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學科思想政治學段:高中年級高二教材書名:《經濟學常識》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通過回顧歷史,認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了解新經濟政策的背景,知道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理解實施新經濟政策的重要意義。通過辨析列寧不同時期的觀點,理解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通過聚焦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評析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通過本課學習,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將歷史人物及觀點放在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學習馬克思主義者忠于社主義事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懈探索的科學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學重點】1.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商品經濟的認識【教學難點】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主要教學活動設置意圖環節一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回顧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實行背景,闡釋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和實施的重要意義。完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比較表,檢驗和鞏固學習成果。對比分析列寧在不同時期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闡述的觀點,探究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發生變化的原因,說明列寧在領導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深化了對商品貨幣、市場作用的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理解得更加豐富和深邃。引導學生基于具體經濟條件,理解不同經濟理論和政策,培養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環節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圍繞當時蘇聯經濟界發生的爭論,介紹斯大林對錯誤觀點的批判,闡釋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認識,即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認識、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等等。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經濟理論,提高辯證分析各種經濟觀點、選擇正確觀點的能力。小結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科學評價歷史人物及其觀點;學習馬克思主義者忠于社主義事業、不懈探索的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共38張PPT)高二年級思想政治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本專題在全書中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偉大貢獻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承上啟下一、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意義2.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建設有關問題的認識本節課學習內容一、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意義實施以消滅商品貨幣關系為主要特征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是采取非常手段,按軍事主義的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19211920191819191917農業方面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工業方面允許私人買賣,自由貿易商業方面實行勞動報酬級差制勞動報酬方面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null實行新經濟政策重大意義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恢復國民經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小結從本國實際出發1研究客觀形勢變化2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比較表政策內容比較范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工業方面商業方面勞動報酬方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比較表政策內容比較范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余糧征集制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工業方面工業國有化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商業方面國家壟斷經營自由貿易勞動報酬方面平均主義的實物配給制勞動報酬級差制2.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閱讀以下材料,分析列寧在不同時期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發生的變化。 1918年春,列寧制定的經濟建設綱領規定,對最重要的商品實行國家壟斷,以便逐步用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配來徹底代替“貿易”。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初稿和《俄共(布)綱領草案》中,列寧提出社會主義應該消滅商品生產,強調要為消滅貨幣做好準備。?材料一 “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的任何法律也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都轉交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列寧《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1906年材料二 “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列寧《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上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報告》1921年? “首先,不向軍隊和城市工人充分地、正常地供應糧食,國家就無法進行經濟建設,而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其次,商品交換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能較正常地發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列寧《勞動國防委員會給各地方蘇維埃機關的指令》1921年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列寧《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上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報告》1921年 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發生的變化之后新經濟政策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之前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長期探索、不斷實踐的過程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情況下,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搭建通向社會主義的橋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但列寧仍把這些變化看成是為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困難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小結: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9371949192519461950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工業總產值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功試驗第一顆原子彈工業年增長速度23% 蘇聯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1.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爭論一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有人認為:由于歷史賦予了蘇維埃國家特殊的作用,它的領導人能夠依靠政權的力量廢除現存的政治經濟學規律,制定、創造新的規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就是蘇維埃政權創造出來的。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科學規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社會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是當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正是由于存在這一規律,國家計劃機關才有可能正確地計劃社會生產。認識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從生產目的角度、在對比中揭示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對立的基本經濟規律。認識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內容的表述,總體上是正確的;但斯大林并沒有真正遵循基本經濟規律制定政策和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當時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建沒實踐中,也未能全面正確地處理好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小結:爭論二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觀點一:在生產資料收歸國有以后,就應當消除商品生產、商品交換。觀點二: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最初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不再存在商品生產。●在爭論中改變原來看法,認為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認識相關鏈接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全民所有制兩種公有制集體所有制兩個生產部門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只有國內存在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是沒有資本家參加的,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認識斯大林的這一認識劃清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界限。但是,他又片面地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不是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小結: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否還存在價值規律觀點一:社會主義社會下不存在商品生產,自然也不存在價值規律。觀點二: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但蘇維埃國家是無所不能的,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必須服從于蘇維埃國家的經濟計劃。在商品流通領域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斯大林價值規律是客觀的,是一個很好的實踐的學校,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作用在生產領域有影響,但不是調節者斯大林對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做出的歷史貢獻必須予以肯定。但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和斯大林個人認識能力的制約,這些認識還存在很大的歷史局限性。小結:爭論三關于計劃與贏利之間的關系有人提出: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和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消滅著生產贏利的原則。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要求,制定、執行科學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避免破壞國民經濟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保證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從整個社會和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識斯大林從全局、整體、長過程看到計劃的作用是有道理的。但是,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改變,只發揮計劃作用,完全否定市場作用,會使經濟失去活力。所以,斯大林的這一觀點具有片面性。小結:列寧斯大林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探索探索馬克思主義※制定新經濟政策※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對計劃與贏利關系的認識辯證分析全面評價繼承發展感謝同學們收看!再見!《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認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了解新經濟政策的背景,知道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理解實施新經濟政策的重要意義。2.通過辨析列寧不同時期的觀點,理解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發生的變化。3.通過聚焦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評析、理解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課前預習任務】無【課上學習任務】1.完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比較表政策內容比較范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方面工業方面商業方面勞動報酬方面2.閱讀以下材料,分析列寧在不同時期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發生的變化。材料一“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的任何法律也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都轉交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列寧《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1906年1918年春,列寧制定的經濟建設綱領規定,對最重要的商品實行國家壟斷,以便逐步用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配來徹底代替“貿易”。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初稿和《俄共(布)綱領草案》中,列寧提出社會主義應該消滅商品生產,強調要為消滅貨幣做好準備。材料二首先,不向軍隊和城市工人充分地、正常地供應糧食,國家就無法進行經濟建設,而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其次,商品交換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能較正常地發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列寧《勞動國防委員會給各地方蘇維埃機關的指令》1921年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列寧《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上關于新經濟政策的報告》1921年3.指出下面兩種觀點的錯誤觀點一: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自然也不存在價值規律。觀點二: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但蘇維埃國家是無所不能的,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必須服從于蘇維埃國家的經濟計劃。【課后作業】運用本課所學,分析說明以下問題:1.列寧要消滅資本主義,卻又允許發展國家資本主義,這是為什么?2.分析斯大林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界定。【課后作業參考答案】1.列寧是馬克思主義者,堅信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主張最終消滅資本主義。但是,資本主義的滅亡有其客觀條件,在列寧時代并不具備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的條件。為了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特別是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列寧在新經濟政策中允許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即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國家能對其加以限制和規定其活動范圍的資本主義。這樣做,可以加速經濟發展,鞏固無產階級國家的經濟基礎,也為將來消滅資本主義創造條件。2.斯大林針對社會上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認為“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就在“社”與“資”的對比中,從生產目的的角度界定了兩條基本經濟規律。在斯大林看來,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也是作為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但它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616高二思想政治(人教版-經濟學常識)-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教案.docx 0616高二思想政治(人教版-經濟學常識)-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2ppt課件.pptx 0616高二思想政治(人教版-經濟學常識)-列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3學習任務單.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