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6.月相的成因課時1課時課型新課主備人執教人導學目標知識技能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斷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過程方法 2.能夠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情感態度價值觀3.愿意傾聽其他同學對于月相變化原因的觀點和評述。學習重點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學習難點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課前準備大白紙、記號筆、白色乒乓球、臺燈、鉛筆、粉筆等。導與學設計教學環節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滿月、凸虧月、下弦月、殘月這八種典型月相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從農歷初一開始出現的順序排列。2.提出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一、提出研究問題直接展示新課課題。自主學習 1.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月相每個月重復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讓學生在班上匯報自己的想法。 3.把學生按照不同的解釋分成小組,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作出一個示意圖。 在繪制示意圖之前,為了讓不同學生畫的示意圖能夠被相互理解,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①示意圖要表示出從北極俯瞰時,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當月球處于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所出現的月相。 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 4.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示意圖。其他的學生可以針對示意圖提出疑問并要求解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設以及針對各種假設存在的疑問。二、形成研究假設引導學生大膽推測假設形成原因。合作探究1.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設計出一個模擬實驗來檢驗示意圖中展示的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用什么來代表示意圖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陽? ②怎樣表示月球繞地球的運動? ③怎樣觀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時出現的月相? (2)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準備試驗所需要的材料。三、設計模擬實驗設計模擬實驗,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交流提升1.讓各組學生匯報模擬實驗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回答:①在實驗中你是怎樣讓月球繞地球運動的?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時候,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這時對應的日期應該是什么時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擬實驗中月相變化的順序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據模擬實驗的情況,你認為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你的根據是什么?要怎樣修改? 四、匯報實驗情況整理歸納實驗數據鞏固拓展 1.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交流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讓學生思考:如果月球繞地球運動的方向反過來,對于月相的變化有什么影響?五、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交流討論,總結歸納成因。作業設計1.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圖。板書設計月相的成因月相變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課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探究過程而逐步展開,具體如下: 1.在本節課的設計與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月相的成因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難點,因為學生根本無法體驗到地球、太陽、月球三者的運行模式,無法想象、也沒有能力想象地球、太陽、月球是如何運行的。所以月相的成因模擬實驗是本節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本節課中的關于月相形成的模擬實驗,即以一半涂黑一半白的乒乓球代表月球,觀察的同學是站在地球上的人,通過觀察涂白部分在視野中的變化來體會月相的變化過程,并及時的加以記錄,通過親眼所見的現象和記錄的結果相比較和思考。這個實驗直觀明了,學生不僅可以人人參與而且容易接受。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從模擬轉化為實際,使本節的教學難點輕松化解。同時使學生了解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空間位置關系,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也能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和實驗的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2.本節的核心問題是月相變化的規律是什么,設計了用黑白各半的排球和乒乓球來模擬實驗進行驗證。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從模擬轉化為實際,從而很好得獲取新知;在效益方面,通過課件做過于月相規律的總結性演示,使學生對月相的變化規律有了一個非常直觀的認識,親眼目睹解決了月球、地球、太陽三者運行過程,自然明白了月相的變化規律。 3.借助多媒體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用圖、文、聲、畫等形式,來提供信息、設置情景,使課堂變得生動與直觀,從而激發求知的主動性,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協作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的主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