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冀人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素材 小考實驗復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冀人版六年級下冊科學素材 小考實驗復習資料

資源簡介

一、實驗名稱:模擬細菌的繁殖
實驗目的:使學生感悟到細菌繁殖的速度和數量都非常驚人,會計算細菌繁殖的數量。
實驗材料:8個透明杯子,無數顆豆子。
實驗步驟:
1、將8個同樣的透明杯子按1—8編號。
2、在1號杯中放入一顆豆子代表第一代細菌。
3、在2號杯中放入兩顆豆子,代表第一代分裂后的第二代細菌
4、以此類推,在其他各個杯中應放入多少顆豆子?
實驗現象:3號杯子放4個、4號杯子放8個、5號杯子放16個、6號杯子放32個、7號杯子放64個、8號杯子放128個
實驗結論:細菌成倍地增長,繁殖相當迅速。
二、實驗名稱:探究植物能量的來源
實驗目的:植物能量來源于何處
實驗材料:燃燒匙、酒精燈、淀粉、沙
子或濕毛巾
實驗步驟:
1、點燃酒精燈
2、把燃燒匙里放入淀粉
3、用酒精燈給淀粉加熱
實驗現象:加熱一段時間后淀粉會燃燒起來
實驗結論:淀粉里含有能量
三、實驗名稱:常見能量控制裝置
實驗目的:讓學生感悟到能量控制裝置可以節省能源
實驗材料:一段鉛筆芯、一節電池、幾節導線、一個小燈泡
實驗步驟:
1、把線路連接起來
2、改變鉛筆芯的長度
3、通過改變鉛筆芯的長度從而改變燈泡的明暗
實驗現象:
當鉛筆芯的長度較長時,燈泡較暗
當鉛筆芯的長度較短時,燈泡較暗
實驗結論:改變鉛筆芯的長度可以改變燈泡的亮度
四、實驗名稱:鳥喙與取食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體現不同的鳥喙適合吃不同的食物
實驗材料:米粒、葵花子、橡皮蟲、泡沫塑料粒、硬紙剪的兔子或泥捏成的兔子、鉗子、湯匙、鑷子、起釘器
實驗步驟:
1、把學生分成四組。
2、每組用不同的工具分別拾取不同的食物。
3、記下拾取“食物”的數量。
4、每組把拾取“食物”的數量展現給同學。
5、比較這些數字
實驗現象:用不同的工具拾取不同的“食物”,拾取的數量不同。
實驗結論:鳥喙的多樣性使得它們適合吃不同的食物,適應不同的環境。
五、實驗名稱:顯微鏡觀察常見細菌
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并了解細菌的特點
實驗材料:顯微鏡、幾種常見的細菌裝片
實驗步驟: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4、把一個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5、把所要觀察的細胞裝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裝片為止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實驗現象:細菌很微小,有球狀、桿狀、螺旋狀三種,并以成對、成鏈、成簇等形式生長。
六、實驗名稱:風動裝置的制作
實驗目的:能自己設計并制作出一個風動裝置,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裝置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案,使學生了解風動小鼓的能量轉化過程。
實驗材料:卡紙、風車軸、高粱桿、小金屬片、支架、鼓體、橡膠膜、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軸卡圈等。
實驗步驟:
1、用卡紙設計制作一個紙風車,并將風車用卡圈固定在細軸上。
2、將支架插接成型,再照圖將風車軸、串珠、高粱稈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兩塊金屬片對應地插在高粱稈上。
3、把橡膠膜套在鼓體上,做成小鼓,并將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纏繞橡皮筋,使鼓槌一端與鼓面相接,另一端與金屬片部分相觸。
5、把風車放在有風的地方,讓風車轉起來,使小鼓發出聲音。
實驗現象:風車的轉動帶動了金屬片的振動,金屬片的振動又帶動了鼓槌的動,從而使鼓槌敲擊了小鼓。
實驗結論:風車的轉動使小鼓發出了聲音,風動小鼓的能量轉化過程是:風能→機械能→聲能
注意:橡皮筋的松緊、風車軸的轉動是否流暢,鼓的材料等因素都會影響小鼓敲擊的速度和發出的聲音。
七、實驗名稱:電磁鐵的性質實驗
實驗目的:了解電磁鐵的性質
實驗材料:粗鐵釘、漆包線、電池、電池盒、導線、開關、大頭針
實驗步驟:
1、將漆包線按同一方向繞在釘子上
2、用砂紙除去漆包線兩頭的漆皮,接通電源,用鐵釘的尖端接近大頭針,觀察有什么現象。
3、切斷電源又有什么現象?
實驗現象:電磁鐵通電后,產生磁性;斷電后,磁性消失。
實驗結論:電磁鐵是一種將電能轉化成磁能的裝置。
八、實驗名稱: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
實驗目的:使學生知道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材料:粗鐵釘、漆包線、電池、電池盒、導線、開關、大頭針
實驗步驟:
1、先假設磁力大小與電池節數有關,把有固定匝數的電磁鐵的導線兩端與一節電池的兩級連接起來,去吸引大頭針,記下大頭針的數目,按此方法,分別記下使用兩節電池、三節電池時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數目
2、再假設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用三節電池的兩極與纏繞一定匝數的電磁鐵兩端連接起來,用通上電的電磁鐵吸引大頭針,記下此時大頭針的數目,按此方法還是用三節電池依次增加線圈的匝數,用此時通上電的電磁鐵吸引大頭針,分別記下此時吸引大頭針的數目
3、比較實驗中所記錄下的數字
實驗現象:隨著電池節數的逐漸增多,磁性也逐漸加強
隨著線圈匝數的逐漸增多,磁性也逐漸加強
實驗結論:磁性大小與電池節數和線圈匝數有關,電池節數越多,磁性越強;線圈匝數越多,磁性越強。
九、實驗名稱:太陽爐的制作
實驗目的:按要求會制作太陽爐,分析出太陽爐轉化能量的過程
實驗材料:鋁箔、厚紙板、直尺、塑料布、一杯水、溫度計、膠帶、剪刀等
實驗步驟:
1、在紙板上劃線,并用刀背或剪刀背沿線再劃一次
2、將鋁箔亮面朝外,平鋪在紙板上并抹平
3、將紙板的三邊折起來,用膠帶粘好,做成紙盒
4、選用不同的材料從外面將紙盒包起來
實驗現象: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慢慢熱起來
實驗結論:太陽爐是一種由光能轉化為熱能的裝置,太陽爐可以獲取很高的熱能,可用來燒水、做飯等
十、實驗名稱:太陽系模型制作
實驗目的:讓同學們了解組成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關系
實驗材料:白紙、鉛筆、繩子、尺子、橡皮泥等
實驗步驟:
1、把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5億千米作為一個天文單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并記錄下來。
2、用2厘米(或5厘米、10厘米都可以)代表一個天文單位,按比例換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陽的距離。
3、以“太陽”為圓心,分別以換算后各“行星”到“太陽”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畫出各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圖,形成太陽系的模型圖。
4、選擇適當的材料做“行星”,將它們放置在模型圖中各自的運行軌道上,做成一個太陽系模型。
十一、實驗名稱: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
實驗材料:繩子、燈泡或手電筒、地球儀、分別寫有春夏秋冬字樣的卡片
實驗步驟:
1、在桌上用繩子做一個圓圈,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把臺燈放在圓圈的中央,模擬太陽。
2、把地球儀放在繩圈上,用橡皮泥在地球上做個記號代表自己的位置。
3、把地球儀放在“夏至”的位置上,并讓地軸指向正確的方向。觀察“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
4、按地球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的方向,移動地球儀,觀察在不同季節里,“太陽”直射“地球”位置的變化。在移動地球儀的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5、重復第四步,再模擬地球公轉3次,試用觀察到的現象解釋地球公轉與四季形成的關系。
實驗現象:在春、夏、秋、冬四個位置時,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同。
實驗結論:地球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十二、實驗名稱:星空模擬
實驗目的:培養學生觀察星空、研究星空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堅持長
期觀察星空的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材料:圓柱形的空紙筒、黑色紙、膠水或橡皮筋、手電筒、剪刀
實驗步驟:
1、將一只空紙筒的底部剪去。
2、用黑紙另做一個圓筒蓋,用膠水或橡皮筋將它固定在圓筒上。
3、到野外觀察星空,把觀察到的星星或星座用針“記錄”在黑紙蓋上,用針來回旋轉使洞擴大。
4、回到房間,將一支手電筒放在紙筒中,朝向天花板,關掉室內電燈,打開手電,于是野外觀察到的星座就呈現在天花板上了。
實驗現象:野外看到的星星呈現在天花板上,非常美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家庄市| 北流市| 封开县| 驻马店市| 二连浩特市| 北安市| 巴塘县| 襄垣县| 台前县| 奎屯市| 梓潼县| 鄂托克前旗| 金湖县| 远安县| 兴化市| 海兴县| 陆良县| 临颍县| 屯昌县| 闻喜县| 汉源县| 阜新市| 洞口县| 肥乡县| 金昌市| 洪湖市| 理塘县| 石柱| 柳林县| 福鼎市| 红原县| 花莲市| 克什克腾旗| 喜德县| 当雄县| 蒙自县| 龙南县| 神池县| 永福县| 彰化市|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