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輸血與血型》說課稿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下面我將從教學理念、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教具、學法學具、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堂評價八個方面進行說課。一、教學理念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基于這樣的理念,本節課特別突出了“血型發現”的歷史,以及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血型的過程,并且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探究輸血原則,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二、學情分析通過前三節的學習,學生已經獲得了血液的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識,建構了血液、血管和心臟各自的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知識體系。本校學生基本都來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無償獻血的人,能夠觀察到獻血站和流動獻血車的存在,對輸血和血型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于血型的發現史及同型輸血的原因卻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思維敏捷,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所以本節課設計了血型模擬的活動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由于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的比較緊密,這也給本節課的學習注入了生機。三、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四節,最后一節。這節課是在學習血液的組成及功能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血液的知識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也適時的對學生進行無償獻血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使學生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是對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的全方位體現,對構建生物學知識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動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本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從這個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1、知識與技能①說出人體的血量與輸血的關系。②說出ABO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原則。③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活動,了解同型輸血原則。3、情感態度價值觀①通過對輸血與血型的了解,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②通過小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③通過“為無償獻血設計一則口號”的活動,激發學生關注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的情感。根據課標要求及考試考察方向,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①ABO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原則。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他們在知識的內化、思維與判斷上還是存在一些局限,對于某些知識的獲取和內化也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此我確立本節課的難點為:①通過對輸血與血型的了解,使學生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②激發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四、說教法、教具“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本,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具體方法如下:情境帶入法----激發學習動機;談話法----指導、解惑、啟發;直觀演示法----化抽象為形象;自主學習法----培養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任務驅動法----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多媒體輔助法----再現、集成、交互、呈現;練習法----鞏固、運用;模擬法----知識內化、運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使用到以下教具: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飲料瓶、燒杯、紅墨汁、膠頭滴管。五、學法、學具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發現真理。”只要學生學會了如何學習,學生即可自己去發現真理,這也就達到了葉圣陶先生所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他的看法是: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正如葉圣陶所言:“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這種精神,具體的學法如下:自主學習法----自學教材,完成課堂練習;探究學習----深入情境探究輸血原則;合作學習----組內資源共享,合作完成任務。觀察法----感官感知、體會現象、形成概念。新課標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習的重要方式,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學具發揮著從抽象走向形象的橋梁作用。本節課使用到的學具有:紅細胞模型、題卡、粗筆、板卡、教材。六、教學過程第一步,視頻導入,1分鐘。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因此,我利用一則無償獻血公益廣告視頻來導入,通過畫面中血液承托起一個生命來感染學生,并順利將學生帶入情境。第二步,自主學習,交互共享,7分鐘。學到終極看自主,自主學習可謂學習的最高境界。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狀態下,獨立地發揮出潛能,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越有成就感,越能成為自由、健康、無畏的人。自我實現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教育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幫助人滿足這種追求,表現出自己的才能,體驗最大的快樂。由于本環節知識難度適中,所以,本環節設計成讓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補充點撥的方式,具體步驟如下: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完成題卡第一題。3分鐘。2、2人交互,互查、糾錯。1分鐘。3、師隨機抽查,防假合作。2分鐘。4、師精講、點講、補講。1分鐘。第三步,師精講“ABO血型系統”,學生構建紅細胞模型。6分鐘。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1、輸血發現史,1分鐘。2、人物鏈接:蘭德斯坦納。1分鐘。3、講授:ABO血型的定義。1分鐘。3、學生動手構建紅細胞模型。2分鐘。4、講授:交叉配血實驗示意圖。1分鐘。第四步,合作探究,輸血關系表,17分鐘。我國《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也因此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引入課堂,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風來,遍地‘合作’竟相開”。本環節具體步驟如下:1、自主完成題卡“輸血關系表”。1分鐘。2、組內分工,合作整理,大卡呈現。6分鐘。4、小組展示。8分鐘。5、師點講、補講、評價。2分鐘。第五步,觀看微課“無償獻血-無尚光榮”。3分鐘。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本節課對于無償獻血部分,通過微課的方式來呈現,更加具有感染性和說服力。第六步,小組制定宣傳口號并口頭展示。4分鐘。宣傳口號的創作是對本節課情感教育部分的升華,力求突破難點。第七步,當堂檢測、布置作業。2分鐘。通過課堂檢測效果,決定作業布置情況。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避免作業布置不合理與學生為敵。七、板書設計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綱要信號”理論把板書的功能提高到從未有過的高度。板書形象直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是直觀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聽覺,二是視覺。板書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而獲得知識信息。借助板書,使學生從單一的聽覺刺激轉向視覺刺激,并將視、聽刺激巧妙結合,將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結合,從而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避免由于單調的聽覺刺激帶來的疲倦和分心。教師的板書要注重形式美觀,書寫工整規范,字跡清晰整潔。重要內容要大寫,放在顯眼的位置上,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做標記,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本節課我的板書設計是以氣泡圖的形式來呈現,簡潔直觀,將重要信息以關鍵詞的形式呈現,便于記憶。八、課堂評價 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參與討論和活動的積極性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科學史以及獻血有關內容的了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獻血方面的有關報道和學生的討論,增強了學生珍愛生命,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初步樹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感到有待改進的是,學生對模擬實驗認識不夠充分,個別同學嘗試用模擬血清鑒定自己的血型,有一定危險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