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最新高中政治(文化、哲學)關鍵詞句歸類梳理,基礎知識必背!必修三《文化生活》關鍵詞句歸類一、基礎(基本)◇經濟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礎。◇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是文化創新的根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二、根本◇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三、集中◇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民族節日、文化遺產。◇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四、決定◇一定的文化由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P104)◇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五、源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產生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會實踐。六、關系◇人與文化的關系: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影響了人;人既是創造文化的主體,也是受文化影響的客體。◇經濟、政治、文化三者的關系: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七、特點(特征)◇文化的特點: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是后天形成的;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文化影響人的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傳統文化的特點:相對穩定性、鮮明民族性。◇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特點:實用性和整體性。◇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新特點: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八、表現◇文化影響人的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優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現: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表現(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九、途徑◇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文化傳播的途徑: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堅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解決道德沖突的重要途徑是: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十、核心(標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傳統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文字的發明。◇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十一、獨特◇文化遺產,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文學藝術,對于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特的作用。十二、特有◇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十三、功能◇大眾傳媒的功能:傳遞、溝通、共享。◇教育的特定功能:選擇、傳遞、創造文化。十四、動力◇文化多樣性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文化創新的動力是社會實踐。◇中華民族精神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十五、主體◇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十六、實質(本質)◇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七、主要(重要)◇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是大眾傳媒。◇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運動;教育。◇教育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十八、正確態度◇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待文化交流的正確態度: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十九、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發展傳統文化的要求: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加強文化建設的要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持抵制腐朽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二十、原則◇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二十一、形式◇大眾傳媒的形式: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傳統文化的形式: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二十二、包括◇文化包括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兩個部分。◇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發展。◇傳統文藝包括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傳統思想包括理論觀點、學術思想、道德觀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十三、內涵◇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內涵:求同存異、兼收并蓄。◇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核心: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二十四、精神紐帶◇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必修四《生活與哲學》關鍵詞句歸類一、基礎◇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事物的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基礎上作出的。◇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二、根本、基本、重要◇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要求。◇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矛盾的觀點(實質與核心),基本觀點是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總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矛盾分析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內容。◇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三、途徑、方式、形式◇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是辯證的否定。◇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四、本質、實質、性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從意識的本質來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科學的本質是創新。五、特征、特點、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實踐三個基本特征: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認識具有無限性、反復性、上升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社會歷史性。◇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六、保證、保障◇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七、最、首先◇世界觀所涉及的問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問題。◇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特征。◇迎接未來科技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社會變革的先導:思想運動(或哲學)。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人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八、核心、中心、關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想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九、前提◇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是生物的反應形式。◇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同一以對立和差別為前提。十、體現、表現◇地理環境、人口要素和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十一、決定、規定◇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實踐決定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十二、目標、目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十三、源泉、來源◇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事物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十四、動力◇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理想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強大動力。十五、精髓、靈魂◇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勇于批判、不斷創新。十六、主體、主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十七、標準◇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判斷一種文化是不是先進文化,要看這種文化是否站在時代的前列,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判斷新舊事物標準,其根本標志在于它們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客觀標準是尊重社會發展的規律,堅持真理。十八、◇意識是人腦特有機能,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自然科學基礎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直接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最基本觀點是實踐觀。◇從意識的起源看,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它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從意識的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意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