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生活高頻專有名詞解釋---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利率、人民幣匯率、通貨膨脹率、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是指商業銀行的初級存款中不能用于放貸的部分的比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的需要,銀行機構不能將吸納的存款全部用于發放貸款或進行金融投資,必須保留一定的資金存放在中央銀行,這部分存款就叫做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與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打比方說,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7%,就意味著金融機構每吸收100萬元存款,要向央行繳存7萬元的存款準備金,用于發放貸款的資金為93萬元,倘若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機構的可貸資金將減少到92.5萬元。一般地,存款準備金率上升,會使得利率被迫上升(同向),這是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的信號。存款準備金率是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對最終客戶的影響是間接的;利率是針對最終客戶的,比如你存款的利息,影響是直接的。存貸款利率存貸款基準利率是金融市場上具有普遍參照作用的利率,具有市場性、基礎性、傳遞性的特征,是貸款利率的核心,在整個金融市場和利率體系中處于關鍵地位,起著決定性作用。它的變化決定了其他各種利率的變化,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資產價格均可根據這一基準利率水平來確定。1.市場化。這是顯而易見的,基準利率必須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而且不僅反映實際市場供求狀況,還要反映市場對未來的預期。2.基礎性。基準利率在利率體系、金融產品價格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它與其他金融市場的利率或金融資產的價格具有較強的關聯性;3.傳遞性。基準利率所反映的市場信號,或者中央銀行通過基準利率所發出的調控信號,能有效地傳遞到其他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價格上。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是人民幣兌換他國法定貨幣的比率,代表人民幣的對外價值,其匯率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僅作為調控進出口貿易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手段。人民幣匯率一般指的是外幣兌換人民幣的報價,即1外幣或者100外幣兌換成多少人民幣。人民幣升值相應的人民幣匯率上升。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是貨幣超發部分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通貨膨脹率為物價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在實際中,不直接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表示。消費者價格指數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計算通貨膨脹率,價格指數可以分別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GNP折算價格指數。計算方法:①通過價格指數變化計算:通貨膨脹率(物價上漲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價格上漲率是從低到高,以基期物價水平為基數)注意上式,通貨膨脹率不是價格指數,即不是價格的上升率,而是價格指數的上升率。②利用基本概念推導計算:通貨膨脹率(價格上漲率)=(已發行的貨幣量-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100%再貼現率再貼現率亦稱“重貼現率”。商業銀行或專業銀行用已同客戶辦理過貼現的未到期合格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再行貼現時所支付的利率。再貼現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的一種特別形式,也是中央銀行控制信貸規模和貨幣供給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對宏觀經濟的控制以間接控制為主的國家,中央銀行是通過控制再貼現率來控制再貼現從而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當國內出現通貨膨脹趨勢或已有的通貨膨脹加劇時,中央銀行就提高再貼現率,加重商業銀行的籌資成本,迫使其緊縮信貸,從而抑制物價上升。相關計算:商業銀行將已貼現未到期票據作抵押,向中央銀行借款時預扣的利率。如商業銀行用客戶貼現過的面值100萬元的票據,向中央銀行再貼現,中央銀行接受這筆再貼現的票據時,假定商業銀行實際取得貼現額88萬元(貸款額),票據到期日為180天,則按月利率計算,其再貼再貼現率=[(100-88)/100](30/180)(100%)=2%即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貼現回扣2%。特點:1.短期性。中央銀行提供的貸款以短期為主,再貼現票據一般在3~6個月左右,最長不超過1年。2.官方性。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規定的利率,不同于市場利率隨供求變化變化。3.標準性或示范性。再貼現率在利率體系中是基礎利率,其變動表示中央銀行正在采取的措施和經濟景氣的變化,有一種告示效應。貸款撥備率貸款撥備率實際上就是呆、壞賬準備金的提取比率;是指貸款損失準備計提余額與貸款余額的比率,是反映商業銀行撥備計提水平的重要監管指標之一。貸款撥備率=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各項貸款余額x100%貸款撥備率和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都是銀行業重要的資產質量監管指標杠桿率杠桿率一般是指權益資本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比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杠桿率的優點引入杠桿率作為資本監管的補充手段,其主要優點為:一是反映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對存款人的保護和抵御風險的作用,利于維持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水平,確保銀行擁有一定水平的高質量資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潤)。二是能夠避免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復雜性問題,減少資本套利空間。本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新資本協議框架下,如果商業銀行利用新資本協議的復雜性進行監管套利,將會嚴重影響銀行的資本水平。有關數據顯示,一些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杠桿比率出現背離。2008年年末,瑞士信貸(CreditSuisse)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3.1%,但杠桿比率只有2.9%;UBS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5%,杠桿比率卻只有2.6%。通過引入杠桿率,能夠避免過于復雜的計量問題,控制風險計量的風險。三是有利于控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通過引入杠桿率,使得資本擴張的規模控制在銀行有形資本的一定倍數之內,有利于控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過快增長。杠桿率的缺點一是對不同風險的資產不加以區分,對所有資產都要求同樣的資本,難以起到鼓勵銀行有效控制資產風險的目的。二是商業銀行可能通過將資產表外化等方式規避杠桿率的監管要求。三是杠桿率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定義,同時對會計準則有很強的依賴性。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率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的所占比例,意味著"花"的錢超過了"掙"到的錢。根據我國《預算法》明確規定,地方財政上不設立赤字,故此通常所稱的財政赤字,即是中央財政赤字。計算方法: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GDPX100%=(財政支出-財政收入)/GDPX100%作用赤字率則是衡量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時期內財政赤字額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比例關系。對于一個國家的財政來說,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主要來源,赤字的增長會加大國債的規模,而國債是要還本付息的,反過來又會加大財政赤字。財政就陷入了"赤字-國債-赤字"相互推動增長的困境,如果財政收支沒有明顯改善,隨著赤字和國債的增加,將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負效應。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指生產單位(主要為企業)作為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的綜合生產率,以區別于要素生產率(如技術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也可以稱之為系統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就是生產力。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就是產業升級與生產力的發展。測算公式為:全要素生產率=(產出總量)除以(全部資源投入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