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歷史專題梳理八年級下冊召開的會議通過《共同綱領》,確立國旗、國歌和首都的會議——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制定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文件《共同綱領》——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頒布共和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會議——第26屆聯合國大會(1971)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共十二大(1982)闡明初級階段基本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三大(1987)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五大(1997)確立“三個代表”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中共十七大(2007)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共十八大(2012)確立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2012)選舉習近平為黨中央書記——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2012)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通過《…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2014)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古田會議(2014)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2015)習近平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大會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九大(2017)學習幾個精神一、學習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身上哪些可貴的精神?答:艱苦奮斗、不畏艱難、為人民服務、愛國主義精神二、學習袁隆平、屠呦呦身上哪些精神?答:勤奮敬業、淡泊名利、執著追求、無私奉獻、勇攀高峰、科學創新、胸懷天下三、學習志愿軍戰士的那些精神?答: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答: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堅持和擁護黨的領導,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六、關于農村政策1、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你認為中國共產黨制定農村政策的出發點是什么?答:考慮農民的利益;解放農村生產力,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2、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你認為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什么原則?答: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3、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比分析你能得到什么認識?答:黨和政府重視“三農問題”;只有采取正確的農業政策,才能促進農村和諧發展;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尊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經濟建設成就一、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1.基本任務:①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核心任務);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2.成就——“一二三四”一大橋:武漢長江大橋,1957年——“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二鐵路:寶成、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廠: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集中于東北)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一五計劃順利完成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②全國人民的熱情參與;③蘇聯的幫助;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二十年探索時期(1956-1976)1.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分析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成就①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項目。兩大鋼鐵基地——武漢、包頭三大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②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工業門類比較齊全③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④水利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⑤尖端科技:我國首次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國防尖端科技取得巨大進展。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1970年4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3.英雄模范“鐵人”——王進喜 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兩彈元勛——鄧稼先精神:愛國敬業、不怕吃苦、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外交成就一、新中國成立后——抗美援朝1.概況:1950.10,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彭德懷為司令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抗美援朝的結果:1953.7,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3.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戰爭的正義性;②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③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⑤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4.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①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②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二、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形勢1.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形勢1)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年(1949年),就與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蘇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2)美國為首的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三、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2.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進一步確認;后來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政治保證),平等互利(實施條件),和平共處(目標)影響:①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②開拓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③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日內瓦會議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4.萬隆會議/亞非會議時間: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召開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方針:“求同存異“(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和分歧提出)同——①擺脫殖民統治②實現民族獨立③發展壯大自己;異——①社會制度不同②建設道路不同。意義:①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②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與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好合作的精神四、20世紀70年代外交成就1.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時間: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原因: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②國際形勢變化③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影響:①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②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③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中的力量2.中美建交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美關系的認識:和則雙方共贏,斗則兩敗俱傷。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五、改革開放后——全方位外交(新時期的外交特點)1.我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基礎2.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目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3.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注:我國外交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①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②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總趨勢。國家統一一、西藏和平解放1.概況: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重要人物:阿沛·阿旺晉美,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二、香港、澳門回歸1.概況: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別——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不變)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澳門特別行政區2.香港澳門回歸的意義①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②開創了香港和澳門歷史發展的新紀元;③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港澳順利回歸的原因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根本原因)②“一國兩制”構想;③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④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4.感想:落后就要挨打,強盛才有尊嚴臺灣問題1.臺灣問題的實質:是歷史遺留的中國內政問題(不容他國干涉)2.黨和政府對臺政策的轉變①新中國成立后,武力解放臺灣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③改革開放以后,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鄧小平——一一國兩制江澤民——八項主張3.兩岸關系的發展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告臺灣同胞書》;倡議兩岸實現三通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標志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1992年——“九二共識”海基會與海協會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3年——“汪辜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平之旅”訪問大陸,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兩岸關系的新發展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4.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5.發展兩岸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基本立場)6.目前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①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②“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③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因素:①“臺獨”勢力試圖分裂祖國;②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7.發展兩岸關系有什么現實意義?①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②有利于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增強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③有利于遏制“臺獨”勢力的發展④有利于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8.在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你認為青年學生應該怎么做?①積極擁護祖國統一的方針政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②自覺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③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9.對臺灣問題的認識: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10.對發展兩岸關系,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你有什么建議?答: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政治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