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人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第一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能夠說出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個器官的功能。(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3)認真觀察腎的結構和教材中的示意圖,培養觀察能力。(4)養成良好的泌尿系統衛生習慣。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2)培養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腎單位結構的認識,聯系尿液的形成過程,認同“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問題的創設聯系實際,使學生能學有所用。(2)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健康意識。二、教學重點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三、教學難點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四、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腎單位和腎小體的組成、尿的形成、尿液的排出)2、學生查詢書籍、網站,搜集有關人體泌尿系統方面的資料及常見泌尿系統疾病的資料。五、教學方法:討論法、引導探究法以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為主,輔以教師的講解、演示、指導。六、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我們每節課上課都要做的“起立、坐下”這些動作,需要消耗什么?生:能量。師:能量是在細胞中產生的,細胞除了產生能量還會產生什么?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師:這些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排泄,與排遺進行區別。PPT展示排泄的三條途徑,指出排尿是最主要的途徑,從而引出我們今天探究的問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腎的結構1、多媒體展示腎的結構,從宏觀和微觀方面認識腎,結合教材P66_P67指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1)描述腎的位置形態。(2)腎的宏觀結構分為哪幾部分?(3)腎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它是怎樣構成的?2、觀看腎單位的整體結構和局部結構,總結分析腎單位的各部分特點。(1)課件展示:腎單位和腎小體的組成圖(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①腎小球是一個,兩端連的都是。②腎小囊是一個的囊狀結構,下連。③腎小體分布在。腎小管分布在。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給予評價。3、進階訓練,增加難度,引導學生組內探討、交流:(1)為什么腎的皮質部分比腎的髓質部分顏色深?(2)血液在腎單位里是怎樣流動的?各部分結構流過的血液類型有何變化?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知識、歸納總結的能力。探究二:尿液的形成1、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教材P68,結合尿液的形成示意圖和幾種液體成分的差別,小組合作完成下列任務:請你描述尿液的形成過程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及語言表達能力。2、教師播放尿液形成動畫,著重強調:(1)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哪些成分被腎小球濾過到腎小囊腔?哪些成分沒有被濾過?原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原尿流經腎小管時,腎小管全部或部分重吸收了哪些成分?哪些成分沒有被重吸收?尿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組內交流問題、解決問題,并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3、教師做適當點撥。4、總結出尿液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5、進行升級,對血液、血漿、原尿和尿液的比較,進一步對尿液的形成過程中各成分的變化進行梳理。探究三:尿液的排出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69,結合泌尿系統的組成示意圖,自主完成下列任務:1、泌尿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它們的功能分別是什么?2、尿的排出途徑?3、排尿有什么樣的意義?組內交流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認識到腎臟對我們的重要性,教師總結。七、課堂小結:展示本節課知識點。八、教學反思: 就宏觀而言,泌尿系統的組成是學生熟知的,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易與學生產生共鳴。但微觀上,具體到腎單位,對學生而言又是陌生的,因此教師注意適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腎的結構(包括宏觀和微觀),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尿液的形成過程距離生活常識較遠,因此教師不急于闡述尿液形成的完整過程,而是以點連線,先以資料分析使學生比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歸納腎單位各部分的作用,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學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過程。就能力訓練而言,本節用多種方式(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