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章第1節植物(第2課時)蕨類植物種子植物一、設計思路通過前節課對藻類植物、苔蘚植物的學習,學生知曉了植物有其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特點,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課堂上,教師以蕨或腎蕨作為蕨類植物的代表,通過觀察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蕨類植物的基本特征。通過課前識別校園、居住小區內植物的調查活動,鍛煉學生識別植物的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同時,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通過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比較,使學生養成分析、比較和歸納的能力,初步樹立生物進化的基本思想。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舉例說明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2.識別常見的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蕨的標本、腎蕨,以及校園、居住小區內植物的識別與觀察,鍛煉觀察與識別能力。2.通過對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比較,養成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特點,樹立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通過了解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樹立生命科學的價值觀。3.通過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比較,初步建立生物進化的基本思想。三、重點和難點重點:1.蕨的形態結構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2.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區別。被子植物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主要原因。難點:1.蕨的形態結構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2.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區別。被子植物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主要原因。四、教學準備1.蕨的標本或腎蕨的實物、松球果的標本、西紅柿果實。2.課前調查,學生小組為單位,識別校園、居住小區內植物,記錄植物的名稱。3.課前,學生收集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的資料。(資料形式:文字、圖片或PPT課件)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提問:說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與生殖方式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蕨類植物蕨類植物的生活習性蕨類植物的形態特點蕨類植物的生殖方式蕨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演示蕨的標本,讓學生觀察。并提問學生是否能說出植物的名稱和其生活的環境。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蕨的標本,歸納。提出問題:蕨植株是什么顏色?用尺子測量一下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記錄,想一想,它與葫蘆蘚相比有何不同?是否有根、莖、葉的分化,有無葉脈?出示卷柏、鹿角蕨、滿江紅等其它蕨類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總結蕨類植物的一般特性。指導學生觀察蕨的背面孢子囊的結構,其生殖過程離不開水,思考它的生殖方式。組織學生討論蕨類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學生思考回答:蕨,生活于陰濕的陸地。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蕨的標本,思考討論。蕨植株是綠色。植株比葫蘆蘚高大。有了根、莖、葉的分化,有葉脈。植株比較高大。學生觀察蕨的圖片,討論、歸納蕨類植物的基本特征:具有根、莖、葉的分化,有維管束。學生觀察葉的背面有孢子囊,明確蕨類植物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蕨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學生對蕨比較生疏,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賞植物腎蕨,然后指出它們是屬于同一類植物。PPT展示卷柏、鹿角蕨、滿江紅等其它蕨類的圖片。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種子植物種子植物的生活習性種子植物的形態特點種子植物的生殖方式種子植物與人類的關系讓學生說一說校園、居住小區內常見的植物名稱。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學生列舉的植物名稱(30種左右)。指出大多為較高大的種子植物,是陸生植物。出示松球果的標本、西紅柿果實,讓學生區分這兩類果實的區別。指出:種子植物根據種子是裸露的還是被果皮包被的,可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指導學生將上述30種左右的種子植物進行歸類。提問:在種子植物中,大多為綠色開花的被子植物,讓學生說一說它們在地球上廣泛分布的原因。讓學生歸納種子植物的基本特征。組織學生討論種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課前調查結果。學生比較、討論。指出:松球果的種子是裸露的,西紅柿的種子是由果皮包被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歸類,區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有了真正的花,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種子繁殖,有維管束結構,各種各樣的形態,對不同類型的陸地環境高度適應,在地球上廣泛分布。)學生歸納種子植物的基本特征:結構復雜而完善,分布廣泛,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生殖方式是種子繁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種子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在識別校園、居住小區內植物的調查活動之前,老師要做好愛護植被的教育工作,避免學生出現破壞綠化的行為。PPT展示上海地區常見的種子植物,幫助學生思考歸納。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小結比較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征和生殖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比較、歸納。列表比較。建立生物進化的基本思想。附加:植物類群比較:植物類群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特征生殖方式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無根、莖、葉的分化孢子生殖,受精過程離不開水。苔蘚植物陰濕的陸地具有莖和葉的分化,無真正的根蕨類植物陰濕的陸地具有真正的根、莖、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陸地上根、莖、葉都很發達種子生殖,受精過程不需要水。PAGE2第4章第1節植物(第5課時)花的結構與植物的繁殖一、設計思路從學科的整體性出發,用一條主線貫穿整堂課,即以植物的有性繁殖為核心,將本節課的十幾個零散的概念自然的串聯起來,將質疑、推理、分析作為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被子植物的開花、傳粉、受精及后期的發育都是圍繞有性生殖進行的,每一步的生理變化都有作用,這些結構上的變化,保證了各種生理功能的實現。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開花、傳粉、受精的整個過程,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驗材料準備要得當??紤]到上海的氣候變化,講授這一內容時許多花都沒開,代表性的花——桃花,連花苞都沒有,需要提前兩周培育油菜花。在上海,只要找到油菜花的菜莧,就可培育出油菜花。經過兩周的培養,油菜花培養成功,通過縱切其子房,可以找到胚珠,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油菜花的各部分結構。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掌握花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明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了解花的種類及雌雄同株、雌雄異株、花序、蟲媒花、風媒花的概念及種類;理解受精和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理解種子和果實的形成過程。2.過程與方法通過解剖和觀察油菜花,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花的結構及主要功能,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相統一的辯證觀點;通過觀察花的圖片和錄像,感悟生命之美,體驗生物多樣性。三、重點和難點重點:花的結構;受精、果實的形成。難點:雙受精,果實和種子的發育。四、教學準備實驗材料:油菜花每人一朵,鑷子兩人一把,放大鏡兩人一把,刀片兩人一把,上課前分發。教學課件。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播放PPT:一組花的圖片、一段視頻《開花》。自然界花的形態各異,但它們都有最基本的結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照理應用桃花來研究,但現在桃花還沒有開,所以今天我們就以十字花科的油菜花為例,來認識和學習花的結構。觀看大屏幕。進入學習狀態。花的結構觀察手中的這朵黃色的小花——油菜花,觀察它的外形,請同學用放大鏡幫助,注意觀察的順序是下→上,外→內,大→小。借助視展臺放大花。問:你能看到什么?花瓣合稱花冠,花冠和花萼合成花被,保護花蕊,花蕊中有雄蕊、雌蕊。問:用手指觸摸花蕊,手上有何感覺?問:中間綠色的是什么?播放PPT:總結一朵完整的花的結構。播放PPT:花的各部分結構。雄蕊的花藥里有精子,雌蕊的下面膨大部分是子房視展臺展示縱切的油菜花的子房,展示里面一粒粒綠色的結構叫胚珠。借助放大鏡觀察油菜花?;卮穑嚎煽吹交ū⒒ㄍ?、花萼、花瓣、花蕊?;卮穑夯?,且有黃色花粉粘上?;卮穑菏谴迫?。觀察胚珠。教會學生觀察、認識事物的次序。加強教學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油菜花子房很小,學生可能切不好,所以教師要展示。花的種類在我們對一朵完整的花的結構有了清楚的認識以后,我們再來看一下油菜花,在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叫兩性花PPT:黃瓜的花。PPT:開花的黃瓜的植株PPT:開花的楊、柳PPT:各種花序。認識雙性花。認識單性花及雌花、雄花認識雌雄同株認識雌雄異株認識常見的花序。通過具體的花的形象,認識雙性花、單性花等、雌雄同株、雌雄異株、花序等。開花、傳粉問:精子在花的什么部位?問:卵細胞在哪里?總結:一朵花中的主要部分——花蕊從結構上分析,有雄蕊、雌蕊,兩性花、單性花,雌雄同株、雌雄異株,以反映出植物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問:植物的有性生殖是怎樣進行的呢?問:這個過程是怎樣進行的呢?PPT:開花的解剖圖開花后,雄蕊和雌蕊還是分開的(兩性花是分開的,單性花更是分開,離得很遠)問:要使精子有機會與卵細胞相遇形成受精卵,完成植物的有性繁殖,還需要什么?傳粉是指花粉從花藥里散發出來,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問:傳粉是如何進行的呢?PPT:風媒花、蟲媒花PPT:胚珠的結構PPT:受精的過程。回答:雄蕊的花藥里回答:雌蕊的膨大部分子房的胚珠內?;卮穑壕雍吐鸭毎芫;卮穑簜鞣邸;卮穑罕伙L吹——風媒花;通過蜜蜂、蝴蝶:蟲媒花。觀察風媒花、蟲媒花的結構特點。觀察。觀察。在了解結構的和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果實和種子的形成PPT:受精后,花的各部分都發生變化PPT:各種不同的果實。觀察。小結引導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總結:①學習了花的結構。②被子植物的繁殖:雙受精——適應環境能力強。③多數植物子房發育成果實。④認識了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鞏固練習PPT:果樹在開花季節如遇到連陰雨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為什么?PPT:春天,楊樹、柳樹上長著許多毛毛蟲樣的東西,你知道是什么嗎?回答:風媒花,下雨天花粉濕,飄不起來;蟲媒花,下雨天蟲子不活動,傳粉不能順利完成?;卮穑夯ㄐ?。PAGE1第4章第1節植物(第1課時)藻類植物苔蘚植物一、設計思路學生對藻類植物、苔蘚植物比較生疏,課堂上,教師盡量運用直觀的實物、圖片來輔助教學。以水綿和葫蘆蘚分別作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的代表,通過實驗觀察的方法,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藻類植物、苔蘚植物的基本特征,同時,鍛煉學生使用顯微鏡的能力和臨時裝片制作的實驗技能。采用列表比較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兩類植物之間的異同點,提高學生分析、比較和歸納的能力。通過學習葫蘆蘚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特點,讓學生了解苔蘚植物是水生過渡到陸生的植物類型,為后一節學習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作了鋪墊,并讓學生意識到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辯證觀點。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舉例說明藻類植物、苔蘚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2.識別幾種常見的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水綿的觀察實驗,熟練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的技能。2.通過對葫蘆蘚的觀察實驗,鍛煉觀察能力。3.通過對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比較,培養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藻類植物、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特點,滲透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辯證觀點。2.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樹立生命科學的價值觀。三、重點和難點重點:1.水綿的形態結構和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2.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難點:1.水綿的形態結構和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2.葫蘆蘚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殖的特點及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四、教學準備1.在魚缸中的水綿,顯微鏡,放大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吸管,清水。新鮮的葫蘆蘚。(水綿與葫蘆蘚由學生課前采集,課堂上2—4人為一組)2.藻類植物的標本(海帶、紫菜、石莼、裙帶菜、石花菜等);苔蘚植物的標本(地錢);衣藻的掛圖。3.課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的資料。(資料形式:文字、圖片或PPT課件)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展示我國各種珍稀植物,帶領學生進入紛繁復雜的植物世界。植物種類繁多,大部分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養料,為自養類型。學生觀賞,激發學習的興趣。PPT課件演示各類珍稀植物的圖片:銀杉、珙桐、雪蓮等藻類植物藻類植物的生活習性藻類植物的形態特點藻類植物的生殖方式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教師演示魚缸中的水綿,出示藻類植物的標本。讓學生比較它們的生活環境。指導學生觀察水綿的形態結構。用放大鏡觀察水綿的外部形態。讓學生回憶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和步驟,指導學生制作水綿的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出示藻類植物的標本,指導學生觀察其它的藻類植物,總結藻類植物的一般特性。出示衣藻的掛圖,讓學生了解單細胞藻類的結構。分組提供學生藻類植物的標本。(提問:海帶、紫菜等藻類能否進行光合作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海帶上的孢子囊,說明其可以產生成熟的孢子,繁殖方式為孢子生殖。組織學生討論藻類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學生比較這些藻類植物的生活環境,了解到藻類植物有兩大類:有淡水藻類和海藻。2人為1組,觀察水綿。放大鏡觀察水綿的外部形態。制作臨時裝片,觀察水綿細胞。觀察、討論思考如下問題:水綿是否有根、莖、葉的分化;形狀;顏色;葉綠體什么形狀,其在細胞中如何排列;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營養方式等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老師的提示和指導,觀察其它藻類植物的標本。并思考問題,歸納藻類植物的形態特點:含葉綠素,自養,水生,單細胞、群體或多細胞,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苔蘚植物苔蘚植物的生活習性苔蘚植物的形態特點苔蘚植物的生殖方式苔蘚植物與人類的關系教師出示新鮮的葫蘆蘚,讓采集的學生介紹一下葫蘆蘚的生活環境。指出:這些毛茸茸像綠色絨毯一樣的植物屬于苔蘚植物。分小組讓學生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葫蘆蘚的形態特征,教師巡視指導,并提出問題。1.葫蘆蘚植株呈什么顏色?植株平均高度是多少?2.葫蘆蘚的莖與葉、假根有什么特點?3、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來說明它為何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出示其他苔蘚植物的標本,指導學生觀察,總結苔蘚植物的一般特性。出示葫蘆蘚生殖過程的掛圖,講授其生殖過程。并提問:葫蘆蘚生殖過程有什么特點?組織學生討論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學生介紹葫蘆蘚的生活習性:陰濕的地面和背陰的墻壁上。學生分組實驗觀察。并思考討論問題。葫蘆蘚植株顏色為綠色,植株的高度約為1~3厘米;它沒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定植物體的作用;莖和葉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沒有輸導組織,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其它苔蘚植物的標本,歸納苔蘚植物的基本特征。植株矮小,沒有維管束,不具有真正的根,水生到陸地的過度類型,學生學習葫蘆蘚生殖過程,其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明確了它的受精作用離不開水,這也就決定葫蘆蘚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苔蘚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與其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幫助學生理解葫蘆蘚的生殖特點與其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小結比較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征和生殖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比較、歸納。列表比較。PAGE3第4章第1節植物(第3課時)植物的葉一、設計思路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原因在于葉具有執行這些生理功能的結構,植物葉的著生方式與光照密不可分。這節課的關鍵在于揭示葉片的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系,體現了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了解植物的葉的宏觀結構為下一課時的微觀結構做好鋪墊。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通區分單葉和復葉。3.能判別植物葉的葉柄、葉片和托葉。4.能描述植物葉的不同著生方式并加以分析。5.解釋光合作用的意義和分析蒸騰作用。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植物的葉形態結構,分析和討論葉各部分的功能,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2.制作簡單的葉的標本,鞏固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從生命的角度去欣賞植物,體會植物的精美和對人類的重要意義。2.通過學習植物葉各部分的形態作用的意義,樹立植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三、重點和難點重點:葉的形態結構與功能。難點:理解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意義。四、教學準備1.讓學生自行準備一片被子植物葉與生長此葉的一段莖(要有一定的長度和帶有葉片)。2.教師準備葉和莖若干。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1.述:我們認識了很多不同植物,其中最為常見也最為高等的是被子植物,今天我一起來進一步學習被子植物。2.教師展示一株完整的被子植物并提問:一株完整的植物應該具有哪些結構?3.教師作相應的提示或補充,并通過多媒體展示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進入主題描述植物的主要器官。植物的選擇應為被被子植物,用多媒體展示該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作為補充。植物葉的結構(1)完全葉(2)不完全葉1.請同學觀察自己帶來的葉,老師找出其中兩位同學的葉展示、提問:請問他們帶來的葉是一片完整的葉嗎?2.多媒體展示并講解:完全葉:葉片、托葉、葉柄不完全葉。3.請一到兩位同學上臺展示和描述自己采集的葉片是否屬于完全葉,并指出葉片、托葉、葉柄。學生觀察、比較、思考。觀察自己的葉找出葉片、托葉、葉柄。在學生采集葉時常常會落掉托葉或是不完整的葉,教師將錯就錯加以強化新知識。(3)單葉(4)復葉1.教師展示不同葉的實物,請同學觀察并提問:各種葉有什么不同?2.請同學自己閱讀書P8回答老師的問題。3.多媒體展示:羽狀復葉、三出復葉、掌狀復葉。再次強調復葉的葉片同出于一個葉柄。4.請同學觀察自己采集的葉同座之間互相描述,教師請出一組展示。學生觀察、比較。學生能通過自學準確地說出:單葉、復葉。相互描述。通過觀察、思考、分析、實物和多媒體展示植物的葉。培養學生的觀察、描述能力。植物葉的著生方式請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觀察和比較自己、同學的一段植物的莖,葉的著生方式有什么不同。提問:你觀察到了什么?教師展示實物并講解:互生、對生、輪生。觀察、比較、討論。能通過觀察發現葉的著生方式的差異。植物葉的功能提問:為什么植物的葉有不同的著生方式,這樣的著生方式有什么意義?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回憶植物需要光進行光合作用,并簡單介紹光合作用是植物的葉綠素利用光能制造有機物的過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提問:植物不能行走無法躲避陽光,在烈日下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不被陽光灼傷?(讓學生大膽猜測)教師引導:人會流汗來降低溫度,植物呢?請同學分小組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集思廣益,教師展示提前準備好的實驗結果。(植物枝條背保鮮袋包好扎緊數小時)述: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如此之大的水分消耗量還有什么作用呢?僅僅是散熱嗎?教師引導并講解蒸騰作用形成巨大的拉力使水分和無機鹽能吸收上升。同學思考并能聯系到植物葉片與光的關系?;貞浥f知識學習新知識。植物葉的著生方式有利于植物更好的接觸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積極思考。積極參與、思考。學生描述看到的顯現并加以解釋。蒸騰作用。在初一年級的科學學習中,學生就已經知道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在這里學生能夠很快回憶,但是蒸騰作用卻較難想到。蒸騰作用與葉表面的結構息息相關,這里所用的“筆墨”為下節課內容埋下伏筆。小結請同學總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總結。作業請同學將采集來的葉和莖做成簡單標本,標出:單葉/復葉/復葉類型、完全葉/不完全葉/葉片、托葉、葉柄、葉的著生方式。知識的鞏固與應用。PAGE1第4章第1節植物(第6課時)身邊的植物一、設計思路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的類群和被子植物的葉,花,果的形態的基礎上,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認識形態多樣的植物。通過仔細觀察,辨認不同植物的特征,初步形成植物分類學的概念,為學習第4節《生物的分類》作好鋪墊。初二學生的生活經驗少,對于身邊的植物不曾留意,更不知道它們的名字。但是他們對于能認識這些植物很有興趣。如果采用灌輸式的知識傳授,學生記憶并不深刻,所以我采用了學生觀察和描述為主,教師介紹講授為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植物各器官特征,通過自己的記憶方式識記。教師的介紹盡量簡潔,讓學生有更多的自己觀察和思索的空間。二、教學目標1.通過大量植物圖片,實物的介紹,認識到植物界的多姿多彩,初步建立分類學的概念。2.通過觀察植物的形態特征,每人能認識3—4種上海地區常見的植物。培養仔細,嚴謹的科學素養。三、重點和難點重點:通過大量圖片資料介紹并認識上海地區的常見植物。難點:通過觀察辨認一些植物的枝,葉,花的形態特征,認識這些植物。四、教學準備學生:學生分成每2人一組。課前一周準備介紹一種花卉(圖片或者植株)的名稱,養護方法,觀賞特點。教師:準備十種植物:雪松的枝;廣玉蘭的幼枝,葉;垂柳的小枝,花,葉;梅花的枝葉,花;桃花的葉,花;黃楊的枝葉;桂花的小枝葉;夾竹桃的葉形;樟樹的枝葉;紅葉李的枝葉,花。十種常見植物的圖片,PPT介紹資料。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出示萬年青,紫藤,香樟的圖片和實物。觀察三株植物的植株形態。選擇的三株植物中一株是喬木,一株是草本,一株是藤本植物而且有行道樹,公園常見樹和觀賞性植物。植物的形態特征過渡:根據植物的形態特征可以將植物分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藤本植物。提問:它們分別具有什么特點呢?提問:觀察圖片,說出這三種植物屬于哪種植物?閱讀P15—16,了解植物的三種形態特征。香樟是木本喬木,萬年青是草本植物,紫藤是藤本植物。通過三株植物使學生理解三種植物形態,比較直觀。認識上海地區常見的植物過渡:眾多的植物除了在形態上區分它們之外,我們還能通過觀察它們根,枝,葉、花、果等的形態來辨認。這些是在小區和道路兩旁常見一些植物,我們來認識它們。用PPT播放植物圖片。棕櫚:小喬木,葉片聚生于枝頂,葉片圓扇型,有狹長皺褶,掌狀分裂。廣玉蘭:喬木,幼枝密生絨毛,葉厚,革質,背面有銹色短絨毛,花白色。一串紅:草本,花卉唇形,花期長,從夏末到深秋,開花不斷,且不易凋謝。山茶:灌木,花近于無柄。珊瑚樹:大灌木,樹皮灰褐色,枝上有小瘤狀凸起的皮孔。葉對生,革質,邊緣有波狀粗鋸齒。爬山虎:攀援藤本,莖卷須短,多水分枝,頂端有吸盤。枝條的葉通常3裂。懸鈴木:喬木,樹皮灰綠色,不規則的葉狀剝落,剝落后成粉綠色,球形果序通常2個一串。合歡:喬木,羽狀復葉,頭狀花序,花淡紅色。大葉黃楊:小喬木,常栽成灌木狀,小枝4棱,葉對生。枇杷樹:喬木,小枝密生銹色絨毛。葉革質,長倒卵形,背面和葉柄密生繡色絨毛。仔細聽講和觀察,并記錄。PPT中有十種植物的圖片和形態介紹。通過教師介紹十種常見植物的特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植物各種形態特征來辨認它們。觀察常見的園林木本植物請大家仔細觀察植物,并描述它們的形態特征,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每2位同學一組,觀察植物的花,葉,莖,果的形態。我選擇的這些植物,大多在春季開花的,學生能觀察花,葉,枝的形態。通過實踐仔細觀察植物。行道樹的特點過渡:香樟和夾竹桃是兩種常見行道樹,廣泛的種植。提問:它們具有什么樣特點,非常合適作為行道樹呢?樟樹的木材耐腐、防蟲、致密、有香氣。樟腦還有強心解熱、殺蟲之效,夏天的如果到戶外活動時可以試試看:摘取樟樹的葉片,揉碎后涂抹在手腳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夾竹桃有抗煙霧、抗灰塵、抗毒物和凈化空氣、保護環境的能力。夾竹桃的葉片,對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化氫、氯氣等對人體有毒、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抵抗作用。據測定,盆栽的夾竹桃,在距污染源40米處,僅受到輕度損害,170米處則基本無害,仍能正常開花,其葉片的含硫量比未污染的高7倍以上。夾竹桃即使全身落滿了灰塵,仍能旺盛生長,被人們稱為"環保衛士"。設問:理想的行道樹應該具有哪些特征呢?再次仔細觀察植物,發現香樟樹有特殊氣味,夾竹桃的葉片上有許多灰塵還能生長旺盛。討論:理想的行道樹應該具有的特點。討論控制時間,靈活安排。認識更多的園藝植物提問:同學們還認識哪些園藝植物呢?請介紹一下家里種植的或者花卉市場常見的園藝植物。課前準備的圖片或者植物,簡介植物的名稱,特點,養護方式等。小結和作業總結:植物的形態雖然各異,但是通過仔細觀察,就能了解某種植物的特征,從而辨認它們。這些特征也能作為植物的分類依據。請同學們今天回家后,仔細觀察幾種家中食用的植物,試著從食用部位給它們分類。記錄作業。附:活動報告活動記錄紙小組成員:1、觀察的植物名稱:植物整體形態:(喬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花的形態:葉的形態:莖的形態:果的形態:2、觀察的植物名稱:植物整體形態:(喬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花的形態:葉的形態:莖的形態:果的形態:3、介紹的植物名稱:4、養護方法:5、觀察其特點:PAGE1第4章第1節植物(第4課時)葉片的結構與功能一、設計思路了解植物的微觀結構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植物的微觀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本節課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己親自的實驗操作和教師引導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他們良好的動手能力和簡單的實驗設計能力。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簡述植物葉片的主要部分:表皮、葉肉、葉脈。2.說出氣孔的結構和作用。3.能闡述葉片各主要部分的結構特點與功能。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制作并觀察植物葉片的裝片,培養觀察、動手能力。2.通過設計證明葉脈作用的實驗,初步培養實驗設計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參與實驗、交流和討論,分享實驗結果,體驗葉的微觀結構的精美和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三、重點和難點重點:葉片的結構與功能。難點: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四、教學準備每兩位學生一臺顯微鏡、鑷子、小刀、新鮮的香樟葉和胡蘿卜少許。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說明引入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植物的葉,葉有哪些的功能呢?述:那么植物的葉片有哪些結構特點能適應這樣的功能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今天的新課。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回憶舊知識引入新課。葉的主要部分:表皮、葉肉、葉脈請同學觀察手中的香樟葉片,可以動手進行自行操作,回答老師你都能看到些什么?總結:葉片的主要部分有表皮、葉肉和葉脈。學生能通過動手和觀察能描述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引導,給出葉片各部分的名稱。(1)葉的表皮1.提問:葉表皮有些什么作用呢?2.請同學通過實驗操作觀察植物葉的表皮,教師指導實驗操作方法。(操作方法:略)請學生描述你所觀察到的現象。教師用多媒體展示顯微鏡下的表皮細胞并指出“氣孔”提問:這是什么結構?有什么功能呢?引導學生思考:葉的作用和氣孔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展示同一片葉的上下表皮的顯微結構,提問:氣孔的數目有什么區別?教師述:陸生植物絕大數葉的下表皮氣孔多,上表皮氣孔少;浮水植物的氣孔一般分布在葉的上表皮,下表皮氣孔的數目很少,甚至為0;而對于葉是直立生長的植物來說,葉片兩面的氣孔一樣多。這是植物對外界適應的一種現象。思考、回答:保護作用。學生實驗。描述。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氣體進出葉的通道,也是水蒸氣蒸騰的通道。思考、回答。在實驗操作前教師可演示實驗操作,提醒學生操作安全。引導學生思考。不能讓學生以點蓋全,同時讓他們體會到植物適應環境的多變。(2)葉肉1.教師指導徒手切片的基本操作。2.請同學描述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3.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顯微鏡下的葉肉細胞,并指出柵欄組織與海綿組織,提問:①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有什么不同?為什么?②葉肉細胞是什么顏色?為什么?③為什么葉片的正面比背面顏色較深?4.請同學總結葉肉細胞的功能。徒手切片操作并制作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描述。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充分展示植物葉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3)葉脈1.提問:葉脈有怎樣的功能呢?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根吸收的水分要通過葉片蒸騰,說明什么?3.請小組討論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葉脈具有運輸的功能?(如:將帶葉的莖插入帶色的水中)教師展示自己提前做好的實驗結果肯定學生的猜測。4.教師繼續引導:葉肉細胞產生的有機物會停留在細胞中或是僅僅供葉片本身嗎?5.教師展示顯微鏡下的葉脈橫截面和縱切面。指圖說明:葉脈主要是由兩種細胞構成的管道組成的。圖中①是導管,導管是由一些中空、橫壁消失的細胞連接成的長管,這些細胞是死細胞,導管具有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圖中②是篩管,也是由一些管狀細胞上下連接而成,在細胞上下連接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叫篩孔,這些細胞是活細胞,篩管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學生應該很容易想到支持的作用。學生想到葉脈還有運輸的作用。學生積極討論。學生要想到葉脈還能夠運輸有機物??磮D學習。通過討論和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小結請學生總結:1.葉片的結構有哪些與光合作用相適應?2.葉片與蒸騰作用相適應的特點?請學生整理好顯微鏡,放回原位。1.表皮透光保水,氣孔可進行氣體交換。2.葉肉含大量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3.葉脈可運輸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物質。1.氣孔也是水分通過的通道。2.葉脈幫助水分的運輸。總結,再次強調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作業完成練習冊相應部分。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章 第1節(第1課時).doc 第4章 第1節(第2課時).doc 第4章 第1節(第3課時).doc 第4章 第1節(第4課時).doc 第4章 第1節(第5課時).doc 第4章 第1節(第6課時).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