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4課時)外來物種與生物檢疫一、設計思路本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外來物種、入侵物種和生物檢疫等概念。學生通過先前的學習已經知道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原因,也理解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性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從物種的角度講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預防措施,引導學生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的影響,并意識到防止生物入侵,保衛我們家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建立起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責任感。在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前后順序稍做調整:先講生物檢疫,再出現外來物種。由學生比較熟悉的機場登機安檢場面引入,讓學生說出檢疫的場所、猜測檢疫的項目,引出生物檢疫的概念,通過舉例“進口木材中火紅蟻的危害”強調生物檢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然過渡到外來物種的概念;以水葫蘆為典型事例,引導學生用“種間關系”“種群的數量變化規律”思考并解釋引入的物種可能演化成外來入侵物種的原因和條件,讓學生了解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同時補充有益外來物種的資料,讓學生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的影響;接著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一起探討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的具體措施;最后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上海地區的入侵物種及其危害,并以小報的形式展示在黑板報上,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強化學生對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責任感。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外來入侵物種的定義。2.理解外來入侵物種可能會影響生態系統失去穩定性。3.運用“種間關系”“種群的數量變化規律”解釋外來物種與入侵物種的關系。4.知道生物檢疫是主要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措施之一。過程與方法1.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的影響。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查閱資料,了解上海地區的外來物種、入侵物種及其危害,并以小報的形式展示在黑板報上,初步學會信息處理的簡單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意識到“防止生物入侵,保衛我們的家園”的重要性。2.培養對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責任感。三、重點和難點重點:外來物種與入侵物種。難點:1.運用“種間關系”“種群的數量變化規律”解釋外來物種與入侵物種的關系。2.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的影響。四、教學準備補充資料包括火紅蟻、水葫蘆、有益外來物種。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圖片:機場候機樓、安檢口、驗貨處、出入境檢疫站。提問:大家有坐飛機的經驗嗎?登機前我們必須經過一道特殊的門,那是……。為什么要進行安檢呢?檢查些什么呢?是否攜帶利器、危險品,還有……觀看圖片。談談登機的經歷,回答到對食品、建材的檢疫。由學生比較熟悉的機場登機安檢場面引入,出現生物檢疫的概念。一、生物檢疫概念:生物檢疫。提問:生物檢疫工作除了在機場對人體進行檢疫外,還需要在哪些地方對哪些對象采取檢疫工作呢?引導學生回答出檢疫場所是各種出入境場所,而出入境安檢對象有動植物活體和動植物產品以及相應的裝載容器、包裝物,還有來自動植物疫區的運輸工具等。舉例并以圖片展示,教師講述江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從美國進口的木材中首次檢疫鑒定出檢疫性有害生物——紅火蟻。概括:生物檢疫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和動植物傳染病、寄生蟲,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傳入、傳出國境。筆記。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并回答觀看、聽講筆記讓學生說說檢疫的其他場所、猜測檢疫的項目,從而理解生物檢疫的目的。補充具體事例,強化學生的理解。二、外來物種1.外來物種與外來入侵物種圖片組:鳳眼蓮(觀賞花卉)①黃浦江上的鳳眼蓮②奉賢、東海農場、昆明滇池接天“蓮”葉無窮碧③鳳眼蓮在中國的分布。資料呈現:鳳眼蓮原產巴西東北部,1901年作花卉從日本引入臺灣,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后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提問:鳳眼蓮原本生活在哪個地區的生態系統中?人們引入這種物種的原因是什么?而今的現象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外來物種與入侵物種的關系:一個外來物種被引入到一個新的生態系統中以后,能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并且在新的環境中沒有與之抗衡或制約的生物,這個外來物種在當地形成生長優勢,抑制了當地原有物種的正常生長,就成為外來入侵物種。你還知道哪些物種屬于外來入侵物種的?介紹幾種典型的入侵生物美國白蛾牛蛙加拿大一枝黃花討論:防止物種入侵的措施。觀看。閱讀資料,并能回答出鳳眼蓮原本屬于巴西東北部那一帶的生態系統,人們引入它的原因有①觀賞花卉②豬飼料,結果它卻抑制了當地原有生物的正常生長,破壞了水質。引導學生用種間關系、種群數量變化規律思考并解釋這種現象。思考并回答。以小組形式討論。以鳳眼蓮為例,介紹它的原產地、最早引入的原因,展示鳳眼蓮(水葫蘆)入侵后對生態系統影響的照片,給學生一定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深刻感悟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運用所學知識解釋,達到鞏固知識點的作用。提供舞臺,讓學生秀一秀相關的課外知識,并予以獎勵,從而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2.外來物種與外來有益物種提問:我們是否要隔離所有的外來物種?為什么?許多外來種有益于人類,并為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少數廣泛引種的物種為全世界提供了98%的食物資源,創造經濟價值達5萬億美元/年。舉例:小麥(中亞和近東);胡蘿卜、大蒜(中亞);黃瓜、絲瓜、姜、葫蘆(印度);韭菜(西伯利亞);芝麻(印度和非洲);花生、玉米、甘薯、馬鈴薯、鳳梨、草莓、番木瓜、南瓜、辣椒、西紅柿(南美洲);西瓜(非洲);甜菜、萵苣(地中海)。思考。補充外來有益物種,對教材內容進行完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視角看待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的影響。小結拓展作業:找一找我們身邊的外來入侵物種,說一說它們的危害。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查閱相關資料,介紹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并以小報形式呈現。小報的形式展示在黑板報上,開展一次主題教育,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強化學生對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責任感。(學習訓練)補充資料紅火蟻是國際上被列為最具破壞性和攻擊性的有害生物之一,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很大,在入侵區,每種作物均為其覓食的目標,它們取食種子、根部、果實等,危害幼苗,如馬鈴薯的塊莖、向日葵、黃瓜、大豆果實、茄子等。牲畜也遭到侵襲,紅火蟻叮咬甚至有時會殺死小牛、小豬和其他的馴養動物。紅火蟻對人類具攻擊性,當這種螞蟻的蟻巢被入侵者打擾后,它們在附近的任何物體上云集,入侵者會受到快速的攻擊。紅火蟻可以反復用身上的螯刺攻擊同一個目標。與一般螞蟻叮咬不同的是,人被紅火蟻叮咬后疼痛巨大,而且有潛在的危險。紅火蟻在每次叮蟄時都從其毒囊中釋放毒液,毒液中含有高濃度的毒素而引起灼燒感。這種灼燒感和發癢可以持續一個小時。這時,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抹清涼油等就可緩解和恢復,過敏體質者會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發熱現象,需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PAGE1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3課時)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一、設計思路本節課的重點是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學生通過《科學》的學習已經對我們身邊的某些環境問題(水污染、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等)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有一定的了解,本學期又知道了生物與環境間的密切關系,理解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涵義,并通過實驗探究了某一因子的改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這節課就運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種群變化規律等知識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首先,由Mtv:Earthsong引入,以視覺和聽覺沖擊學生的心靈,感受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及其最終帶給人類毀滅性的災害,認識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然后通過圖片比較自然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的差異,明白結構單一、物種密集的農田耕地大面積開墾的嚴重后果,使學生感悟到大規模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會破壞它本身的穩定性;分析混濁的長江水產生的原因,引用資料“拯救青海湖湟魚”,引導學生說出超量取用資源會改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從而破壞其穩定性;呈現2008年上海春節垃圾的具體數量、蘇州河今昔圖片的分析讓學生明白大量物品的輸入也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三方面的影響并非是獨立的,也很難將它們嚴格區分開教學,可以融合起來一起教學。最后和學生一起討論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從種群變化規律的角度理解控制池塘的養殖量、草原輪換放牧的意義,用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理解重建蘇州河生態系統的治理工作,關注知識點的應用,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2.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3.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的多種表現。過程與方法通過圖片比較觀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到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初步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3.逐步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更自覺地關注并參與身邊的環境建設和保護。三、重點和難點重點:1.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2.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難點: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有效措施。四、教學準備Mtv:Earthsong。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EarthsongMtv播放。課本插圖并提問: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環境問題?信息庫“全球十大環境問題”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用生態學的原理分析)總結: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遭到破壞。觀看。回答出沙塵暴、赤潮、龜裂的農田、旱澇災害等。閱讀。思考并回答出生態系統穩定性被破壞了。以視覺和聽覺沖擊學生的心靈,感受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及其最終帶給人類毀滅性的災害。運用科學中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學會知識運用的技能。一、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性影響1.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2.超量取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3.向生態系統大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過渡:外力的影響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但更多的是人類活動產生的負面影響。圖片: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提問: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在結構上有何差異?講述:毀林造田、把濕地開墾為耕地,產生了結構單一、物種密集的農業生態系統。它需要人類不斷的維護。提問:農田的維護有些什么?為什么?講述:農田必須靠人力來維持,否則就要發生演替,發生生物之間的競爭,耕地將會成為雜草叢生的荒地、農作物害蟲猖狂、土地也很快就會貧瘠。其穩定性較差,較易被破壞。圖片:非洲象、東北虎、華南虎。講述:它們的數量也正在減少提問:這是為什么?講述:種群數量的減少最后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過渡:除此之外這還和人類濫捕的行為有關。大規模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有時與人類超量取用了資源有關,比如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圖片:混濁的長江水。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人們對木材的需要驅使他們對森林的濫砍濫伐,破壞了其他生物棲息的生境,使原本物種豐富、結構復雜、穩定性好的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提問:類似的還有哪些現象呀?資料“拯救青海湖的湟魚”。圖片資料:2008年春節上海7天生活垃圾天天超萬噸,總量94920噸,日均13560噸。提問:垃圾往哪里倒?又會帶來什么問題?圖片:①古蘇州河②黑臭難擋的蘇州河提問:蘇州河為何有這么大的變化?講述:20紀初期以來,由于工業廢水、農業污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使得蘇州河水質嚴重污染,河水變得又黑又臭,魚、蝦等水生生物絕跡,河流生態系統幾乎崩潰。提問:十大環境問題中哪些問題屬于大量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的輸出而引起的?聽講。看圖比較。回答自然生態系統結構比較復雜、物種比較多。回答人們農田耕作還必須鋤草、翻地、施肥、除蟲等。回答:大規模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縮小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回答上游植被被嚴重破壞。思考并回答。過度放牧引起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看資料。思考回答,大量的生活垃圾占據了一定的土地資源。加劇了環境空間的壓力。破壞了某些非生物因素。看圖比較思考回答:繁忙的航運、污濁的碼頭、林立的工廠、密集的民居,開始污染上海的母親河蘇州河,使它成了一條都市大陰溝。分析原因并能回答出溫室效應和全球氣溫變暖(二氧化碳)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某些化合物氟利昂含量)酸雨的蔓延(含硫化合物)淡水危機(水污染)……知識點簡單易懂,一筆帶過。通過觀圖、比較讓學生知道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差異。結合大家的常識明白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很差,從而理解大規模地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會破壞其穩定性。分析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嚴重后果,從而意識到我們對大自然的索取要有一定限度,否則它將報復于人類。以具體的數值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為后一章“垃圾的處理”作鋪墊。用大家熟知的蘇州河的今昔圖片,比較思考,深刻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嚴重破壞。二、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資料“拯救青海湖的湟魚”。提問:我們采取了什么措施拯救了湟魚?講述:拯救的前提就是保持青海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從種群變化規律的角度分析控制池塘養殖量在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性方面的意義。提問:草原輪換放牧有何意義?圖片:①黑臭難擋的蘇州河②治理后的蘇州河。提問:你認為重建蘇州河生態系統必須開展哪些工作?講述:重建的投入很大,所以我們更應該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問;我們應該為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做些什么?回答保護青海湖的生態,實行零捕撈,孵化小魚苗。討論并思考放牧的前提是要在草原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范圍內進行。思考并回答。聯系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分析。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意識到人類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學習訓練)PAGE1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2課時)探究某一因子改變對生態瓶的影響一、設計思路在初中《科學》學習中,學生已經歷了通過制作一個小型平衡水族箱,探究影響平衡水族箱穩定性的因素。在初中《科學》學科中,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小型平衡水族箱的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觀察這個生態系統能否健康待續地存在,啟迪學生建立“和諧”、“協調”的意識。由于本實踐活動是一個長周期觀察活動,為此這一節實驗與實踐活動的課,主要建立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以組織學生如何根據范例進行實驗設計為主線,引導學生能討論出從觀察植物、動物的生活情況、水質變化、基質變化等指標判斷生態系統穩定性,從而進一步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而對于制作的原理,并不要求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得出,而是更關注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么做的道理,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及統一的、整體的認識觀。二、教學目標1.初步學會用單因素控制變量法設計與制作生態瓶。2.初步學會觀察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3.進一步理解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4.通過實驗的設計與觀察過程,進一步促進建立生態系統的“和諧”、“協調”的意識。三、重點和難點重點:知道與學會如何使用單因素控制變量法設計與制作生態瓶。學會并理解觀察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難點:單因素控制變量法設計與制作生態瓶。四、教學準備學生實習材料(植物、小動物、泥沙、河水、水瓶等)的準備。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回憶:在7年級,我們已跟著老師通過制作一個小型平衡水族箱,探究了影響平衡水族箱穩定性的因素。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是如何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回憶,并就了解的知識與老師交流。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的檢查,教師確定從何進入實驗教學。一、實驗目的(PPT)出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設問:實驗對象?本實驗設計時,要求采用的實驗方法是什么?通過實驗,更進一步理解什么?學會什么?仔細閱讀教材,分析、討論教師的問題。強調讓學生從實驗對象、實驗方法、認知目標、技能目標這四方面對目標進行分解地理解。二、實驗內容(PPT)出示教材要求的實驗內容。(可以請一位學生朗讀)(1)在設計生態瓶時,依據的生態學原理是什么?①制作小生態瓶的前提是小生態瓶中必須具備有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那么,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哪些部分?②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成分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的?(2)作為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其主要表現的特征有哪些?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哪些指標進行觀察?聽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包括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成分和食物鏈與食物網。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根據特征,可以生態瓶中的動、植物的生活情況、水質變化等方面進行觀察。使學生明確應完成的實驗內容,在設計時,心中有底。三、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1、流程2、主要原則初中科學學習時已對實驗設計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對一些實驗進行了初步的設計。一般設計時,你認為應按哪幾個步驟進行?(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不斷引導到教材要求的流程中。)明確實驗目的及原理→選擇實驗材料和器材(包括設計實驗裝置、對照組的確定)→安排實驗步驟→記錄實驗現象及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出示按教材設計圖例準備的生態瓶。討論:①觀察兩個生態瓶,他們之間有什么差異?②如果按此方法進行實驗,設計時采用的方法是什么?③一般我們還可以控制哪些變量進行實驗?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總結與解釋:1、單因子試驗原則;2、對照性原則;3、平行重復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交流、補充。控制變量法。水質、動物多少、植物多少、動物種類………聽講、思考。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并及時調整、引入到8年級教學要求中。由于實驗設計的主要原則對學生來說較抽象,教學時主要通過讓學生對看得見的現象的對比中,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一些設計中注意的事項。教師最后用教材所用的科學用語進行總結。三、實驗設計與實施提出要求:1、設計實驗①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方案;②確定控制的變量;③確認實驗現象的記錄方法。2、交流小組設計方案。(教師在巡視中及時指導)3、實施實驗。小組活動。根據方案完成實驗裝置。教師要對小組活動中的關鍵點要及時指導,如控制變量的合理性的指導等。如對學生的報告注重的是對可能出現錯誤的分析,那么可以放手用手學生進行設計與實驗。四、實驗現象觀察與記錄教師不斷觀察學生的實驗時的行為,并有針對性督促學生觀察與記錄。每天一次的觀察記錄。由于實驗是個長周期的觀察實驗,學生的毅力及學習習慣也是完成實驗的關鍵因素。五、撰寫實驗報告出示范例指導學生根據范例完成報告的撰寫。指導與每個活動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分析實驗的結果。組織學生以板報的形式展示。根據范例完成報告的撰寫。出示的范例可以針對學生現有的能力,對某一部分的能力加強培養。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及完成報告的努力程度,采用任務驅動模式組織活動。(小結)展示各小組的報告:①各個小組的實驗結果是否有差異?②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③這些結果差異的產生的原因是什么?④小生態瓶內生產者、消費者的比例與生態系統保持穩定性的時間之間有何對應的關系?思考、討論、交流。讓學生討論過程中,要及時引導學生找出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各種因素,從而進一步理解生態平衡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PAGE1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1課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原因一、設計思路本節課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建立入手,講授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特征,最后分析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內容較為抽象難懂,因而在教學中,首先利用幻燈片圖片展示出巖石從從裸露狀態演變為有多種生物生存的各個階段,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建立過程,并以此例引出階段性的特征;在講授動態性特征時,利用前面學過的捕食關系,以山貓與野兔的數量之間的動態平衡圖進行講解;相對性特征是個難點,在學生理解了動態性之后,再次利用山貓與野兔的數量之間的動態平衡圖,請學生分別分析二者的數量在受到另一方的影響時,自身仍然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就是相對性的表現。自我調節能力著重利用食物鏈圖解,幫助學生理解。二、教學目標1.知道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2.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特征并說出原因。3.理解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并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三、重點和難點重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難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相對性特征。四、教學準備:幻燈片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出示裸露巖石的圖片與較復雜的生態系統圖片,設問:巖石如何從裸露狀態演變為有多種生物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呢?思考。引發學生思考一個生態系統的建立過程。一、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1、出示圖片1:裸露的巖石,經過長期的風吹雨打,表面慢慢風化,最先長出的“開拓先鋒”——藻類和真菌的共生體,他們就是地衣。2、出示圖片二:地衣產生的地衣酸可以加速巖石的風化,使巖石表面慢慢堆積了一層泥土,使得飄落在上面的種子得以萌發,長成一株株小草。3、出示圖片3:小草慢慢長大,它們的根也會加速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累積,使一些多年生的植物也在此蔓延開來。4、出示圖片4:在這些生物的作用下,這里的無機環境也在不斷改變,最終各種樹木在此不斷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5、過渡:生態系統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當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后,它的結構和功能日趨穩定。6、講授: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穩定性。聽講、體會。書上劃線。體會生態系統達到穩定性的建立過程。引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并為生態系統穩定性特征的講授埋下伏筆。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特征階段性動態性相對性設問:上述生態系統從開始就可以保持穩定嗎?該生態系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逐漸趨于穩定呢?歸納學生答案,總結:生態系統經歷著長時間的無序到有序的演化過程,只有進入成熟階段才能出現生態系統的穩定,這就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階段性特征。思考后回答:不是。思考后回答:后期、最后階段、一定階段等答案。出示野兔與山貓數量之間的動態平衡圖,請學生觀察:二者的數量是否是一成不變的?總結: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數量及其物質和能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中,這就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動態性特征。出示野兔與山貓數量之間的動態平衡圖,請學生觀察后回答:(1)野兔的數量變化是否受到山貓數量的影響?(2)野兔數量在受到山貓的影響發生變化后,能否恢復原來狀態?(3)山貓的數量變化是否也有上述規律?總結: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具有抵抗能力以及受到外界干擾后能夠恢復到原來狀態的能力,就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相對性特征的表現。觀察分析后回答:不是,是在一定范圍內保持不變的。觀察、分析后回答:(1)是。(2)能。(3)是。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圖中的某一段的變化。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生態系統可以通過自我調節達到穩定。生態系統自我調節還表現在對污染物的入侵表現出的自凈能力上。(將野兔與山貓數量之間的動態平衡圖轉換為野兔與山貓之間相互關系的負反饋圖解)出示圖解,設問:野兔的數量除了與山貓的數量有關外,與草的數量又有什么關系呢?總結:生態系統就是通過這樣的自我調節來保持穩定的。模仿野兔與山貓之間相互關系的負反饋圖解,完成野兔與草之間相互關系的負反饋圖解,并進行分析。在前一幅圖的基礎上,便于理解負反饋圖解,也為后面的野兔與草的關系圖解作鋪墊。展示一個簡單的食物鏈(網)圖解,分析其中一個環節遭到破壞時,對整個食物鏈(網)的影響。展示一個包含上述食物鏈(網)的復雜食物網,再比較其中一個環節遭到破壞時,對整個食物鏈(網)的影響。設問:通過上述對比,你能得出什么結論?結論:生態系統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生態系統結構越簡單,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小,保持穩定的能力就越弱。根據圖解進行分析。根據圖解進行分析比較。分析后得出結論。理解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自我調節能力,并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小結師生共同小結。(學習訓練)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進行描述,并評價其自我調節能力。思考,討論,交流。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章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3課時).doc 第5章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4課時).doc 第5章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1課時).doc 第5章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2課時).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