,滿足了許多消費者的需求。3.緩解就業壓力:下崗職工,失業人員,新增的勞動力,離開了土地的農民,更有不少在職的員工在下班后也會去擺賣地攤,為的就是幫補收入。這樣的自發的,非正規的就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4.帶動周邊的經濟:一般有擺賣地攤的街道會比較熱鬧與繁榮,廉價的地攤可以吸引消費者前來聚集,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在一定程度帶動周邊正規商鋪的人流。二、缺點:1.污染環境:臟亂差現象,噪音污染。2.堵塞交通:塞相關交通道路,甚至行人走路都沒有地方。3.影響市容市貌:文明城市的古都之首西安,在滿布地攤的大街,很難聯系起來。4.損害正規店鋪的利益:消費者可能會在滿足了廉價的產品需求之后而打消了更多的消費需求,正規店鋪如果在質量、服務、店鋪氛圍上沒有競爭力,會受到地攤相同商品的不同程度損害。5.不誠信的交易損害消費者利益:為沒有固定經營場所而且販賣的商品質量低下,產品及服務不受相關部門監督,某些不法攤販為了求得更大的眼前利益而欺騙消費者。?如何管理“地攤經濟”面對“地攤經濟”這道新考題,各地如何答卷,才能讓經營者有“真金白銀”的獲得感的同時,也讓城市居民保有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不僅要依靠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更要依靠政策制定者在“抓”和“放”之間尋找最合適的平衡點。首先,應做到因城施策、因地制宜。今年3月,《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出臺: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工作前提下,允許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和夜市、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區域販賣經營。這種先吃螃蟹的勇氣,讓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柔性、包容與寬懷。但是,各地在借鑒成都經驗的同時,也要充分結合自身城市特點以及居民習慣,充分考慮到南北方消費差異,不宜“一窩蜂”地復制粘貼,應探索出適合本地的路徑。其次,就盤活地攤經濟而言,各地的政府只有敢于給自己“添麻煩”,自我加碼,才能給很多受疫情沖擊的個體添利潤,為其減壓。為“地攤經濟”松綁,不等于讓城市回到臟亂差的老路上,而是要通過精細化、規范化城市治理,借助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讓一“攤”煙火氣更為有序。以長沙市為例,當地的先鋒街道馬路市場上豎立著“臨時規范點管理制度”“臨時規范點文明公約”兩塊大牌子,寫著“不占用機動車道、盲道和消防通道,不發生油煙和噪音擾民,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內容,以此破解精細化管理難題。針對圍繞地攤經營產生的問題,應當注意規劃專門用于地攤經營的場所、增強環衛力量投入、建立網絡申報簡易程序、加強食品衛生二維碼追溯制度等。再次,復蘇經濟刺激消費,應具備前瞻的思維,不僅盯著眼下看,更要懷揣向前看的遠望。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放管服”結合,將有形之手的力量用在刀刃上。針對個別地區曝光的攤位租賃方“坐地起價”、炒作攤位費現象,應加強監管力度,清除擺在“地攤經濟”發展面前的絆腳石。李克強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激活“地攤經濟”的一池春水,為這份生機更好地保駕護航。不落窠臼,行穩致遠,才能讓每個人的小期盼和城市的大情懷交融,在煙火氣中找到歸屬感,借力城市繁華釋放個人潛能。?考法示例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因受受新冠出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受創,如今國內疫情已在逐漸好轉,各地都在全力發展恢復經濟,而“地攤經濟”具有相對來說創業門檻低、失業風險低、商品價格低的特點,給予了群眾更多的創業機會,地攤商品價格更親民,更實惠,最為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近日,中央文明辦發布消息: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3月中旬,四川成都市城管委出臺《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為“地攤經濟”松綁。隨后江蘇南京也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指出在具有外擺條件,且有統一運營管理的特色街區、商業體外廣場和開放式公園,可以申請臨時外擺攤點。小地攤的回歸不僅與大商超形成有益互補,還留住了城市煙火氣。一些網紅城市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僅讓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讓外地游客流連忘返,有些集市還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標”。材料二:地攤經濟長期以來頗受爭議,一方面它是數以萬計小商戶賴以生存的根本,具有創業門檻底、經營風險低、商品價格低等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是城市臟亂差管理的難題,因隨意占道、影響市容、污染環境等問題備受詬病,給城市管理帶來很大的調整。同時,因放開地攤,商場、超市、租賃個體戶等實體店勢必會受到一定影響。另外,地攤也面臨商品質量、食品安全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隱患,需要引導和管理。(1)結合材料,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當前我國發展地攤經濟的積極作用。(14分)(2)結合材料,用對立統一觀點分析如何處理發展地攤經濟與城市管理之間的關系。(10分)(3)請你為地攤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出三條合理化建議(6分)【參考答案】(1)①緩解疫情對經濟帶來的沖擊。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4分)②促進創業增加就業,增加人民收入(經營者收入),保障民生。(4分)③搞活市場,促進商品流通。降低消費者生活成本,方便人民生活。(4分)④促進商業、服務業、旅游業發展,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和競爭力。(2分)(2)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發展地攤經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難題,若禁止地攤經濟又影響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合理規范發展地攤經濟和城市管理是相互促進的。②應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的統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地攤經濟和促進城市管理的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法,在規范城市管理、促進城市發展的前提下發展地攤經濟,在發展經濟中搞好城市管理,最終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動城市發展活力和競爭力。(3)①劃定區域、統一管理。②審核資質、規范經營。③做好質量安全監控、衛生清潔工作延伸閱讀釋放地攤經濟經濟活力地攤經濟,可以說是一種充滿回憶的舊時符號,亦是城市煙火氣的代名詞。近日,一則消息讓沉寂許久的地攤經濟頻頻登上熱搜: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中央文明辦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考核內容。這一指導方針可謂合乎時宜、順應民心。客觀看,疫情給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小的沖擊,其中消費市場低迷、群眾就業困難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地攤經濟天生就具有創業門檻低、失業風險低、商品價格低等特點,為地攤經濟松綁不僅保障了民生,更撫慰了人們的心靈。一位攤主的話令人印象深刻:"每個攤位上的一盞燈,照亮的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燈火交錯,熙熙攘攘。熱起來的地攤經濟,是"人間的煙火、城市的生機",更是對"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生動詮釋。分析事物發展規律,辯證思維必不可少。雖然地攤經濟有諸多利好,但是也不要忽視地攤經濟曾經帶來的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噪音擾民和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等問題。因此,對于地攤經濟,各地決不能"一放了之"或"一禁了之",而應當本著民生情懷,用"繡花功夫"引導好地攤經濟的發展,讓地攤經濟筑起民生"里子",使其既有市場活力和消費動力,又能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釋放地攤經濟活力,相關部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立足于"種草養羊"和"放水養魚",變管理為服務,建立長效機制,提供精細化管理配套和制度化用心設計。具體來說,各地要因地制宜,立足城市基層治理,加強科學規劃,哪些地方可以占道,哪些地段可以開放馬路市場,流動商販的活動區域如何劃定,防止其"野蠻生長";制定相關規則,對出攤時間、環境衛生、消防安全等作出規定,及時做好水電基礎設施、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務,避免給道路交通安全和社會秩序帶來風險隱患,確保地攤經濟井然有序,便民惠民。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切實負起監管責任,落實市場管理者和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對準入經營商販的商品、健康狀況等進行備案,對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嚴防出現投機者把"好經念歪",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讓消費者放心購、安心買;全力做好幫扶服務,從貨源選品、資金扶持等多維度賦能,為攤主提供全方位的經營支持,讓攤主有活干、有錢賺,真正釋放政策善意,最大范圍地惠及民生。小小地攤系民生。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陸續釋放的政策信號已為地攤經濟開出"綠燈",我們也期待著有更多教科書式的操作,真正讓地攤經濟在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