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實驗說課各位評委老師、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分組實驗。對于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說教材2、說學情3、說目標4、說教法5、說學法6、說過程7、說板書一、教材分析 ????《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為濟南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儀器,熟練的使用顯微鏡是每位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熟練的使用顯微鏡,可以為以后觀察無法看到的細微結構做鋪墊,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對該課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這對以后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二、教材處理:(一)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第一次走進實驗室更是有一種想動手操作的強烈欲望,但是正是因為第一次進入實驗室,他們操作不規范,也沒有形成較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導致實驗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上實驗室前我培養六名小組長,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能幫助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提高實驗操作的規范性。三、教學目標、重難點:(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習使用顯微鏡的方法。2、能力目標: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3、情感與價值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二)重點、難點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三)教學方法、手段及學法:1、教學方法:導入新課采用設疑法——創設情境,引起興趣。同時采用了多媒體直觀演示法、觀察法、實驗法等。2、教學手段:由于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讓學生直接動手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去實驗室前先把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進行了講解記憶。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實驗指導法,通過教師的演示與指導使學生明確規范操作的方法,并課前培訓六位小組長,組長們提前練習操作實驗,這樣在課堂上演示實驗過程中指導其他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通過組長們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緩解實驗教學時教師的壓力。3、學法:由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確立的學法主要有: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形式。根據以上的分析,在教學過程方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四、教學過程:(一)?實驗材料和用具:帶字符的裝片,不透明的代數字的紙片,顯微鏡,擦鏡紙,紗布。(二)復習和導入:首先在開始本節課之前,我將復習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課下復習的效果又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提出問題:“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認識了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對顯微鏡也有了很細致的認識,那么如何去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的生物呢?從而順利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三)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顯微鏡的演示視頻,自學實驗目的和步驟:1、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分哪幾步?2、使用顯微鏡時,每一步是如何操作的?3、在調焦操作時,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4、玻片標本與物像的關系怎樣?5、的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有什么要求?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我進行實驗操作演示,邊操作邊講述,其他幾名組長分別站在本組同學面前,隨著我進行同步操作,前排的同學可以觀察到我的演示,后幾排的學生邊聽組長的講述,邊觀察本組組長的演示,這樣近距離的觀察克服了一個人演示細節看不到的弊端。顯微鏡使用操作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四)學生動手操作:(1)學生獨立操作,取鏡、對光,我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學生操作,并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規范學生的操作要領。設計意圖:該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教師和小助手們的共同指導,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既落實了技能目標,又突破了難點。(2)觀察實驗臺上的三個裝片和一個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片,并討論剛才提出的問題。(3)合作交流:15分鐘后交流,生生互動,師生共同總結結論。(4)匯報交流:利用4-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反饋顯微鏡使用的得與失。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驗創新能力。設計意圖:整個實驗操作的過程大約20分鐘,讓學生有充分的實踐時間,鞏固并完善實驗操作,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五)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練習使用顯微鏡,根據實驗操作,討論并完成下列問題:(1)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由此判斷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像。移動玻片,觀察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______。(選擇“一致”或“相反”)(2)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觀察到視野變(亮或暗),所看到的細胞數目變。(3)玻片標本上污點的判斷:轉動目鏡時,污點也動,判斷污點在__________上;移動玻片標本時,污點也動,判斷污點在__________上;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不動,則判斷污點在。(六)課堂小結:1、學生總結: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2、教師總結:強調實驗的關鍵步驟。同時出示歌訣記憶法: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br/>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鏡筒,細觀賞。??九退整理,后歸箱。??十全十美,你最棒。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及記憶。(七)清理實驗臺?小助手們協助同學將顯微鏡放回箱內,用潔凈的抹布將實驗臺擦拭干凈,實驗結束。(八)當堂檢測:1、要使視野左上方的物像回到視野的中央,應將標本向( )方移動。A、左下B、左上 C、右下 D、右上2、觀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時,高倍物鏡與低倍物鏡相比,其()A、物像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B、物像小、視野暗,看到的細胞數目少C、物像大、視野暗,看到的細胞數目少D、物像大、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九)板書設計:第四節 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一、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與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二、顯微鏡中看到的的像是放大的倒像謝謝各位的聆聽!《練習使用顯微鏡》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分組實驗,對于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教材分析 ??《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為濟南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的內容,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儀器,熟練的使用顯微鏡是每位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熟練的使用顯微鏡,可以為以后觀察無法看到的細微結構做鋪墊。二、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第一次走進實驗室更是有一種想動手操作的強烈欲望,但是正是因為第一次進入實驗室,他們操作不規范,也沒有形成較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導致實驗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上實驗室前我培養六名小助手,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能幫助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以提高實驗操作的規范性。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設置以下學習目標和重難點:三、教學目標、重難點:(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習使用顯微鏡的方法。2、能力目標: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3、情感與價值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三)教學方法、手段及學法:1、教學方法:導入新課采用設疑法——創設情境,引起興趣。同時采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觀察法、實驗法等。2、教學手段:由于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讓學生動手操作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本節課分成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先學習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并指導學生熟練地掌握,同時,把學生分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責任心強的為小組長,在去實驗室前,我先對小組長進行培訓,讓組長們提前練習操作,這樣,在課堂上演示實驗過程中小組長可以指導其他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緩解實驗教學時教師的壓力,3、學法:由于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確立的學法主要有: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形式。根據以上的分析,在教學過程方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過程:(一)實驗材料和用具:進入實驗室后,先帶領學生清點器材,帶字符的裝片,不透明的帶數字的紙片,顯微鏡,擦鏡紙,紗布。(二)復習和導入:首先在開始本節課之前,我將先復習顯微鏡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課下復習的效果又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認識了顯微鏡的基本構造,那么如何用顯微鏡去觀察微小的生物呢?從而順利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新課學習(三)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學生帶著以下幾個問題觀看顯微鏡的演示視頻,自學實驗目的和步驟:1、顯微鏡的用法分哪幾步?2、使用顯微鏡時,每一步是如何操作的?3、在調焦操作時,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4、玻片標本與物像的關系怎樣?5、的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有什么要求?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我演示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邊操作、邊講述,其他幾名組長分別站在本組同學面前,隨著我同步操作,前排的同學可以觀察到我的演示,后幾排的學生觀察本組組長的演示,這樣近距離的觀察克服了一個人演示細節看不到的弊端。(四)學生動手操作:(1)指導學生獨立操作,先取鏡再對光,我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學生操作。并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材的教育,規范學生的操作要領。設計意圖:該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教師和小組長們的共同指導,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既落實了技能目標,又突破了難點。(2)對好光后,觀察實驗臺上的三個裝片和一個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片,并討論以上提出的幾個問題。(3)合作交流:15分鐘后交流,生生互動,師生共同總結出結論。(4)匯報交流:利用4-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反饋顯微鏡使用的得與失。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驗創新能力。設計意圖:整個實驗操作的過程大約20分鐘,讓學生有充分的實踐時間,鞏固并完善實驗操作,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五)拓展延伸(此部分內容在做題和考試中,考點較多,所以在會簡單操作的基礎上,在進一步探究,拓展延伸)(1)觀察寫有“上”字的玻片,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由此判斷從目鏡中觀察到的物像是像。移動玻片,觀察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______。(選擇“一致”或“相反”)(2)觀察“木本植物莖的橫切片”,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觀察到視野變(亮或暗),所看到的細胞數目變。(3)玻片標本上污點的判斷:轉動目鏡時,污點也動,判斷污點在__________上;移動玻片標本時,污點也動,判斷污點在__________上;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時,污點不動,則判斷污點在。(六)課堂小結(分兩部分進行)1、學生總結: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2、教師總結:強調實驗的關鍵步驟。同時出示歌訣記憶法: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br/>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鏡筒,細觀賞。??九退整理,后歸箱。?十全十美,你最棒。設計意圖:通過談收獲,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及記憶。(七)清理實驗臺?小組長們協助本組同學將顯微鏡放回箱內,用潔凈的抹布將實驗臺擦拭干凈,實驗結束。(八)當堂檢測:(突出難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要使視野左上方的物像回到視野的中央,應將標本向( ?。┓揭苿?。A、左下B、左上 C、右下 D、右上2、觀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時,高倍物鏡與低倍物鏡相比,其()A、物像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B、物像小、視野暗,看到的細胞數目少C、物像大、視野暗,看到的細胞數目少D、物像大、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九)板書設計:第四節 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一、顯微鏡的使用步驟:1、取鏡與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整理?二、顯微鏡中看到的的像是放大的倒像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實驗說課(1).pptx 練習使用顯微鏡說課稿.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