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3.土壤里的小動物課型新授設計人總課時2第2課時教學目標1.概述土壤里的小動物種類;2.說出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3.學會觀察土壤里小動物的外形特征;4.嘗試進行“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實驗和觀察等探究活動,學會控制單一變量,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合作能力;5.認同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形成關愛保護土壤里的小動物的情感。教學重點分析、描述小動物的形態特征并進行分類;通過觀察蚯蚓外形以及探究蚯蚓行為方式等,概括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教學難點觀察能力,收集資料能力;在觀察與探究的基礎上,概括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習:上節課讓大家分小組進行土壤里的小動物調查,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土壤里的小動物。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展示土壤里的小動物的圖片請同學來辨別。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將課前準備的小動物分到各小組,結合課本P93小動物檢索分類表,小組合作,嘗試判斷各組小瓶中小動物的類別,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導訓案上的表格中,然后請同學回答小動物的名稱以及特點。同學們通過觀察了解了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特征,根據小動物檢索表,有無足以及有多少對足進行分類。再進一步想一想,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他們有哪些適應環境的生活特征呢?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1.多媒體展示蚯蚓的多媒體展示蚯蚓的詩詞。無骨下飲黃泉水,翻身系把泥土推。若問何物最護花,除卻()還有誰。猜一猜,這首詩寫的是誰?它生活在哪里?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對蚯蚓的觀察及一些實驗來探究蚯通過查閱網書籍等收集部分土壤里小動物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等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學生興趣濃厚,小組合作,用放大鏡觀察小瓶子中的小動物。分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回答小動物的名稱,根據小動物有無足以及有多少對足進行分類。根據討論得出小動物有喜暗避光、喜濕等生活習性。回答:蚯蚓,它們生活在潮濕的土壤里。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2.播放“蚯蚓的生活環境和外部特征”視頻,完成導訓案第1、2兩小題。活動1:觀察蚯蚓的形態(完成導訓案第3小題)把蚯蚓放在解剖盤里,仔細觀察:結合課本P94,學會辨認前端和后端;數一數,這條蚯蚓大概有多少個體節。活動2:觀察蚯蚓的運動(完成導訓案第4、5小題)用濕手指輕輕觸摸蚯蚓的體表,有什么感覺?來回撫摸腹面,又有什么不同感覺?②現在用放大鏡觀察蚯蚓的體表,仔細看,能看到什么?是否可以看到有一些突起的“細刺”?③想一想,剛毛有什么作用呢?④小組合作,將蚯蚓分別放在光滑玻璃板和毛糙硬紙板上,猜一猜,看一看,蚯蚓在哪里跑得快?為什么呢?在實驗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保持蚯蚓體表的濕潤!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為什么在實驗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蚯蚓體表的濕潤?想一想,如果將蚯蚓放進沙土中,蚯蚓會有什么反應呢?觀察視頻,對蚯蚓有初步的印象,為下一步觀察做準備。小組進行探究實驗:1.有環帶的那一端為頭部;2.蚯蚓的體節有近100節,其中一個體節最為寬大,叫環帶。小組進行探究實驗,觀察圖片,討論回答問題:1.蚯蚓的體表摸上去是濕潤的,有黏液,來回撫摸,在腹面會有不光滑的凹凸感。2.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一些突起的細刺是剛毛。3.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協助在土壤中運動。回答: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上運動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快。可能是粗糙的玻璃板的摩擦力大。小組討論,思考并回答問題:蚯蚓有濕潤的體表,體表有黏液。當蚯蚓的全身沾滿沙土后會不停的翻滾,說明它感到很不適,洗去沙土后很快恢復常態。原來,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思考:為什么在暴雨天的地面上可以看到蚯蚓呢?教師總結: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呼吸,當把蚯蚓放進沙土中,體表干燥而無法呼吸。此外,蚯蚓體表分泌的粘液可以保持體表的濕潤,還可以減少身體與土壤的摩擦。下雨天蚯蚓浸在含水量很多的土壤里,根本無法呼吸,所以它們要跑到地面上來。活動3:蚯蚓對刺激的反應(完成導訓案第5小題)猜一猜:蚯蚓有聽覺、觸覺、視覺和嗅覺嗎?①在蚯蚓面前拍手、叫喊,蚯蚓有什么反應?②用鉛筆和手指等物品在蚯蚓面前任意晃動,蚯蚓有什么反應?③用玻璃棒觸動蚯蚓身體的頭部、尾部和中間部位,看一看,它分別有什么反應?④把一塊肉和一塊木頭放在蚯蚓面前,觀察蚯蚓有什么反應。教師總結:根據實驗我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蚯蚓沒有聽覺和視覺,它是用嗅覺來尋找食物,蚯蚓頭部和尾部對觸碰最敏感。活動4:蚯蚓對光的反應觀察下面兩幅圖,判斷蚯蚓對光的反應。教師總結:由此,可以判斷出,蚯蚓一般生活在陰暗、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回答:下雨天土壤里水分太多,蚯蚓無法呼機,所以跑到地面上來。小組合作,邊做實驗邊回答:1.蚯蚓無任何反應,它沒有聽覺;2.蚯蚓無任何反應,它沒有視覺;3.蚯蚓有反應,當用玻璃棒觸動蚯蚓的頭部時蚯蚓頭部迅速縮回,尾部開始蠕動;當戳其尾部時尾部迅速縮回,頭部開始蠕動;連續觸碰時蠕動得越快。蚯蚓頭部和尾部對觸碰最敏感,蚯蚓有觸覺。4.蚯蚓有嗅覺,它們會向肉爬去。由圖可知:蚯蚓對光的刺激敏感,雖沒有眼睛,但它們身上有很多感光細胞能感覺到光線的存在。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結合上面所做的實驗,思考:為什么蚯蚓對刺激的反應如此靈敏、準確呢?展示圖片:教師:蚯蚓的前端有腦。腦向后延伸為腹神經索。腹神經索上有許多神經節,集中了許多神經。因此,蚯蚓對刺激的反應比較靈敏、準確。課堂小結:根據導學案小結。1.生活環境:陰暗、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2.生活習性: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3.形態結構及功能:身體分節;體表有剛毛協助運動;體表有黏液,無專門的呼吸器官,通過體表進行氣體交換;對外界刺激尤其是光線的反應比較靈敏而且準確。鞏固練習:1.完成黑板上的圖;2.完成訓練案1-8題。觀察圖片,思考問題。根據導學案小結。完成訓練案。附:板書設計第1節土壤里的小動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