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宜賓中考歷史學科考試方案淺析一、考試要求、范圍和內容(一)2019和2020相同點:1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2體現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體現學科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基本考查要求(二)2019和2020不同點:1、2019年《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所占比例大約各50%,2020年(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歷史占比約為3:4:3)2、2020中考新增了體現學科的應用性。歷史學科“應用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學生要能夠善于觀察現象、主動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實踐能力32020年中考加重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的比重,新增了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理解。(三)新增考查內容:七年級上(印次:2017年6月第2次印刷)1.史前時期:《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的發現2.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銅器與甲骨文》;《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商鞅變法、都江堰;3.《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兩漢的科技和文化》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王羲之與書法藝術七年級下(印次:2017年12月第2次印刷)1.隋唐時期:《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取士制度;《盛唐氣象》——文成公主入藏;《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鑒真東渡、玄奘西行2.遼宋夏金元時期:《元朝的統治》——行省制度、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3《明朝的對外關系》——鄭和下西洋;《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科技名著、明長城和北京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閉關鎖國政策;八年級上(印次:2018年7月第2次印刷)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2.解放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八年級下(印次:2019年1月第2次印刷)1.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民族大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的交往》2.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業的發展》九年級上(印次:2019年7月第2次印刷)1.古代亞非文明:《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公歷的緣起2.《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3.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古代日本》——大化改新4.《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九年級下(印次:2019年12月第2次印刷)1.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日本明治維新》——明治維新2.《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的加劇;3.《<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模式中國古代史增加了16個考查內容,中國近代史增加了9個考查內容,世界歷史增加了10個考查內容,刪減了《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和《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加的內容主要體現為1是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國古代史部分重點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以政治思想文化為主體、文學藝術方面、2是突出革命傳統如;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史,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黨史、革命史。3是關注國際斗爭。如西方資產階級革命、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二戰、冷戰等4是關注中外重大改革,如: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明治維新……5是突出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如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科技革命及成果(四大發明醫學、建筑(長城、故宮)、水利(大運河)、兩彈一星、雜交水稻、青蒿素);三次科技革命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工業革命、二工、第三次科技革命);比較中古與西近科技的差異及原因。科技的創新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的影響;6是突出中國的對外交往關系。中國古代外交史實、近現代外交對比(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民國政府、新航路開辟、巴黎華盛頓會議、二戰、雅爾塔會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萬隆會議、-恢復聯合國地位、中美關系、一帶一路戰略等)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一)考試形式不變,仍是閉卷、筆試(二)考試時間及分值考試時間不變,仍然為60分鐘,卷面分值為100分,增加了40分。學科成績最后折合70分,較上年增加了10分。(三)試卷結構不變試卷仍然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選擇題共16道,較2019年增加了6道,每道分值為3分,較2019年每道增加了1分,選擇題共48分,較2019年增加了28分。非選擇題共3題,非選擇題包含材料解析題2個、綜合探究題1個,題數不變,總分為52分,較2019年增加了12分。題量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量增加,時間不變,要加強學生練題的速度和準度。三、復習策略分析近2年來學生中考歷史考試丟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對課程重視不夠,課堂效率低下,基礎薄弱;二是對文字材料理解不清,審題偏差較大,思維混亂;三是知識點與材料不能很好地對接,答題張冠李戴;四是看不懂圖片材料的題意或寓意,答題找不準切入點)。下面就有效復習、備戰迎考談談我的一些粗略的認識:(一)第一輪:研讀考試指南抓考點,夯實基礎。(1)老師引導學生對教材考點進行梳理,快速把握教材重大歷史事件。兩節課完成一講,每完成一講,便安排知識點的記憶任務,當考點是理解層次的,教師作點撥;當考點是識記層次的,老師便要求學生立刻記憶,訓練短時記憶,盡可能將任務落實在課堂。(2)教師精選考點知識相對應的近2年中考考題,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練習。(3)老師講評:一方面強調歷史名詞、專用術語等;另一方面做好審題方法和組織答案技巧的引導。(二)第二輪:抓住專題主線,演練典型專題,做到規范答題這一階段樹妖是依據主干知識重點,并結合社會熱點、系統歸納,從深度和廣度延伸拓展,重點訓練。在復習中,一定要針對中考試題特點,同一則材料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并組織答案,同一題干從多層次組織答案,其用意在于反復訓練歷史理解能力、提升歷史思維、提高歷史作答能力,講評時教師繼續做好審題方法和組織答案技巧的引導,學生可適時分享做題方法。(三)第三輪:查漏補缺,回歸基礎知識,提高綜合能力這一輪復習主要是進行適應性訓練,在練習過程中查漏補缺,包括對知識理解的疏漏之處,也包括第一、二輪復習的時候沒有顧及的知識,這一輪復習必須進一步加強基礎知識,做到回歸知識,注意強調和糾正學生在復習時易錯的知識點,提高綜合能力。兩套模擬卷,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四、試卷講評課第一步,老師總述試卷檢測情況,指出存在問題,提供不同學生的答案,讓學生分析審題、答題的得失。第二步,學生對照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查找自己存在的問題,總結出錯的原因,并糾正錯誤。第三步,在自查自糾的基礎上讓學生將仍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讓會做的同學講,老師再點撥,在這一環節提倡生生互助、師生互動。五、溫馨提示(1)在最后復習備考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原因——是知識掌握不牢還是解題能力欠缺、是審題不準確還是粗心大意、是思維方式出現偏差還是缺乏解題技巧、是答案不規范還是結合材料分析不到位等,避免同樣的錯誤在下一次考試尤其是中考中重復出現。(2)老師要積極關注學生考前心理健康:第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念;第二,要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第三,要引導學生增強自身實力。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老師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設計各個板塊,提高復習效率;再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應試心理、應試技巧教育。相信,2020年7月一定是我們收獲成功的季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