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時 土壤的成分 一、知識點梳理 知識點一: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知識點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空氣 水分 有機物(腐殖質) 土壤無機鹽(礦物質) 二、重難點突破 知識點一:土壤中有什么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充分地吸收著土壤里的各種養分;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 動物:陸生動物都是以土壤為立足點,他們在土壤上行走、活動覓食。常見的動物有原生動物、節支動物、環節動物等。 3.微生物:土壤中還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活動性強等特點。它們使有機物分解,釋放出養分,促成物質的循環。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空氣:土壤中的空氣主要分布在土壤顆粒間的空隙里。它基本上來自于大氣。但也有一部分氣體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是微生物等進行生化反應的結果。所以,土壤空氣的成分和大氣成分不完全相同。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證明土壤中有空氣存在:將一小塊土壤放到水里后,水鉆到土壤空隙里,將空氣擠出來,有氣泡生成,證明有空氣存在。 2、水分: (1)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雨、降雪和灌溉。 (2)若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成為土壤水分。 3、有機物(腐殖質):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貯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土壤中的腐殖質對植物的營養有重要作用。 4、土壤無機鹽(礦物質):土壤中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礦物元素。 (三)土壤的形成 從巖石到土壤,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 逐漸變成了石礫和沙粒,最后形成含有砂粒、有機物、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土壤。 考點一、土壤生物 1.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 ) A.疏松土壤 B.身體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 C.能處理有機垃圾 D.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 2.植物的生活需要各種營養成分,其中由根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成分主要是指( ) A.土壤中的有機物 B.土壤中的水分 C.土壤中的無機鹽 D.土壤中的微生物 3.在“用手搓土壤”實驗完畢后,必須要反復沖洗的原因是( ) A.土壤很臟 B.土壤很臭 C.土壤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D.土壤有毒 4.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某同學設計了下面的實驗:取兩個大小一樣的廣口瓶,貼上甲、乙標簽。在甲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濕潤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兩瓶中同時各放入五條大小及健康狀況相同的蚯蚓,根據實驗回答: (1)你能推測哪一瓶中蚯蚓的運動會逐漸減弱,一段時間后就停止運動嗎? 。 (2)實驗說明,環境中影響蚯蚓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3)在本實驗中,設置乙瓶的作用是 。 (4)仿照上述實驗,小明簡要設計了一個說明土壤中農藥對蚯蚓生存有影響的實驗。請將下列實驗步驟填寫完整。 A、取兩個大小一樣的廣口瓶,貼上甲乙標簽。 B、在甲乙兩瓶中都放入 的土壤。 C、 。 D、觀察蚯蚓的生活狀況,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考點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及驗證實驗 1.在土壤的成分中,影響土壤結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礦物質顆粒 B.腐殖質 C.空氣 D.水分 2.將一定量灼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再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狀殘留物。這些物質可能是( ) A. 有機物 B. 無機鹽 C. 砂粒 D. 腐殖質 3.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通常是土壤中( ) A. 有機物的含量 B. 礦物質的含量 C. 微生物的含量 D. 空氣和水分的含量 4.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 空氣 B. 水 C. 腐殖質 D. 礦物質 5.將兩株同樣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在盛有等量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試管中培養。兩周后現象如圖所示,說明植物生長需要( ) A. 水 B. 無機鹽 C. 陽光 D. 溫度 考點三、從巖石到土壤 1.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的出現 2.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 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 C.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 D.以上說法都是正確的 3.小宇到麗水遂昌金礦旅游,發現古人采金時,遇到堅硬的巖石常采用“火燒水澆法”,即先用大火將巖石燒紅,然后突然澆上冷水,這樣就能使巖石破裂,這是因為( ) A. 水的比熱容較大 B. 巖石的密度較大 C. 巖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巖石熱脹冷縮不均勻 4.關于土壤的形成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地球上—開始就有土壤 B.風和流水、太陽共同作用使巖石變為土壤 C.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也會使巖石變為土壤 D.巖石的熱脹冷縮導致巖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5.滴水穿石在科學上的解釋正確的是( ) A.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風化變成小碎塊 B.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形成的 C.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埋入礦物質中形成的 D.地殼表面的礦物質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巖石風化形成的 6.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 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 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7.溪溝里的許多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 B.流水沖擊,巖石之間摩擦 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 D.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優化與提高 (一)選擇題 1.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C.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 D.士壤資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脅在于過度開發和土壤污染 2.某科學興趣小組開展大白菜增產實驗,結果收獲時每棵大白菜重約4千克。大白菜增產的物質主要來自( ) A.土壤中的無機鹽 B.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無機鹽 C.土壤中的有機物 D.空氣中的氧氣和土壤中的有機物 3.觀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行為之后,一位生物學家提出,蚯蚓松土能幫助空氣進入土壤,進入土壤的空氣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然后,他設計了相關的實驗,實驗中觀察記載的重要數據是( ) A.葉片大小的增加 B.葉片數目的增加 C.根的數目的增加 D.芽的數目的增加 4.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紅土”與本地山上的“黃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它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采樣后帶了一塊回家,并做了如圖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看,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 ? ) 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 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 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的無機鹽成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 C. 給植物提供食物 D. 作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二)非選擇題 6.“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活動步驟大致如下: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塊,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步驟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步驟3,記錄向兩個燒杯中注入水的體積和所產生的實驗現象.試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在步驟1中,為什么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_______________ (2)在步驟2中,加水的方法是“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步驟2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個學生用如下實驗來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剛開始時,廣口瓶A和廣口瓶B之間唯一的區別是??????? ? ???,其中???????? ? ???是實驗組,???????? ?? ??? 是對照組. 經過一段時間后,預計可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 ??? . 該實驗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 ???. 8.如圖所示,這兩個實驗裝置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兩個錐形瓶中發生的現象,會發現A瓶 ,B瓶 ,其中屬于對照組的是 瓶裝置,上述現象是因為土壤中的 在 的作用下被分解成 。 9.下面這些實驗,可證明土壤中含有不同的非生命物質。盛有土壤的燒杯中,比盛有同樣體積的鐵塊中,浸沒時注入的水多,證明土壤中有???????? ?? ???;將放入土壤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發現試管壁上有???????? ?? ??? ,證明土壤中有???????? ?? ??? ;把經過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待其冷卻后,發現土壤質量變小了,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 ??? ;土壤浸出液在培養皿中經過加熱蒸發后,發現蒸發皿內有殘留物,這證明土壤中有???????? ?? ??? 。 第1課時 土壤的成分 一、知識點梳理 知識點一: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知識點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空氣 水分 有機物(腐殖質) 土壤無機鹽(礦物質) 二、重難點突破 知識點一:土壤中有什么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充分地吸收著土壤里的各種養分;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來源。 動物:陸生動物都是以土壤為立足點,他們在土壤上行走、活動覓食。常見的動物有原生動物、節支動物、環節動物等。 3.微生物:土壤中還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活動性強等特點。它們使有機物分解,釋放出養分,促成物質的循環。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空氣:土壤中的空氣主要分布在土壤顆粒間的空隙里。它基本上來自于大氣。但也有一部分氣體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是微生物等進行生化反應的結果。所以,土壤空氣的成分和大氣成分不完全相同。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證明土壤中有空氣存在:將一小塊土壤放到水里后,水鉆到土壤空隙里,將空氣擠出來,有氣泡生成,證明有空氣存在。 2、水分: (1)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雨、降雪和灌溉。 (2)若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成為土壤水分。 3、有機物(腐殖質):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貯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土壤中的腐殖質對植物的營養有重要作用。 4、土壤無機鹽(礦物質):土壤中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礦物元素。 (三)土壤的形成 從巖石到土壤,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 逐漸變成了石礫和沙粒,最后形成含有砂粒、有機物、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土壤。 考點一、土壤生物 1.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 D ) A.疏松土壤 B.身體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 C.能處理有機垃圾 D.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 2.植物的生活需要各種營養成分,其中由根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成分主要是指( C ) A.土壤中的有機物 B.土壤中的水分 C.土壤中的無機鹽 D.土壤中的微生物 3.在“用手搓土壤”實驗完畢后,必須要反復沖洗的原因是( C ) A.土壤很臟 B.土壤很臭 C.土壤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D.土壤有毒 4.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某同學設計了下面的實驗:取兩個大小一樣的廣口瓶,貼上甲、乙標簽。在甲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濕潤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兩瓶中同時各放入五條大小及健康狀況相同的蚯蚓,根據實驗回答: (1)你能推測哪一瓶中蚯蚓的運動會逐漸減弱,一段時間后就停止運動嗎? 。 (2)實驗說明,環境中影響蚯蚓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3)在本實驗中,設置乙瓶的作用是 。 (4)仿照上述實驗,小明簡要設計了一個說明土壤中農藥對蚯蚓生存有影響的實驗。請將下列實驗步驟填寫完整。 A、取兩個大小一樣的廣口瓶,貼上甲乙標簽。 B、在甲乙兩瓶中都放入 的土壤。 C、 。 D、觀察蚯蚓的生活狀況,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答案】甲瓶 水 起對照作用 (4) B、濕潤肥沃 C、向甲瓶土壤中噴灑農藥,乙瓶不做任何處理。然后在甲乙兩瓶中同時各放入五條大小及健康狀況相同的蚯蚓 考點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及驗證實驗 1.在土壤的成分中,影響土壤結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 ) A.礦物質顆粒 B.腐殖質 C.空氣 D.水分 2.將一定量灼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再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狀殘留物。這些物質可能是( B ) A. 有機物 B. 無機鹽 C. 砂粒 D. 腐殖質 3.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通常是土壤中( A ) A. 有機物的含量 B. 礦物質的含量 C. 微生物的含量 D. 空氣和水分的含量 4.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其中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D ) A. 空氣 B. 水 C. 腐殖質 D. 礦物質 5.將兩株同樣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在盛有等量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試管中培養。兩周后現象如圖所示,說明植物生長需要( B ) A. 水 B. 無機鹽 C. 陽光 D. 溫度 考點三、從巖石到土壤 1.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B ) 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的出現 2.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 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 C.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 D.以上說法都是正確的 3.小宇到麗水遂昌金礦旅游,發現古人采金時,遇到堅硬的巖石常采用“火燒水澆法”,即先用大火將巖石燒紅,然后突然澆上冷水,這樣就能使巖石破裂,這是因為( D ) A. 水的比熱容較大 B. 巖石的密度較大 C. 巖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巖石熱脹冷縮不均勻 4.關于土壤的形成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 A.地球上—開始就有土壤 B.風和流水、太陽共同作用使巖石變為土壤 C.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也會使巖石變為土壤 D.巖石的熱脹冷縮導致巖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 5.滴水穿石在科學上的解釋正確的是( A ) A.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風化變成小碎塊 B.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形成的 C.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埋入礦物質中形成的 D.地殼表面的礦物質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巖石風化形成的 6.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D )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 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 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7.溪溝里的許多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B ) 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 B.流水沖擊,巖石之間摩擦 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 D.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優化與提高 (一)選擇題 1.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 B.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C.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 D.士壤資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脅在于過度開發和土壤污染 【答案】C 2.某科學興趣小組開展大白菜增產實驗,結果收獲時每棵大白菜重約4千克。大白菜增產的物質主要來自( ) A.土壤中的無機鹽 B.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無機鹽 C.土壤中的有機物 D.空氣中的氧氣和土壤中的有機物 【答案】B 3.觀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行為之后,一位生物學家提出,蚯蚓松土能幫助空氣進入土壤,進入土壤的空氣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然后,他設計了相關的實驗,實驗中觀察記載的重要數據是( ) A.葉片大小的增加 B.葉片數目的增加 C.根的數目的增加 D.芽的數目的增加 【答案】C 4.某同學與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覽時對青山綠樹底下的“紅土”很好奇,“紅土”與本地山上的“黃土”相比,除顏色不一樣外,其它性狀還有什么不一樣呢?于是他采樣后帶了一塊回家,并做了如圖實驗。從圖中的對照實驗看,他在探究兩種土壤中的(? ? ? ) 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 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 【答案】A 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目的是( ) A. 提高土壤的無機鹽成分 B. 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 C. 給植物提供食物 D. 作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答案】B (二)非選擇題 6.“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活動步驟大致如下: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塊,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步驟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步驟3,記錄向兩個燒杯中注入水的體積和所產生的實驗現象.試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在步驟1中,為什么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_______________ (2)在步驟2中,加水的方法是“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步驟2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保證變量唯一. (2)目的使試驗數據準確;(3)鐵塊無空隙,另一組用土壤,所加入的水量多 7.一個學生用如下實驗來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剛開始時,廣口瓶A和廣口瓶B之間唯一的區別是??????? ? ???,其中???????? ? ???是實驗組,???????? ?? ??? 是對照組. 經過一段時間后,預計可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 ?? ??? . 該實驗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 ???. 【答案】(1)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A;B (2)A瓶中無變化,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8.如圖所示,這兩個實驗裝置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兩個錐形瓶中發生的現象,會發現A瓶 ,B瓶 ,其中屬于對照組的是 瓶裝置,上述現象是因為土壤中的 在 的作用下被分解成 。 【答案】變渾濁 無變化 B 有機物 微生物 二氧化碳和水 9.下面這些實驗,可證明土壤中含有不同的非生命物質。盛有土壤的燒杯中,比盛有同樣體積的鐵塊中,浸沒時注入的水多,證明土壤中有???????? ?? ???;將放入土壤的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發現試管壁上有???????? ?? ??? ,證明土壤中有???????? ?? ??? ;把經過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待其冷卻后,發現土壤質量變小了,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 ??? ;土壤浸出液在培養皿中經過加熱蒸發后,發現蒸發皿內有殘留物,這證明土壤中有???????? ?? ??? 。 【答案】空氣 水珠 水 有機物 無機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