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的狂潮教學設計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2版2教材分析本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第八單元《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中的一課。初中課標涉及本課的要求為“列舉實例,綜合多種因素,認識清末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講述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和專制統(tǒng)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艱辛。”3學情分析八年級下的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歷史知識的教學,已經積累一定的歷史素養(yǎng),如分析史料、前后對比等,但還缺乏相關歷史知識的了解,對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經過、影響等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況,對于列強瓜分中國的背景和經過也不夠了解。因此,教師要通過提供豐富的史料,帶領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并嘗試讓學生分析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根本原因等。4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材料的閱讀和思考,深刻地分析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學生通過視頻的觀看,再現(xiàn)黃海海戰(zhàn)的經過;并結合所給材料,感受鄧世昌、丁汝昌、徐驤等愛國官兵的主要事跡,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氣節(jié)和斗爭精神。(3)學生通過課本的研讀,清楚地概括并識記《馬關條約》的內容。(4)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初步地分析《馬關條約》帶來的危害,通過教師的講解,理解《馬關條約》中危害最大的條款為允許日本開設工廠。(5)學生通過圖片及材料的閱讀,清楚地了解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5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列強瓜分狂潮難點:《馬關條約》的影響6教學策略/方法(1)運用板塊式教學策略,將本課內容分為五個板塊,即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戰(zhàn)爭的經過,戰(zhàn)敗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瓜分中國狂潮的背景,瓜分中國狂潮的經過貫穿甲午戰(zhàn)爭與瓜分狂潮的主題。(2)運用啟發(fā)性談話法,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在瓜分狂潮過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理解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及列強同意這一政策的原因。(3)運用講述法,描述鄧世昌、丁汝昌等人在甲午戰(zhàn)爭中的貢獻。(4)運用討論法,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馬關條約》的危害。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提問:同學們,ppt中的這張圖,大家還有印象嗎?(出示明治年間的日本)沒錯,它就是明治維新時期的單元中一張圖片。那么,大家還記得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影響嗎?總結:同學們都說的很對,明治維新使日本“富國強兵”,迅速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然而,大量舊制度的殘余,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也使得日本在強大之后,很快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哪個國家?又是怎樣一步步實現(xiàn)它對外擴張的侵略計劃?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堂。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思考日本如何實現(xiàn)對外擴張計劃。帶領學生回顧明治維新的影響,從而了解日本對外侵略政策提出的背景。課堂教學(一)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1.講述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對中國的企圖。材料一:日本明治天皇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日本乃萬國之本,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隨后,提出進行外對擴張侵略的總方針。材料二:1886年,日本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來華調查,回國后于1887年制定《清國征討方略》,逐步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核心為:第一步侵占中國的臺灣,第二步征服朝鮮,第三步侵占中國的東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國,第五步征服全亞洲。講述:從兩段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侵略擴張計劃的核心在于侵略中國。那么,日本又是怎樣挑起戰(zhàn)端,一步步實現(xiàn)侵略計劃的呢?相信同學們通過課前的預習已經有所了解。材料三:1894年,朝鮮發(fā)生反帝反封建的東學黨起義,作為中國附屬國的朝鮮向中國請求幫助,清政府遂派兵幫助鎮(zhèn)壓。此時的日本也乘機出兵朝鮮。東學黨起義平息后,日本繼續(xù)增兵朝鮮,蓄意挑起戰(zhàn)端,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zhàn)。2.提問:通過上面三則材料的分析,同學們可以總結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嗎?通過材料分析,歸納出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維新后日本制定擴張政策,侵華野心蓄謀已久。直接原因:朝鮮爆發(fā)農民起義為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提供了借口。通過圖文資料,使得學生更好的理解甲午戰(zhàn)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非正義性侵略戰(zhàn)爭,也為中國戰(zhàn)敗埋下伏筆。(二)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具體經過過渡:甲午戰(zhàn)爭在日本的蓄意謀劃下爆發(fā)了,這場戰(zhàn)爭的具體經過有哪些,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93頁,結合老師所列的表格來說說甲午戰(zhàn)爭的過程。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間1894—1895交戰(zhàn)雙方中國、日本主要戰(zhàn)役黃海海戰(zhàn)、威海衛(wèi)戰(zhàn)役英雄人物鄧世昌日軍罪行旅順大屠殺結果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2.講述:看來同學們對甲午戰(zhàn)爭的經過都比了解。剛剛同學們將黃海海戰(zhàn)歸入主要戰(zhàn)役、將鄧世昌歸為英雄人物,這場海戰(zhàn)的具體情況是怎樣?鄧世昌有哪些英雄事跡?讓我們觀看下面這個視頻,并結合書本中93頁的資料卡,一起了解。視頻:黃海海戰(zhàn)提問:看完以上的視頻,同學們都有什么感悟?3.過渡:大家都講的很好,有被鄧世昌英勇愛國精神而打動到的,也有同學對黃海海戰(zhàn)慘敗表示遺憾。這次戰(zhàn)役,北洋艦隊雖遭到一些損失,但主力尚存。然而,李鴻章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wèi)港,不準出擊,將制海權拱手讓敵。此后,戰(zhàn)火燒至中國境內,日本接連占領大連、旅順等地。在旅順,日軍還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大屠殺。旅順大屠殺資料日軍“縛數華人于一處,鳴槍肆擊,復以利刃亂剁,直至體無完膚始已”。全城約有一萬八千余人被殺,幸免于難者僅36人。為了掩蓋他們的罪行,將被害者的尸體集中火化后埋葬,用木牌寫上“清國將士陣亡之墓”,借以欺騙世界輿論。美國《世界報》報道:“日本軍(在旅順)不分老幼全都槍殺,三天期間,掠奪與屠殺達到了極點。”……“日本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英國《泰晤士報》也這樣寫道:“人們在得悉事件詳情的同時,無不對遠東的暴行感到戰(zhàn)栗、痛心、憤怒。”1895年初,日本陸軍包抄了威海衛(wèi)軍港的后路,又以海軍分所港口,北洋艦隊的愛國官兵腹背受敵,拼死抵抗,終不敵日軍炮火的猛烈攻擊,全軍覆沒。北洋海軍丁汝昌寧死不降,最后自殺殉國。4.提問:盡管有鄧世昌、丁汝昌等愛國將領的頑強抵抗,中國仍舊戰(zhàn)敗了。老師想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結合之前學過的知識,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5.過渡:作為戰(zhàn)敗方,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春,派李鴻章前往日本求和。最終,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1.完成表格,大致了解甲午戰(zhàn)爭的經過。2.觀看視頻和資料,了解黃海海戰(zhàn)和鄧世昌的英雄事跡。3.觀看日本在中國制造旅順大屠殺的罪行,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形成鮮明的認識。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1.通過表格的梳理,了解甲午戰(zhàn)爭的大致經過。2.通過觀看視頻,再現(xiàn)黃海海戰(zhàn)的場景,感受北洋艦隊慘敗、鄧世昌英勇殉國的場景,為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落實奠定基礎。(三)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影響1.討論:《馬關條約》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其中哪一條的影響最大?請同學們按照之前分好的學習小組來進行討論。2.小組展示:在同學們展示討論結果前,我們先來歸納《馬關條約》的內容。(1)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3)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4)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接下來,老師要邀請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了。3.總結:同學們都很有想法,也在各抒己見。老師將同學們剛剛發(fā)表的影響進行了一個歸納。歸納表老師認為,《馬關條約》中影響最大的在于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它允許帝國主義在中國投資辦廠,極大的方便了列強掠過中國資源,傾銷工業(yè)品。這不僅使得外國資本家能夠借此直接剝削中國勞工,同時極大的損害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4.講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而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占領臺灣長達五十年之久。大家看一下課本94頁右上角的史料,臺灣人民聽聞《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消息后的反映是怎么樣呢?5.提問: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對甲午戰(zhàn)爭有了基本的了解。老師想請同學們思考,甲午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可以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6.總結:政治上,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經濟上,使得列強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方式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1.分小組,歸納《馬關條約》的內容,討論出其中哪一條的影響最大。2.閱讀史料,回答臺灣人民聽聞割讓臺灣后的反映。3.思考甲午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理解這場戰(zhàn)爭使得中國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1.通過讓學生的小組討論和梳理,加深對《馬關條約》內容及影響的記憶。2.引導學生探究,層層設問,讓學生理解到《馬關條約》內容對中國的危害,感受到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四)列強瓜分狂潮的背景過渡:如果說,甲午戰(zhàn)爭前,列強對清政府和中國仍有所忌憚、持有試探的態(tài)度,那甲午戰(zhàn)爭就徹底地將清政府的腐敗與虛弱暴露在列強面前。從此,中國被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獵物,陷入了被瓜分的狂潮之中。作為過渡,銜接甲午戰(zhàn)爭和列強瓜分狂潮,讓學生理解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是瓜分狂潮的背景之一。(五)列強瓜分狂潮的具體表現(xiàn)1.講述:這場狂潮的導火索是什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4頁,找到答案。沒錯,它就是德國強占膠州灣事件。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11月14日,德國借口其兩名傳教士在山東巨野被殺,派艦隊強行占領膠州灣。次年3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州灣99年,并獲得修筑膠濟鐵路及開采礦產等特權。這一事件最大的影響在于:它使得其他列強競相效仿,紛紛強租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2.提問:當時的人是如何看待這場瓜分狂潮的?這是一張1898年刊登于香港《輔仁文社社刊》上《時局圖》,圖片上的動畫形象分別是哪些國家,它們的勢力范圍分別在哪些地區(qū)?3.追問,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圖片中的這只鷹,它代表的是什么國家?很好,它就是美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一下圖片,這只鷹在中國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嗎?是的,美國由于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失去了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機會,對此,它的解決途徑在哪里?請同學們繼續(xù)閱讀課本94頁的內容,找到答案。是的,美國對此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它的具體內容有哪些?請同學們看老師帶來的補充材料。材料四:門戶開放的內容。提問:同學們,英、俄、德、日、意、法等列強為什么會同意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呢?因為列強在華爭奪激烈,誰也無力獨占中國。美國提出這項政策,并未經過中國政府的同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項政策的性質仍舊是不平等的、侵略性的,它的實質在于分享其他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1.了解德國強占膠州灣事件,理解該事件的最大影響在于掀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2.回答時局圖反映的內容:列強瓜分中國,紛紛劃分勢力范圍。3.回答鷹代表美國,沒有勢力范圍。美國通過門戶開放政策,達到利益均沾目的。4.思考門戶開放政策被接受的原因,從中理解這項政策的實質和對中國的影響。通過師生互動研讀地圖,自主學習,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理念。讓學生學得更扎實更有效。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課堂小結今天的正課就上到這里。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今天的學習內容。首先,我們回顧了明治維新給日本帶來的影響,并從中了解到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而后,我們學習了甲午戰(zhàn)爭的具體經過和主要戰(zhàn)役,并感受到鄧世昌濃厚的愛國情懷。緊接著,我們又梳理了《馬關條約》的內容,并逐條分析它帶來的影響。最后,我們學習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包括導火索,膠州灣事件,《時局圖》的分析,以及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跟隨老師,回顧本節(jié)課堂學習的內容,加深記憶。回顧學習的內容,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有利于學生課后再學習。課后探究思考中國一次又一次戰(zhàn)敗的原因。板書設計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