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考點171、認識分封制、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概念,2、認識百家爭鳴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三字經》1.夏朝建立: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3.夏朝后期都城:約公元前2070年,禹啟桀公天下家天下二里頭4.末代暴君:概括——夏朝朝代建國時間開國君主亡國君主文化成就在中華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桀世襲制、大型宮殿國家初創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紂青銅鑄造業、甲骨文、強大的軍隊和嚴酷的刑罰文字成熟、青銅鑄造業繁榮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制、禮樂制度制度形成體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 假如你是統治者,面對廣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會,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廣闊的疆土?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 1.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 2.周王是怎樣進行分封的? 3.受封者有哪些權利? 4.受封者有哪些義務? 5.實行分封制有什么重大意義? 6.分封制會不會產生對天子統治不利的影響?說一說(二)春秋五霸:1、背景(由來)a、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b、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爭做霸主。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時期最典型的時代特征)周秦齊楚齊桓公首先稱霸齊桓公確立霸主的標志: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三)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韓魏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戰國七雄相比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爭霸目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當時的某個諸侯,面對激勵殘酷的兼并戰爭形勢,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應對?春秋晚期的鐵鋤和鐵削牛耕(2)到了戰國時期……紛紛掀起變法運動。變法前的社會形勢(背景)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1、時間2、支持者:3、主要內容:4、歷史作用:秦孝公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獎勵農耕3、獎勵軍功4、建立縣制?變法更加全面、徹底,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富國強兵加強政治控制力承認土地私有公元前356年?為后來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想一想,這個故事在今天是否還有意義。立木取信有意義。“令出必行,取信于民”。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誠信”完全一致,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商鞅變法:議一議:商鞅變法為什么會成功?1.秦孝公的支持2.誠信、得民心3.符合歷史潮流(根本原因)4.商鞅具有獻身精神和頑強毅力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展開爭霸,處于大變革時期經濟上:生產力大發展,封建經濟迅速發展思想文化上:私學興起百家爭鳴文士階層的出現社會動蕩和變革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根本原因)(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學派人物時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政治:仁的學說;以德教化,以禮治國,克己復禮。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孟子戰國政治:“仁政”;“民貴君輕”思想。道德: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墨家墨子戰國“兼愛”、“非攻”;道家老子春秋對立統一;“無為而治”莊子戰國(繼承和發揚老子的學說)法家韓非戰國“法治”、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兵家孫武春秋《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戰國《孫臏兵法》圍魏救趙、“事備而后動”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老子說:我以柔克剛;莊子說:我順其自然;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孫子說:戰場上見高低!孔子孟子墨子韓非子老子孫子以德治國、尊敬師長、全民教育 素質教育平等博愛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廉正、廉潔、自律依法治國以不變應萬變了解市場行情,確定投資方向思想淵源禮治文明、有教無類兼愛“非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法治無為而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今的思想觀點1.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A.生產的發展B.爭霸的需要C.分封制衰落D.人民的愿望2.鐵農具和牛耕技術開始用于農業生產是在()A.商朝B.春秋C.戰國D.秦朝3.莊子代表的學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4.有這樣一個人,他出生于春秋時期的魯國,學說比較保守,主張“仁愛”,他的思想被西漢以后的封建統治者利用。這個人物是()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孔子5.孔子家的馬棚失火了,孔子聞訊趕回家。他首先關心的是仆人有沒有燒傷,而不是詢問馬的損失情況。這一事例體現的思想與現代社會提倡的觀念相吻合的是:()A.依法治國B.以人為本C.競爭創新D.效益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