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2.說出呼吸道作用,以及呼吸道的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能力目標在“資料分析”的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及相關資料,概括呼吸道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同呼吸道對空氣處理能力是有限的。2.體驗“食不言”,養成“食不言”的好習慣。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組成和呼吸道作用。?教學難點“資料分析”活動的組織和完成。三、課時安排1課時四、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呼吸道模型、筆記本電腦(供學生小組使用)、呼吸系統模型、記分小卡片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新課體驗世界呼吸日的屏氣活動出示廈門空氣質量情況,設問:空氣中的污染物會不會未經處理直接進入肺部呢?屏氣談屏氣時的感受思考調動興趣,引入新課。一、呼吸系統的組成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41“圖4-26呼吸系統組成”,自主學習呼吸系統的組成。展示人體器官模型,讓學生說出對應器官名稱。播放視頻:“空氣在呼吸道的行程”,帶領學生漫游人體呼吸道閱讀課本圖,完成相關練習歸納出呼吸系統由兩大部分組成,肺是氣體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呼吸道則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它們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觀看視頻,進一步認識呼吸道。自主學習,通過人體結構的模型,構建相關概念。二、呼吸系統的作用設問:呼吸道僅僅是氣體的通道嗎?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說說呼吸道的作用。(寒冷的冬天,外界溫度與體溫相差很大,但為什么我們的肺沒有感覺到冷空氣的刺激,以此推測出“溫暖”的功能;鼻孔對著玻璃吸氣可以看到小小珠推測出呼吸道能使氣體濕潤;氣管有異物引起咳嗽將異物排出說明呼吸道有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功能……)指導學生閱讀P41資料以及教師課前準備的多媒體材料(在每個小組筆記本電腦上),每個組選擇一個關鍵詞,找出呼吸道中與這個功能相適應的結構。關鍵詞一:“順暢通過”補充展示氣管及食道的對比圖(或實物),以及讓學生摸自己的鼻子感受有軟骨和骨做支架。進一步說明這些結構也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呼吸道,到達肺部。提問:吃東西時,如果食物進入氣管,會怎么樣?播放動畫演示吞咽和呼吸的時候,會厭軟骨變化的動態過程。補充說明,異物進入氣管,嚴重的時候會導致窒息。因此要養成“食不言”的習慣。關鍵詞二:“溫暖”補充資料:“有研究表明鼻子的形狀會因緯度而發生變化,越是生活在北歐等高緯度地區的人鼻子越是高而修長,鼻道長。與此相反的是,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鼻子則更扁平,鼻道短。點明:這也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點。關鍵詞三:“濕潤”補充舉例:感冒時黏液分泌量增加,使學生感受到鼻黏膜確實能分泌黏液。關鍵詞四:“清潔”提問:為什么不能隨地吐痰?提問: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舉例說明。補充:PM2.5相關知識,播放視頻《PM2.5入侵人體》(截取自柴靜霧霾調查)根據已有知識,共同歸納呼吸道功能的四個關鍵詞:呼吸道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并對吸入的空氣起濕潤、溫暖、清潔的作用。每組學生討論、交流第一組:根據課本材料1和5,可以說明呼吸道有骨和軟骨做支架,保證氣體可以順暢通過。觀看動畫,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邊吃飯邊笑,吞咽時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上,食物進入氣管,會引起劇烈的咳嗽,嚴重的還引起呼吸道阻塞。因此,氣管引發的咳嗽也能保證呼吸道通暢。第二組:根據資料2和3可知,鼻黏膜內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溫暖的血液流經鼻腔時,散發出許多熱量,可以溫暖吸入的空氣。討論得出:鼻黏膜內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溫暖的血液流經鼻腔時,散發出許多熱量,可以溫暖吸入的空氣。第三組:根據資料3和4,之所以呼吸道能使吸入的空氣濕潤是因為鼻腔、咽、氣管能分泌黏液濕潤空氣。第四組:鼻毛可以阻擋一部分的灰塵和細菌。氣管壁上的纖毛不停的向咽喉方向擺,把外來的塵粒、細菌和黏液一起排出體外。匯報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塵肺、肺炎等。討論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環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統疾病,如塵肺等。通過視頻,加深對呼吸道功能的理解,形成保護好環境,減少空氣污染的環保意識。通過視頻,讓學生對呼吸道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以實物模型建構“呼吸道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概念使學生對鼻的作用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讓他們進一步認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養成不隨地吐痰的文明習慣。聯系生活:聲音的產生提問:我們動動嘴唇、張張口就能說、能笑,這是嘴巴的功勞嗎?播放視頻人發聲時聲帶振動的視頻。體驗:將手放在喉處微微發聲,感受聲帶振動總結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對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認識?引導學生總結。整理所學,歸納。總結提升練習鞏固小組知識問答教學反饋課外實踐作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宣傳小報。主題:呼吸道與健康擴展學習七、板書設計第1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八、教學后記本節課借助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學生學習筆記本電腦及傳統的實物模型,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的“呼吸道的作用”的學習任務。筆記本電腦中有教師課前準備好相關學習討論資料,這些資料包含了文字、圖片和動畫演示等多媒體內容,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去學習和理解呼吸道的功能。呼吸系統的實物模型則讓學生對呼吸道及相關結構有更直觀的認識,特別是自制的氣管模型,能讓學生親手體會“C型”軟骨的作用。最后的“開心知識問答”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答,既活躍的氣氛,也檢驗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雖然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不過由于軟硬件條件限制,不少地方還沒達到預期的效果。比如計劃讓學生利用3D-Boby人體解剖軟件,學習呼吸系統的組成,但由于筆記本電腦的硬件配置較低,運行3D-Body時,速度慢,效果差;再者,上課的教室沒有無線網絡,筆記本電腦無法聯網,不能將學生課堂任務的完成情況實時反饋給教師。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