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政治高考熱點:擴大內需之“直播帶貨”【背景材料】直播帶貨,是指通過一些互聯網平臺,使用直播技術進行商品線上展示、咨詢答疑、導購銷售的新型服務方式,具體形式可由店鋪自己開設直播間,或由職業主播集合進行推介。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最近,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直播帶貨”、線上團購、在線教育……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新型消費方式不斷涌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起到了擴內需、促消費的作用,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隨著“直播帶貨”開始流行,更多用戶涌入直播間,嘗鮮直播購物;更多企業家與創業者也開始捕捉新的消費熱點和商機。在“直播帶貨”火爆的同時,也出現了虛假宣傳、貨不對板、假冒偽劣、售后維權等問題。?(1)請運用“生產與消費”的知識分析直播帶貨火爆的原因??提示:①生產決定消費方式,互聯網的發展使各種線上消費成為可能。②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新消費熱點的出現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疫情促成了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直播帶貨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促進經濟發展。(2)有人認為,直播帶貨矛盾重重,未來發展前景不妙,請你對此觀點用辯證法知識加以分析。提示:①新事物的成長都有一個從弱小到強大、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直播帶貨作為新生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點。②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具有普遍性,我們要勇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針對直播帶貨存在的問題,應正確面對,積極找辦法加以解決促進其健康發展。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龐大的用戶群促進網絡電子商務市場空間的多重增長。隨著電子商務規模的擴大,網紅經濟逐步發展起來,直播“攜貨”給電子商務平臺和商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2019年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也使得電子商務平臺和商家青睞這一未來發展趨勢,直播帶貨呈井噴之勢。“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生業態,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但同時也出現了“虛假宣傳、商品質量沒保障”等亂象,成為消費投訴的新高發區域。從目前來看,《電子商務法》及市場監管部門都沒有在法律規則細化、監管技術、人力配備上以及監管機制和監管措施上對這種新型電子商務活動做好應對準備,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避免發生直播帶貨變“帶禍”。(1)結合材料,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直播帶貨走紅的原因,并為避免直播帶貨變“帶禍”提出合理化建議。(14分)原因:①生產決定消費?;ヂ摼W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為直播帶貨的走紅提供了技術支持。②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為直播帶貨的走紅提供物質保障。③消費觀影響消費行為。直播有很強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它能夠讓用戶產生信任感和忠誠度,產生消費認同。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直播帶貨根據消費者需求出發,利用互聯網,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建議:①國家要科學的宏觀調控,處理好市場和政府關系,法律法規要及時跟進,監管要同步。②經營者要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承擔社會責任,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③消費者要理性消費,如果購買的話,一定要認準和了解商品的來源和經營者的相關信息,多重確認和比較后再購買。(2)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生業態,如何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12分)①直播帶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僅催生了全新產業鏈,也催生了新的職業,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崗位。②直播帶貨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我國的分配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激發市場活力。③直播帶貨更新了人們思想觀念,做到遵循市場規律,將直播帶貨與價值創造結合起來,催生經濟發展潛力。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2020年“五一”假期大幕落下。來自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1日一5日,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5.6億元。此外,智慧旅游、直播帶貨、城市休閑、線上“云游”,眾多新業態、新玩法更讓這個“五一”假期充滿生機。從商務部大數據監測來看,直播帶貨成為新熱點?!拔逡弧逼陂g,電商直播場次和直播商品數量同比分別增長1倍和4.7倍,北京、上海等地推出了“老字號”的直播專場,開展云逛吃、云探店等活動,擴大老字號品牌影響力,促進市場銷售快速回升?!半p品網購節”期間,僅一個直播間就促成交易達到60萬單的生意,銷售額實現1.4億元。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直播帶貨等眾多新業態的出現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①打開新銷路,擴大銷售范圍,增強企業營利能力。(2分)②減少銷售環節,實現商品和消費者直接對接,降低消費成本。(3分)③實現電商與傳統商貿企業等融合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3分)④順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新突破。(3分)⑤擴大老字號等品牌影響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