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考點31,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成立重慶談判、內戰爆發、土地改革、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渡江戰役、七屆二中全會解放戰爭①②③圖①和②分別是誰?出現在什么時期?主要事跡是什么?圖③和圖④分別是什么?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發展趨勢?④主題階段特征主題特征中國:共產黨軍隊從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轉變,人民解放軍最終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1946~1949年)(1)政治上,國共關系由合作走向對峙,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最終國民黨敗退臺灣,遺留下現在的“臺灣問題”。(2)經濟上,由于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和內戰,使得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世界:這一時期,英、法、日、蘇等國開始了經濟的恢復和重建工作。美國和蘇聯的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美蘇“冷戰”開始。zui'zho1.時空定位世界達成“雙十協定”1947年3月1947年6月1947年7月1948年9月1949年1月1949年4月1945年8月1945年10月1946年6月重慶談判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全面內戰爆發中共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區土地改革開始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出臺馬歇爾計劃提出北約成立主題具體內容重慶談判目的國民黨(1)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2)想在政治上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共產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時間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地點重慶內容經過談判,國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政治協商會議時間1946年1月10日內容會議討論了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并通過一系列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影響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雙十協定避免內戰、和平建國主題具體內容國民黨發動內戰(新增)爆發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政協決議,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全面進攻國民黨軍隊采用速戰速決的方針,對解放區全面進攻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中原解放區陜北解放區山東解放區主題具體內容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增)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了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時間1947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措施(1)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耕者有其田中國土地法大綱主題具體內容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增)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個解放區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經過艱苦的工作和斗爭,歷時一年多的土地改革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意義(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2)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劉伯承、鄧小平戰略進攻的序幕主題具體內容三大戰役背景人民解放軍經過連續作戰,殲滅了國民黨軍精銳200多萬,國民黨主力退守到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戰略決戰的時機日益成熟三大戰役概述遼沈戰役(1)時間:1948年9月—1948年11月(2)領導者:林彪、羅榮桓.(3)影響:解放了東北全境.淮海戰役(1)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2)領導者: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3)影響: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戰役(1)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2)領導者:林彪、羅榮桓、聶榮臻(3)影響: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歷史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沈陽、北平、徐州林彪、羅榮桓東北全境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長江中下游以北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華北全境基本解放人民解放戰爭主題具體內容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國民黨(1)其他原因: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政治上不得人心(2)自身原因:政治腐敗、經濟困難、軍隊士氣低落、戰斗力低下共產黨(1)順應了抗戰以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是正義的,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2)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英明決策、靈活的戰略戰術(3)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士氣高漲啟示(1)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權,必須順應歷史潮流,順應民心,否則就會衰亡(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毛澤東人民群眾時間地點內容影響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黨的總任務: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新政治協商會議:1949、9于北平召開。1、內容: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共同綱領》確定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出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國都:北平(北京)。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旗: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2、開國大典:1949、10、1下午,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戰起來了?!?br/>成立廣州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19251919五四運動1937.7七七事變,發布合作宣言1927.8南昌起義、八七會議1949.10開國大典北伐戰爭1926誓師北伐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1928東北易幟1945.9日本簽署投降書1931.9九一八事變1946.6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1924國民黨一大,創辦黃埔軍校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到長江流域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4-1936長征和遵義會議西安事變12月平型關大捷,南京大屠殺1938臺兒莊戰役1940百團大戰1945.8-10月重慶談判1947.6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1948-1949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渡江戰役1921.7中共一大召開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時期關系原因影響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合作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分裂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年)合作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分裂基本上消滅了北洋軍閥,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導致大革命失敗,形成十年內戰的局面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給全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形成海峽兩岸長期分裂對峙局面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蔣介石等叛變革命,鎮壓人民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發動全面戰爭能力提升CB1.1949年,美國政府發表的《白皮書》寫道:(1947年)國民黨軍“攻占延安曾經宣揚為一個偉大的勝利,實則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的、華而不實的勝利”。這是因為此次“勝利”( )A.使國民黨在政治上陷入被動B.為解放軍戰略決戰創造良機C.牽制了國民黨大量軍事力量D.有利于解放軍南下解放南京2.右圖的漫畫名叫《沉重的鐵錘連續地打在蔣介石的脊骨上》,其反映的歷史事件應該是( )A.共產黨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B.共產黨戰略進攻威脅南京武漢C.戰略決戰中國民黨主力被消滅D.渡江戰役之后國民政府被推翻能力提升BB3.下表是解放戰爭時期某一戰役“作戰計劃”的最初方案與“批示”。據此判斷該戰役( )階段作戰力量進攻目標中共中央軍委批示第一階段蘇北兵團淮陰、淮安、寶應、高郵以殲滅黃(百韜)兵團為目標第二階段三個縱隊海州、連云港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A.解放了東北全境B.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C.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D.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4.老照片是對歷史的形象記錄。以下老照片拍攝的背景是( )A.戰略反攻取得決定勝利B.戰略決戰取得完全勝利C.全國大陸基本獲得解放D.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能力提升A5.1949年4月,陳毅欣然寫道“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痹撛娒鑼懙臍v史事件是( )A.強渡長江,推翻國民政府B.民眾支前,淮海戰役勝利C.瓦解敵軍,和平解放北平D.揮師南下,基本殲滅殘敵6.中國革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曲折,不斷向前發展。下列示意圖能夠反映這一結論的是( )B課堂收獲這節課,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