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講 物質的轉化(一) [銜接導入] 鐵器 鐵器(Iron Implements)以鐵礦石冶煉加工制成的器物。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歷史產生了劃時代的進步。在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工煉鐵的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年代約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鐵術傳入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歐洲的部分地區于前1000年左右也進入鐵器時代。但當時冶煉的都是塊煉鐵,一直到中世紀末(1400年左右)歐洲發明水力鼓風爐以后,才出現冶煉生鐵。 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脊虐l現最早的鐵器屬于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于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后,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制武器為主。戰國時期的鐵器還經由朝鮮傳入日本。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 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后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煉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在人工煉鐵以前,世界上許多文化發達較早的民族,都有過偶爾利用隕鐵制器的歷史。在古埃及前王朝墓中,發現過隕鐵管狀小珠;第11王朝墓中,曾出土裝以銀柄的隕鐵制護身符。在兩河流域烏爾王墓也出土有隕鐵碎片。美洲幾個古文化中心都使用過隕鐵制的箭頭、小刀和工具。中國商代臺西遺址和劉家河商墓中,也發現過刃部用隕鐵鍛制的銅鉞。但隕鐵是天體隕落的流星鐵,與人工煉鐵的性質根本不同。隕鐵制器與人工煉鐵的發明沒有必然的聯系。 [知識新授] 一、非金屬單質與其化合物的轉化 例:SSO2H2SO3Na2SO3 (1)非金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相應的化合物,如: S+O2 ; C+O2 (2)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可以跟水反應生成 ,如: CO2+H2O ; SO2+H2O ; SO3+H2O 。 (SiO2、CO等除外的非金屬氧化物能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酸) 二、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反應,生成相應的 或 。 如:Fe+S 2Fe+3C12 3Fe+2O2 三、某些金屬氧化物和水反應可以生成相應的 。 如:CaO+H2O=== Na2O+H2O=== K2O+H2O=== 四、金屬的冶煉 (1)金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少數金屬以 形式存在,大多數金屬是以化合態的形式存在的。 (2)金屬的冶煉原理與方法 ①原理:把金屬從化合態變成游離態。 ②冶煉方法: A木炭和氧化銅粉末在高溫下的反應: 實驗現象: 固體逐漸變為 ,澄清石灰水變 。 B熾熱的碳能在高溫條件下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也會奪取金屬氧化物中的氧,產生游離態的金屬單質。以碳和氧化銅反應為例,該過程的化學方程式為: 、 C氫氣還原氧化銅: 現象: 粉末狀固體逐漸變為 ,試管口有 生成。 操作注意事項:實驗開始時需先 。再 ,防止 ; 實驗停止后,要繼續 ,直到 為止,防止 。 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裝置中容易出現的典型錯誤: ①試管口高于試管底。應使試管口 試管底,防止反應生成的水倒流。 ②試管口加了膠塞。試管口不能加膠塞,否則 ,易造成試管炸裂。 ③導管略伸入試管口。應使導管貼試管上壁伸人 。 (3)還原反應 A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取的反應,叫做 ;能從氧化物中奪取氧的能力叫做 性,具有還原性的物質可作 劑。 B可以作還原劑的物質主要有 、 和 。 (4)鐵的冶煉 用鐵礦石煉鐵的主要反應原理:在高溫下,用一氧化碳從鐵礦石中把鐵還原出來。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 操作注意事項:實驗最好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時應該先通一會一氧化碳,以排除試管中的空氣,防止一氧化碳與空氣混合加熱時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氣中,應 。 (5)有關純度問題的計算 ①由混合物質量及純度,計算純凈物質量:純凈物質量=混合物質量×純度 ②根據純凈物的質量,求出其中組成元素的質量分數。組成元素的質量分數=×100% ③求產品中的含雜質的物質的質量(即混合物質量):混合物質量= [經典例題] [例1]下列各組變化中,每一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均能一步實現的是( ) A.①② B.只有② C.②③ D.①②③ [例2]二氧化碳和氫氣可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產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O2+3H2CH3OH+H2O.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為CO2的利用創造了一種新途徑 B.釕﹣膦鉻合物的質量在反應前后發生了變化 C.氫原子數在反應前后發生了改變 D.屬于復分解反應 [例3]歸納整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以下是H2O2、H2O、CO2三種物質轉化為O2的轉化關系,即:①H2O2→O2②H2O→O2③CO2→O2,對它們的歸納不正確的是( ) A.三種轉化的反應物都是氧化物 B.實驗室常利用轉化①制取氧氣 C.三種轉化發生的反應一定都是分解反應 D.轉化③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碳循環和氧循環有重要作用 [例4]如圖為與水相關的部分轉化關系(水作反應物或生成物,部分產物和反應條件未列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所示的反應中均有元素化合價的改變 B.途徑①是硫酸型酸雨形成的重要途徑 C.工業上可用途徑②制取有機物,當合成甲醇CH3OH時,CO、H2投料質量比為14:1 D.把金屬鈉投入到硫酸銅溶液中,發生途徑③反應,反應不生成銅單質 [例5]如圖表示了初中化學中一些常見物質的相互轉化關系(部分反應條件已省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圈Ⅰ中發生的反應可能都是分解反應 B.利用反應②可用來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C.圈Ⅱ中的化學反應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 D.利用反應①可制得燒堿 [例6]Si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工業中有一句行話“從沙灘到用戶”,指的是利用砂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純度的Si,其主要化學反應如下: ①2C+SiO2Si(不純)+2CO↑ ②2Cl2+Si(不純)SiCl4 ③SiCl4+2H24HCl+Si(高純)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①的目的是將二氧化硅轉化成單質硅 B.②③的目的是除去單質硅中混有的雜質 C.上述反應中涉及到2個置換反應 D.上述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都發生了變化 [例7]制造航空母艦使用大量合金材料(如鐵合金、銅合金和鈦合金等).請回答下列問題: (1)請設計簡單實驗驗證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寫出主要步驟和現象即可). ?。?(2)鈦(Ti)因其硬度大、熔點高,常溫下與酸和堿都不發生反應、有很強的耐腐蝕性等優良性能而被認為是本世紀的重要金屬材料.由鈦鐵礦(主要成分是FeO和TiO2)提取金屬鈦的主要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①步驟Ⅱ中,TiO2、炭粉混合物在高溫條件下通入氯氣(Cl2)制得TiCl4和一種可燃性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步驟Ⅲ的反應需在氬氣環境中進行,理由是 .所得金屬鈦中含有少量的金屬鎂.若要除去金屬鈦中的少量鎂,可加入的試劑是 (填試劑名稱).充分反應后,再通過 (填操作名稱)、洗滌、干燥即可. [例8]黃銅是以Zn為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合金.黃銅渣中約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為雜質.處理黃銅渣可得到硫酸鋅,其主要流程如下(雜質不溶于水、也不參與反應): 已知:ZnO+H2SO4=ZnSO4+H2O CuO+H2SO4=CuSO4+H2O (1)步驟Ⅰ中產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 (2)溶液A中的金屬陽離子有 (填化學用語). (3)步驟Ⅰ、Ⅱ中均包含的操作名稱為 ?。?(4)溶液A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質量. [例9]現代循環經濟要求綜合考慮環境污染和經濟效益.高純氧化鐵可作現代電子工業的材料,以下是以硫鐵礦燒渣(主要成分為Fe2O3、FeO、SiO2)為原料制備高純氧化鐵(Fe2O3)的生產流程示意圖:[(NH4)2CO3溶液呈堿性,40℃以上時(NH4)2CO3分解]. (1)實驗室中,操作Ⅰ、操作Ⅱ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玻璃棒、燒杯、 等. (2)濾液Ⅰ中主要的陽離子是 等. (3)加適量氨水的目的是 . (4)濾液Ⅱ中可回收的產品是 (寫化學式). (5)寫出在空氣中煅燒FeCO3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例10]銅跟濃硫酸的反應原理是:Cu+2H2SO4(濃) CuSO4+SO2↑+2H2O 某小組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取硫酸銅.請回答一下問題: (1)圖中C裝置的作用是防止氫氧化鈉溶液倒吸入B瓶中,裝置D的作用是 ?。?(2)充分反應后,燒瓶中的銅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該小組同學進一步研究:待燒瓶冷卻后,將燒瓶中的混合物稀釋、過濾、用濾液做了如下實驗. 實驗1:用pH試紙測試濾液pH,其中pH約為1 實驗2: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試管中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現象. 你認為 可以說明硫酸有剩余(選填“實驗1”或“實驗2”) (3)以銅片與濃硫酸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銅,存在的缺陷有 ?。?答出一點即可) [例11]菱鎂礦的主要成分是MgCO3,為了分析某菱鎂礦中鎂元素的含量,某班學習小組進行了實驗探究,取10g菱鎂礦樣品,逐漸加入未知濃度的H2SO4溶液,生成的氣體全部用NaOH溶液吸收,NaOH溶液增加的質量記錄如表: 分組 1 2 3 4 加入H2SO4溶液質量/g 50 100 150 200 NaOH溶液增加質量/g 2.2 4.4 4.4 4.4 注:菱鎂礦中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酸發生反應、不含鎂元素.請回答: (1)10g菱鎂礦與稀硫酸完全反應,生成氣體的質量為 g. (2)計算該菱鎂礦中鎂元素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3)吸收反應生成的氣體,不用石灰水的原因是 . [課后作業] 氨氣是一種密度比空氣小,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加熱條件下,氨氣能將氧化銅還原成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H3+3CuON2+3Cu+3H2O,如圖所示,擠壓鼓氣球把空氣鼓入盛有濃氨水的集氣瓶中,使氨氣進入試管,用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既可以達到實驗目的,關于實驗有下列幾種說法: ①實驗中,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 ②反應一段時間后可以看到試管內有紅色固體生成; ③反應結束后,先撤出導管,再熄滅酒精燈,以免液體倒流; ④裝置沒有對尾氣進行處理,會污染環境. 以上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只有①② 下列四個圖象的變化趨勢,能正確描述對應操作的是( ) A.20℃時,向一杯接近飽和的KNO3溶液中不斷加入KNO3晶體 B.將濃鹽酸敞口放置在空氣中 C.等質量的鋅、鐵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 D.等質量、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 已知碳化鋁(固體)與水在常溫下劇烈反應Al4C3+12H2O=4Al(OH)3↓+3CH4↑,某同學為了探究甲烷的還原性并檢驗產物,設計出如下實驗: ①用碳化鋁制取甲烷,可以選擇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裝置 ②在點燃C中酒精燈前,先要通甲烷氣體 ③如果D中裝無水硫酸銅,可以通過D裝置反應前后顏色變化,判斷有沒有水生成 ④由于甲烷無味無毒,所以在該實驗中可以不處理尾氣 ⑤若將D中裝堿石灰,在每步充分反應的情況下,可以推斷甲烷組成 ⑥甲烷與氧化銅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產物可能是銅、水和二氧化碳 以上正確說法的是( )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⑥ 用鐵、氧化銅、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五種物質,構成了如圖所示的關系網絡(圖中的“﹣”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能發生反應).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物質可能為氫氧化鈉溶液 B.戊物質一定是氧化銅 C.丙和丁的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D.乙物質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 合成氨是人類科學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對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合成氨工藝的主要流程如圖1: (1)合成塔中的反應必須在高溫、高壓、催化劑條件下進行,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是: ,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反應. (2)生產過程中從合成塔中輸出的氣體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3)中生產過程中可重復使用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4)根據表中的數據回答問題. 物質 H2 N2 O2 NH3 沸點/℃(1.01×105Pa) ﹣252 ﹣195.8 ﹣183 ﹣33.35 在1.01×105Pa時,欲將NH3與N2、H2分離,最好將溫度控制在 之間. (5)圖2是合成塔中發生反應的微觀粒子示意圖:由圖可知兩種反應物N2與H2的分子個數比為 ; 該反應中的最小粒子是 (填寫化學符號). A~H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A和C的組成元素相同;B為單質;D為常見的堿,俗稱熟石灰;E為一種常見的建筑材料.它們的相互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反應條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為:A ; B ; F ?。?(2)請寫出第③步的化學方程式: ??; (3)反應⑤在實際中的意義是 . 100mL稀鹽酸中加入混合均勻的NaHCO3和KHCO3固體粉末,充分反應后使氣體全部逸出.右圖是加入粉末的質量與產生CO2(該狀況下,氣體的密度為1.964 g/L)體積的關系.請計算: (1)該鹽酸中HCl的質量. (2)若該鹽酸為120 mL時,加入粉末為58.5 g,求產生CO2的體積. (3)若粉末的質量為x g,該鹽酸的體積為140 mL,產生的CO2體積為y L.試寫出粉末質量x(g)與產生CO2體積y(L)之間的關系. 小芳在實驗室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了二氧化碳,并對實驗產生的廢液進行溶質成分鑒定:取廢液上層清液50克,滴加質量分數為26.5%的碳酸鈉溶液,出現氣泡,滴加至10克開始出現白色沉淀,繼續滴加至沉淀不再產生,過濾,洗滌,干燥,稱得沉淀質量為5克,并繪制了圖象,如圖: (1)圖象中的a點數值 (2)廢液中含有的溶質是 (寫化學式) (3)通過計算說明,圖象橫坐標中b點表示的溶液的質量是多少? 如圖是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探究實驗裝置. [提出問題]木炭還原氧化銅產生什么氣體? [提出猜想]產生的氣體有三種情況: ①CO;②CO2;③ . [設計方案]實驗前后分別對試管和燒杯里的物質進行稱量,數據設計如下: 稱量對象 反應前質量 反應后質量 質量差 試管+固體混合物 M1 M2 △m1即( M1﹣M2) 燒杯+澄清石灰水 M3 M4 △m2即( M4﹣M3) (1)若△m2=0,說明反應產生的氣體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則猜想 成立. (2)若猜想②正確,理論上△m1與△m2的關系是:△m1 △m2(填“>”、“<”或“=”). [實驗并記錄]實驗得到的數據如下表: 稱量對象 反應前質量 反應后質量 質量差 試管+固體混合物 69.8g 65.4g △m1 燒杯+澄清石灰水 118.8g 122.6g △m2 用以上實驗數據分析,結果應該是猜想 成立. [反思與評價]經查閱資料知道:木炭還原氧化銅產生CO2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本次實驗結果與資料顯示不一致.對其可能原因有同學提出下列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 A.裝置漏氣 B.生成的CO2部分與過量的C反應生成了CO C.澄清石灰水吸收CO2效果不好 D.裝置內還有CO2氣體未被吸收. 下圖甲是氫氣和氧化銅反應的實驗,下圖乙是木炭和氧化鐵反應的實驗. 鐵的氧化物化學式 Fe2O3 Fe3O4 FeO 顏色 紅 黑 黑 化學性質 可溶于酸 常溫下不溶于稀酸 可溶于酸 (1)在上述兩個實驗中,氫氣和木炭表現出相同的化學性質是 性. (2)實驗步驟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比如甲實驗中,反應前必須先通氫氣后點燃酒精燈,否則易發生爆炸;反應結束后必須先 后 ,否則生成的紅色的銅會變成黑色. (3)某同學正確操作做完乙實驗后,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試管中粉末全部變為黑色,取少量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振蕩,但她驚訝地發現黑色粉末沒有溶解,試管中也未產生預期的氣泡,這說明該反應并沒有生成 (4)該同學查閱資料,得到關于鐵的氧化物如下信息: 根據以上信息,試寫出乙實驗試管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經分析后,該同學試著提高反應溫度后,實驗出現了預期的現象. [參考答案] [經典例題] 1.B. 2.A. 3.C. 4.A. 5.C. 6.D. 7.(1)將光亮鐵釘放入少量硫酸銅的溶液中,鐵釘表面有紅色物質析出;(2)①TiO2+C+2Cl2TiCl4+2CO; ②防止鈦或鎂氧化;稀鹽酸;過濾. 8.(1)Zn+H2SO4=ZnSO4+H2↑;(2)Zn2+、Cu2+; (3)過濾; (4)小于. 9.(1)漏斗. (2)Fe2+、H+. (3)除去過量的硫酸,調節溶液的酸堿性. (4)(NH4)2SO4. (5)4FeCO3+O22Fe2O3+4CO2. 10.(1)吸收二氧化硫氣體,防止污染空氣; (2)實驗1; (3)生成的二氧化硫會污染空氣或濃硫酸有剩余,會導致硫酸銅不純等; 11.(1)4.4. (2)24%. (3)氫氧化鈣的溶解度常溫下很小,所以等質量的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分數更大,可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課后作業] 1.C. 2.D. 3.A. 4.C. 5.(1)N2+3H22NH3;化合;(2)混合物;(3)N2、H2;(4)﹣33.35~﹣195.8;(5)1:3; 6.(1)A.H2O2 B.O2 F.CO2 (2)CO2+Ca(OH)2=CaCO3↓+H2O (3)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食物來源、能量來源、維持碳氧平衡等合理答案給分). 7.(1)該鹽酸中HCl的質量為18.25 g.(2)產生CO2的體積為13.44 L. (3)若x≤63 g,y=L;若x>63 g,y=15.68 L. 8.(1)1.1;(2)HCl、CaCl2;(3)圖象橫坐標中b點表示的溶液的質量是30g. 9.[提出猜想]CO和CO2; [設計方案](1)①;(2)=; [實驗并記錄]③; [反思與評價]C+2CuO2Cu+CO2↑;ABCD. 10.(1)還原; (2)移出酒精燈、停止通氫氣; (3)鐵; (4)C+6Fe2O34Fe3O4+CO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