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學科歷史學段:第四學段年級初一年級教材書名:《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閱讀地圖、文本解讀,認識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致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得以發展;科技、建筑、文學、藝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2)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道清朝中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了解到明清的興盛潛藏著危機;感悟專制制度的保守和封閉必然導致落后,開放與交流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和進步。2.教學重點: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3.教學難點:如何正確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興盛中潛藏危機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環節一:主要教學活動導入: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設置意圖本課是復習課,學生已經了解明清時期基本史實。通過導入環節,概括這一時期學習內容,為后面的復習內容奠定基礎。環節二:政治:教師出示明清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軸,歸納政治方面的事件,與學生一起復習明清時期的政治史。教師出示教材和表格,與學生一起分析材料,完成表格的填寫,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對明清歷史的影響。通過時間軸,學生回憶起已經學過的知識,在知道的基礎上才能對知識進行概括。明清時期的專制制度對這一時期的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學生只有理解了當時政治制度的弊端,才能明白后面一系列政策的實行的原因。環節三經濟:教師出示表格和材料,與學生一起完成表格,分析材料,認識到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但是在興盛中潛藏危機。通過師生互動,學生既了解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史實,又認識到在發展中潛藏著危機,解決教學難點環節四民族關系:教師出示地圖,講解史實,師生一起歸納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通過“鞏固國家疆域的斗爭”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兩種方式完成的。通過地圖與史實的配合,學生理解清政府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做的努力,知道清朝的疆域,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觀。環節五對外關系:教師出示地圖和文本資料,帶領學生梳理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從對外友好——抗擊外來侵略——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的變化是是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時也對經濟、文化產生影響,是近代中國的落后的主要原因。教師出示示意圖,與學生一起比較唐朝與清朝的對外關系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原因和影響。通過對外關系的變化,知道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解決教學難點。通過對比認識到;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不斷加強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才能進步。環節六文化:教師出示表格,展示明清時期的科技文化。講述科技文化在清朝前期和后期不同的發展情況,認識到一定的政治、經濟對一定的文化的影響。解決教學難點環節七教師出示乾隆皇帝的生平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學會評價歷史人物。鞏固知識、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環節八教師出示材料,全面總結明清歷史總結概括全課,首尾呼應(共45張PPT)初一年級歷史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復習課1.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2.經濟: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3.民族關系: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民族凝聚力加強4.對外關系:從對外友好交往到閉關鎖國5.科技文化:科技、文學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上退朝謂左相國徐達等曰:……建國之初,當先立紀綱。元氏昏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亂。——《明太祖實錄》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內容措施政治中央地方特務機構1.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皇明祖訓》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內容措施政治中央地方特務機構1.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設置五軍都督府,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內容措施政治中央地方特務機構1.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設置五軍都督府,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1.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思考:明朝地方制度的設置如何鞏固君主的權力?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三司之間互不統屬,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了君主的權力。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內容措施政治中央地方特務機構1.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設置五軍都督府,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1.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2.分封諸子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內容措施政治中央地方特務機構1.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設置五軍都督府,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1.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2.分封諸子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1.朱元璋設立錦衣衛2.明成祖成立東廠明太祖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以皇權為中心的國家體系,為明王朝開創了延續200多年基業的基礎,同時也為中國進入一個相對發展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穩定的環境。君主個人的權力提升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新的頂峰,強化了國家體制中的集權專制主義精神,為后來的歷史留下了重大的隱患和消極影響。——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下冊》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明朝清朝政治強化皇權軍機處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置強化了君主專制?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軍機處辦公無衙署,僅有值房。無專官,只有差遣,具有極大的臨時性。并且入直軍機處的人員完全由皇帝根據自己的意志來挑選,皇帝交給政務,軍機處才有事可做,皇帝不予交辦,軍機處就無權可用。在這種情況下,軍機處的人員便絕對形不成與君權抗衡的力量,只能做皇帝的附庸工具。——鄭天挺《清史》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朝代文化專制明朝八股取士內容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清朝文字獄內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很多人因此被處死類別明清時期經濟發展成就農業手工業商業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耕地面積也在逐漸增長,明朝耕地面積最多時超過8億畝,清朝則可能超過10億畝。——張帆《中國古代簡史》類別明清時期經濟發展成就農業手工業商業手工業規模擴大,出現了手工業工場耕地面積不斷擴大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工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類別明清時期經濟發展成就農業手工業商業手工業規模擴大,出現了手工業工場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手工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清朝各地商品貿易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晉商和徽商等大的商幫形成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一直到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制造業總產量所占的份額仍超過整個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中國GDP在世界總份額中占到將近1/3。——安古斯·麥迪森:《從長遠觀點看中國經濟》,轉引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君主專制的加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在這種仕途如市的政治環境之下,幾乎所有的山西商人,無論是財雄勢大的茶幫票號,還是略有家資的殷實商戶,他們或迫于政府的催逼被迫認捐輸納,或主動出錢撈取一官半職,都為自己或者家族中人捐有大小不等的職銜。——王帥《晉商興衰的政治學分析--以政商關系為視角》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年代人口(億)耕地(億畝)人均耕地(畝/)16501.00~1.506.006.00~4.0017502.00~2.509.004.50~3.6018504.1012.102.95人均耕地面積日趨減少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清朝乾隆三十七年,直隸永定河邊蓄水邊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則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漲,水無所容,甚至漫溢為患”。乾隆四十六年,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圍打壩,填塞日多”。——王培華戴國慶《清代永定河下游與白洋淀的農業及其環境效應》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長造成用地緊缺,而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貧富分化嚴重。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人口增長與社會危機君主專制的加強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二、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出現新的經濟因素清朝疆域圖(1820年)三、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民族凝聚力加強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雅克薩之戰康熙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國家疆域的斗爭三、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民族凝聚力加強清朝疆域圖(1820年)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冊封制度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確立金瓶掣簽制度設置伊犁將軍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三、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民族凝聚力加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實現全國統一的重要時期。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說,是中國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最后階段。——譚其驤《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四、從對外友好交往到閉關鎖國1.鄭和下西洋-對外友好交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時間1405年——1433年次數7次到達范圍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2.抗擊外來侵略國家史實日本戚繼光抗倭荷蘭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沙俄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反擊戰,重創沙俄侵略軍;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四、從對外友好交往到閉關鎖國四、從對外友好交往到閉關鎖國3.閉關鎖國政策原因(1)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2)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四、從對外友好交往到閉關鎖國唐朝清朝對外開放閉關鎖國政治清明君主專制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增強了唐朝的國力造成了清朝的落后只有對外開放,不斷加強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才能進步。五、科技、文學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就作者科技成就《本草綱目》李時珍《天工開物》宋應星《農政全書》徐光啟五、科技、文學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就作者文學《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乾隆帝繼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風。乾隆帝擅長詩文字畫,詩文著作等身,題字遍及天下,在歷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詣,還擅長騎射,文武兼備。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獄多于康、雍兩朝,乾隆朝禁毀書籍最盛。借編修《四庫全書》之機,三四千種書籍被銷毀,數量大體與《四庫全書》所收書籍相當。乾隆帝繼續強調“重農務本”,力行勸墾,大大加速了荒地的開發,還整修黃河河道。1741年,全國人數共1.4億有余,1762年超過2億,1790年突破3億大關。“生齒日繁”的直接結果是耕地不足,糧價、地價直線上漲,商品物價的普遍上揚,無業流民也日增,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1757年,將康熙帝規定的四處對外通商口岸縮減為廣州一處,接著頒行《防范夷商規條》,管理規定更嚴格。1757年,再次平定準噶爾的叛亂。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亂。這樣,經過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長期努力,對穩定國家版圖的意義非常重大。1771年,生活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不堪沙俄壓迫,萬里東行,回歸中國,體現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1791年,取消議政大臣會議。內閣大學士“必充軍機始得預政事”,平時工作僅是“秉成例而行,如郵傳耳”。乾隆帝曾總結說:“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來,皆親攬庶務,大權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實無大臣敢于操竊”“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1792年,頒布《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地位與達賴、班禪平等,西藏僧俗官員“事無大小,均稟駐藏大臣辦理”同時,確定了“金瓶掣簽”之法。1793年,乾隆帝拒絕英國使團提出的改善貿易條件、增開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乾隆帝在位時,采取措施嚴厲懲貪,然而,腐敗之風愈演愈烈。超級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產中,已估價的就值銀2億2千多萬兩,相當于當時五年的國庫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慶壽、出巡,鋪張浪費。觸目驚心的貪污腐敗現象,表明清朝統治機器已經嚴重腐朽。——以上文字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請同學們依據材料簡要評價乾隆皇帝的統治。要求:概括全面,史實運用準確,評價客觀公正,邏輯清晰。內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系……辯證性:積極性、消極性明清兩朝,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展。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統治者故步自封,拒絕擴大對外交往,進一步扼殺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學生通過閱讀地圖、文本解讀,認識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致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得以發展;科技、建筑、文學、藝術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2.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道清朝中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了解到明清的興盛潛藏著危機;感悟專制制度的保守和封閉必然導致落后,開放與交流才能使國家不斷發展和進步。【課前預習任務】1.梳理明朝、清朝的重大歷史事件,以時間軸、思維導圖或者其它自己擅長的方式呈現出來。【課上學習任務】材料一上退朝謂左相國徐達等曰:……建國之初,當先立紀綱。元氏昏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騷亂。——《洪武實錄》(1)閱讀材料,思考為什么明太祖加強皇權?材料二軍機處是個特殊的政治機構,它地處內廷,接近皇帝居住的地方,辦事機密而且一切活動均在皇帝的直接授意和嚴密監視之下,大大方便了皇帝的控制。軍機處辦公無衙署,僅有值房無專官,只有差遣,具有極大的臨時性。并且進入軍機處的人員完全由皇帝根據自己的意志來挑選,皇帝交給政務,軍機處才有事可做,皇帝不予交辦,軍機處就無權可用。在這種情況下,軍機處的人員便絕對形不成與君權抗衡的力量,只能做皇帝的附庸工具。——鄭天挺(2)依據材料思考,為什么軍機處的設置,強化了君主專制?材料三乾隆帝(1735-1795年在位)繼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風。乾隆帝擅長詩文字畫,詩文著作等身,題字遍及天下,在歷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詣,還擅長騎射,文武兼備。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獄多于康、雍兩朝,如“翹首待重明”“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之類都被視為反詩,作者生則處死,死則戮尸。乾隆朝禁毀書籍最盛。借編修《四庫全書》之機,三四千種書籍被銷毀,數量大體與《四庫全書》所收書籍相當。乾隆帝繼續強調“重農務本”,力行勸墾,大大加速了荒地的開發,還整修黃河河道。1741年,全國人數共1.4億有余,1762年超過2億,1790年突破3億大關。“生齒日繁”的直接結果是耕地不足,糧價、地價直線上漲,商品物價的普遍上揚,無業流民也日增,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1757年,將康熙帝規定的四處對外通商口岸縮減為廣州一處,接著頒行《防范夷商規條》,管理規定更嚴格。1757年,再次平定準噶爾的叛亂。1771年,生活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不堪沙俄壓迫,萬里東行,回歸中國,體現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1791年,取消議政大臣會議。內閣大學士“必充軍機始得預政事”,平時工作僅是“秉成例而行,如郵傳耳”。乾隆帝曾總結說:“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來,皆親攬庶務,大權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實無大臣敢于操竊”“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1792年,頒布《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地位與達賴、班禪平等,西藏僧俗官員“事無大小,均稟駐藏大臣辦理”,并開始訓練藏軍,統一鑄幣。同時,確定了“金瓶掣簽”之法。1793年,乾隆帝拒絕英國使團提出的改善貿易條件、增開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1795年,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亂。這樣,經過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長期努力,對穩定國家版圖的意義非常重大。乾隆帝在位時,采取措施嚴厲懲貪,然而,腐敗之風愈演愈烈。超級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產中,已估價的就值銀2億2千多萬兩,相當于當時五年的國庫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慶壽、出巡,鋪張浪費。觸目驚心的貪污腐敗現象,表明清朝統治機器已經嚴重腐朽。——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3)請同學們依據材料簡要評價乾隆皇帝的統治。要求:概括全面,史實運用準確,評價客觀公正,且邏輯清晰。【課后作業】一、選擇題1.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寫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到站,再到跪著。這一現象說明A.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C.皇帝設立了錦衣衛、東廠D.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2.明朝中后期,以市井小民為主人公的世情小說勃興,這些作品有的描繪小手工業者之間真誠互助的新型職業道德,有的宣揚蔑視金錢等級、貴在知心互重的婚戀觀念,也有的歌頌商人追求金錢、海外冒險的理想。這段材料表明與世情小說勃興密切相關的現象是A.皇權高度膨脹B.民族矛盾尖銳C.近代科學的傳入D.商品經濟繁榮3.以下詩句中,反映了明朝抗倭斗爭的是A.“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4.你如果要研究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可以查閱A.《傷寒雜病論》B.《齊民要術》C.《天工開物》D.《本草綱目》5.清政府致力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它遵循“因(借助)其教(宗教),不易其俗”原則而采取的措施是A.冊封達賴、班禪B.簽訂《尼布楚條約》C.設置臺灣府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二、材料解析題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代初年,鄭和統率技術上最先進的“寶船”艦隊出洋,遠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鄭和下西洋時,歐洲的探險時代尚未開始……航海期間,鄭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國當朝皇帝的德威,厚贈遇到的君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和影響。材料二(清朝時期)外國商人入境中國受到嚴格限制。與中國的通商是季節性的,僅限于廣州一地,且管制甚嚴。他們不得進入中國內地,種種規章制度專為限制他們的活動范圍而定。——基辛格《論中國》(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實行的什么政策?其主要表現是什么?(3)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這兩種對外交往方式產生的不同作用。【課后作業參考答案】選擇題1.B2.D.3.C4.C5.A二、材料解析題6.(1)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影響: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比歐洲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政策:閉關鎖國政策。表現:嚴格限制對外貿易。(3)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但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和“取寶”,也耗費了明朝的大量人力物力。(回答其他內容,例如“推動了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等也可)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703初一歷史(統編版)-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復習課-1教案.docx 0703初一歷史(統編版)-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復習課-2課件.pptx 0703初一歷史(統編版)-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復習課-3學習任務單.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