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新文化運動鴉片戰(zhàn)爭后,救國道路探索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shù)洋務(wù)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復習導入背景鏡頭1:百姓門戶上的對聯(lián)鏡頭2:袁世凱祭天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多數(shù)中國人。同時,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詆毀共和,在文化領(lǐng)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2.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進步知識分子,認為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社會狀況依然混亂,是因為中國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1.辛亥革命后,多數(shù)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要復辟帝制,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我們中國多數(shù)國民口里雖然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是裝滿了帝制時代的舊思想,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陳獨秀過程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1.興起標志:(德先生)(賽先生)“民主”“科學”“我們現(xiàn)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shù)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陳獨秀《新青年》民主:指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和思想(民權(quán)、平等思想)。科學:指自然科學及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等)。2.指導思想:民主和科學思想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他們都認為,要在中國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陳獨秀魯 迅胡 適李大釗“北大者,為囊括大典,包羅萬眾之最高學府”,“無論何種學派……聽他們自由發(fā)展。”4.活動基地:北京大學辦學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之父”蔡元培“思想自由”:讓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學得以傳播;“兼容并包”:鼓勵新文化的倡導者去占領(lǐng)封建文化的陣地。透過這幅油畫,你能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講壇上的教授當時北大教壇中,既有舊式的學者:劉師培、辜鴻銘、黃侃等人;也有新思想的代表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1916年11月26日,主辦《新青年》的陳獨秀北上,此時正值接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物色文科學長人選。12月26日,蔡元培第一次造訪陳獨秀,邀請沒有學位頭銜的陳獨秀主持最高學府的文科。陳獨秀卻沒有答應,之后,蔡元培幾乎每天都去看陳獨秀,有時早上來得很早,陳獨秀還沒有起床,他就坐在房門口等候。蔡元培誠意拳拳,陳獨秀最終只好答應了。蔡元培不拘一格招納人才的做法為北大招攬了一大批賢才,使北大后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蔡元培“三顧茅廬”請陳獨秀2.倡導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主要內(nèi)容1.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認為儒家學說是民主和科學的大敵,并向儒家學說猛烈開火;認為科學與民主同等重要,必須用科學來啟迪民智。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魯迅對舊道德、舊禮制批判最為猛烈。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主要思想胡適/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文言文作為一種文學工具已經(jīng)喪失了活力;系統(tǒng)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陳獨秀/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號召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shè)平易、新鮮和通俗的新文學。魯迅《狂人日記》以辛辣的筆鋒揭穿了幾千年來專制統(tǒng)治的真面目。“國人等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quán)(即民主(并重。”——陳獨秀《敬告青年》推倒…貴族文學,建設(shè)…國民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文學要“須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吃人’”。——魯迅《狂人日記》“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陳獨秀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德先生”“賽先生”胡適與白話文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四提倡,四反對”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 孔子者,數(shù)千年前之殘骸枯骨也。……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李大釗為什么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指向儒家學說?孔教與共和是絕對勢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陳獨秀打到孔家店!——吳虞提出新文學主張,倡導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wù)去濫調(diào)套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我們認定文學革命須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學體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來做新思想、新精神的運輸品。——陳獨秀《文學革命論》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推倒舊文學,建設(shè)新文學)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遠。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電報:干不了,謝謝。白話文較文言文,文體自由,言簡意賅。“干不了”含有“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之意,“謝謝”既對友人費心介紹表示感謝,又暗示了拒絕之意。白話文通俗易懂,容易被廣大勞動人民接受、理解,同時,白話文的表述言簡意賅,可以注入新的思想、新的內(nèi)容,便于新思想的廣泛傳播。試一試,請你用白話文幫胡適回一封電報。然后比照胡適的回答,說一說你的感受。結(jié)合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文化水平,比較白話文與文言文,說一說白話文在向大眾傳播新思想方面具有哪些優(yōu)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新道德、舊道德是指什么?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自由、平等、獨立封建綱常倫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的新發(fā)展李大釗成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qū)《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影響2.民主科學、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精神,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1.思想領(lǐng)域發(fā)生的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zhàn)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 《新青年》“像春雷初動一般,……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fā)現(xiàn)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一些青年逐漸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沖出了封建的堡壘……”——北大中文系學生楊振聲 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毛澤東 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與科學兩項訴求,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形態(tài)極為深遠。至今日,民主一詞,已是全球政治體制的共同趨向。科學也是人類追尋知識點共同途徑。——許倬云1.性質(zhì):地位: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2.積極性3.消極性(前期)①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jié)合,局限在知識分子和思想文化領(lǐng)域。②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或否定的偏向。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②使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③對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起了宣傳鼓動作用。④后期的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拯救國家、改革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是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文化反對封建思想文化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繼續(xù)。評價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四個提倡、四個反對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北京大學《新青年》民主、科學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思想解放運動興起標志口號思想陣地活動基地代表人物內(nèi)容性質(zhì)形成背景:都是在社會變革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百家爭鳴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新文化運動處在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時期。形成原因:都是文化碰撞的結(jié)果。百家爭鳴是當時中國境內(nèi)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的結(jié)果;新文化運動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結(jié)果。③參與者和領(lǐng)導者:都是知識分子。結(jié)果: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比較百家爭鳴與新文化運動的異同相同點:性質(zhì):百家爭鳴是在奴隸社會末期興起的思想大變革運動,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新文化運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興起的宣揚西方思想的運動,他們反對封建思想,代表的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百家爭鳴的思想根源來自中國文化自身,并對其進行繼承和發(fā)展;而新文化運動徹底否定中國的傳統(tǒng)封建專制文化,有“全盤西化”的傾向。百家爭鳴是在創(chuàng)造文化,儒家學說、法家學說等由此誕生;而新文化運動是在傳播文化,傳播了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不同點:熱點跟蹤“2014全球聯(lián)合祭孔”,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NEWS發(fā)表評論對東、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nèi)绾螌Υ齻鹘y(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