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 政治方面: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含義: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兩者有區別也有聯系。 專制主義:針對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特點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 中央集權: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過程:秦漢確立,隋唐完善,宋元加強,明清強化 兩大矛盾: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 二、中國古代改革及盛世 改革含義:指改變舊的生產關系中某些不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的因素。 盛世含義:指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 特征:內政方面: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 外交方面: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 ①中國古代改革 1.商鞅變法及其影響。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②中國古代盛世 1.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2.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科舉制度的創建。 3.“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4.“康乾盛世”。 經濟方面: 一、農業: 生產工具:石器(原始社會)——青銅農具(商周時期)——鐵犁牛耕(春秋時期開始,戰國時期推廣)——曲轅犁、筒車(唐朝) 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原始社會)——都江堰(戰國時期李冰)——靈渠(秦始皇)——隋朝大運河——會通河、通惠河(元朝大運河) 主要農作物:最早種植水稻(河姆渡),最早種植粟和蔬菜(半坡)——從西域引進葡萄、石榴、胡蘿卜等農作物(漢朝絲綢之路)——北宋引進占城稻,南宋時太湖流域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明代引進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 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著,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天工開物》:明朝宋應星著,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農政全書》:明朝徐光啟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穿行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土地制度: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所有——奴隸社會:井田制(土地國有制)——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變法) 二、手工業: 鑄造業:青銅鑄造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夏朝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燦爛時期——西周種類更加豐富——東漢杜詩發明鼓風冶鐵工具水排。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四羊方尊(湖南寧鄉出土) 紡織業:西漢絲綢之路的開通——明清時期,蘇州、杭州、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中心,后期在江南地區的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 棉紡織業宋代從海南島興起,元朝黃道婆推廣,松江是元、明兩代的紡織中心。 制瓷業:唐朝:唐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北宋: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 造船業:宋朝居當時首位,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北宋指南針制成并開始用于航海,南宋時廣泛應用——明朝鄭和下西洋,規模大、路程遠 三、商業: 秦朝: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漢朝:漢武帝收回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統一鑄五銖錢;張騫通西域開通了路上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后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三國兩晉南北朝:躲避戰亂,遷往江南,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為經濟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宋朝: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明清:明朝后期實行”海禁“政策、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四、經濟重心的南移: 歷程: 魏晉南北朝:開發江南地區——唐朝中后期:開始南移——南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 思想文化方面: 目的:加強思想文化專制,鞏固統治 事件:秦焚書坑儒——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創立科舉制——唐完善科舉制——明八股取士——清文字獄和文化專制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 1、“絲綢之路” 2、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3、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4、鄭成功收復臺灣 5、閉關鎖國政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 1、張騫出使西域及西域都護的設置 2、文成公主入藏 3、駐藏大臣和臺灣府的設置;西北邊疆的鞏固;清朝前期的疆域 解題技巧: 一、地圖型歷史題解題技巧: 1、看文字。一看問題,找出關鍵詞;二看地圖名稱; 三看地圖圖例; 四看地圖內跟問題相關的文字。關注時間、空間及多次重復出現的詞。 2、看地圖。關注跟歷史問題相關的地理信息。如:方位、江海、城市、路線等。 3、獲信息。提取圖中隱含信息,與歷史史實(歷史事件)有效結合,并根據問題解答。 二、文字材料題解題技巧: 1、從文字材料中提取歷史息的方法: (1)從文字材料的正文中發掘涉及歷史史實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核心觀念等信息; (2)從文字材料的出處中(作者、書名、文章題目、發表時間等內容)提取歷史信息; 2、解答文字材料解析題的步驟: (1)審題:初讀問題、勾畫所問,明確問題的指向; (2)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文字材料,并勾畫關鍵字詞句; (3)找答案:再讀問題,依據材料或結合所學知識尋找答案; (4)作答:序號化;要點化;段落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