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1年歷史中考專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1年歷史中考專題

資源簡介

2009年初三歷史專題復習
一、資產階級革命史
       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原因
       直接原因(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領導力量: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主要領導人:克倫威爾
        開始的標志:1640年,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開會
        內戰進程:1642—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
    過程   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統治時期
     曲折: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革命結束: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1689年頒布《權利法
案》,確立君主立憲制
               制定目的: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利
   重要文獻:《權利法案》
               作用或意義: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在英國確立起來
    歷史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
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原因: 思想原因:啟蒙思想在北美的傳播,使北美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日趨增強
       直接原因(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領導力量: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主要領導人:華盛頓
重要文獻:《獨立宣言》,它的發表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開始的標志:1775年4月來克星頓槍聲
       建軍:組建大陸軍,華盛頓任總司令
   過程  建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結束: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成果:結果:1787年制定美國憲法,建立聯邦制國家,確立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
   性質:既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
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
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根本原因: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
原因  焦點:黑人奴隸制度的存廢
      直接原因(導火線):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內戰爆發:1861年4月,南方另組政府,挑起內戰
  轉折:1862年9月,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過程 激發了革命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扭轉了戰局,使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
結束:1865年4月,南方軍隊投降,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
領導人:林肯(內戰結束后不久被刺身亡)
意義: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經過這場戰爭,
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
發展創造了條件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原因: 社會原因:法國等級制度森嚴,社會矛盾激化,人民怨聲載道
思想原因:啟蒙思想對革命做了輿論上的動員
       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揭開革命序幕)
       革命高潮: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握政權,打退外敵入侵,平息國內叛亂,把革
過程: 命推向高潮
高潮結束:1794年7月,法國政變,羅伯斯庇爾被推上斷頭臺
領導力量:資產階級
主要領導人:羅伯斯庇爾
重要文獻:《人權宣言》(“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體現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君主專制的政治要求;“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了資產階級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要求)
    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拿破侖上臺:1799年底,拿破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
拿破侖帝國的建立:1804年加冕稱帝國,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對內:頒布《法典》鞏固資產階級統治,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早期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打擊了歐洲的
對內對外政策 封建勢力,傳播了法國革命的思想,具有
對外:戰爭 正義性和積極作用     
                后期戰爭:具有侵略性,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損害
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1812年遠征俄羅斯失利
帝國的覆滅:1814年
  失敗的根本原因: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于資產階級勢力
分析提高
1、試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起因等方面比較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的異同
相同點:性質:獨立戰爭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南北戰爭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作用:兩次戰爭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起因:獨立戰爭的起因是英國的殖民統治妨礙了北美經濟的發展,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南北戰爭的起因是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結果。作用:獨立戰爭摧毀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使美國贏得了獨立,對以后歐美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南北戰爭使美國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2、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異同。
相同點:①原因相同:三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都是為了要掌握政權,為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資產階級革命;②領導階級相同:都以資產階級為領導階級;③革命的動力相同:人民群眾在資產階級革命中都起了推動作用;④結果及影響相同:三國資產階級革命都取得了勝利,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對歐美各國的革命有很大的影響。
不同點:①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為了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美國獨立戰爭是為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法國大革命是為了推翻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②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除了資產階級領導革命外,英國還有新貴族,美國還有種植園主階級領導資產階級革命;③特點不同:英國革命經歷一個反復曲折的過程,建立了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共同掌權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獨立戰爭不僅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次民族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比較徹底的一次資產階級革命。④意義不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開辟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美國獨立戰爭摧毀了英國的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獨立;法國大革命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法國的封建統治,而且對歐洲各國的封建統治也給予了猛烈的沖擊,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統治的基礎。
經典題例
1、“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它們不僅是社會中某一階級對舊政治制度的勝利,它們產生了歐洲社會中的新政治制度”
(1)兩國革命的共同任務是什么?分別寫出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開始的標志
(2)材料中所指的“舊政治制度”是什么?
(3)“新政治制度”指什么?在英國、法國各表現為什么形式?英國哪一部文件為本國“新政治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4)為什么說“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
2、16世紀以來,歐美亞地區許多國家紛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據此回答:
(1)英國、美國、日本、俄國四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具體方式各是什么?
(2)舉出英美法三國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頒布的重要文獻(各一例即可)
(3)19世紀中期,美、日、俄三國所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是什么?各自又是通過什么途徑解決的?
(4)為什么俄國、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們以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義和權力宣布:這些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而且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它們解除對于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而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材料二:“訴諸武力的辦法是英王選擇的,北美大陸已接受了這個挑戰。”(托馬斯·潘恩語)“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列寧語)
材料三:“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聯邦必須而且將會得到保留。” “我們不是敵人,是朋友。我們友情的紐帶或會因我們情緒激動而繃緊,但絕不可折斷”——林肯
材料四:奧巴馬作為黑人的后裔當選為美國總統開創了美國歷史的先河。追溯歷史,在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上,一艘艘滿載黑人的船只不進駛過,他們被迫離開世代生活的家園,被販運到新的大陸。他們在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為改變自身悲慘命運進行不懈的斗爭。
材料五“一百多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盞希望的航燈出現在千百萬黑人奴隸面前……《解放宣言》的簽署預示著備受煎熬的漫漫長夜結束了,令人歡欣鼓舞的黎明到來了。” ───摘自馬丁 路德 金1963年8月的演說
材料六“我們美國正在打一場偉大而成功的戰爭。這不僅是一種反對匱乏、貧窮與經濟不景氣的戰爭,而且是一種爭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戰爭。我們正為挽救一種偉大而珍貴的政府形式而戰,既是為我們自己,也是為全世界。” ───富蘭克林 羅斯福
(1)材料一的內容出自什么文獻?該文獻的頒布有何標志性意義?(2分)
(2)材料二中北美大陸被迫“訴諸武力的斗爭”/或列寧謂之為“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指什么歷史事件?(2分)其主要領導人是誰?
(3)材料三“半自由”和“半奴隸”的狀態反映了美國內戰前的什么矛盾?其焦點問題是什么?/(或:使雙方“紐帶緊繃”的焦點問題是什么?)“絕不可折斷”的目的是什么?(2分)
(4)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后,首要完成的任務是什么?又是怎樣解決的?(2分)
(5)材料二的講演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張?在美國內戰中,他為實現上述主張,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上述主張的實現有何積極意義?
(6)材料四所述眾多黑人被販運到新的大陸賣為奴隸的罪惡活動被稱為什么?最早從事這一罪惡活動的是什么人?新的大陸指哪里?最早發現這一大陸的人是誰?(2分)
(7) 改變黑奴在美國他們悲慘命運“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指誰?(1分)他頒布的哪一文獻改變上千萬黑奴的命運?他對美國歷史的主要貢獻是什么?(2分)
(8)材料四中羅斯福所說的“偉大而成功的戰爭”是指什么?有何突出特點?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根據指出羅斯福進行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1分)
(9)依據材料一、二、三,你認為美國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前提是什么?(2分)
4. 材料一:“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用一位歷史學家的話來說,它相當于法國舊制度的死亡證書。
材料二:“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伏爾泰。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杰出的資產階級思想家,被譽為“法蘭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他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予的,不能被剝奪,這就是天賦人權思想。
材料三: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
材料四:1789年7月14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日記中寫下“今日無事”。
材料五:法國波旁王朝被推翻后,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哀嘆道:是盧梭和伏爾泰毀滅了法國
材料六:有人說他是瘋子,也有人說他是英雄,但誰也無法否認他對歐洲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他因戰爭起家,連續五次大敗反法同盟,成為歐洲霸主,也因戰爭而倒臺,滑鐵盧一戰,讓他徹底告別了法國的政治舞臺。
材料七:“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卻的。”——拿破侖
根據所學知識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歐洲哪次思想解放潮流?兩則材料共同體現的思想主張是什么?在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頒布的哪兩部法律文獻體現了這種思想主張?/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三內容分別出自于美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所頒布的哪兩部法律文獻?這兩部文獻所體現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材料四中路易十六認為無事的這一天成為改寫法國歷史的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在法國歷史上爆發了什么重大歷史事件?有何標志性意義?
(3)分析材料五,說說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思想解放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之間有何聯系?
(4)18世紀中期興盛于法國的啟蒙思想傳播到東方,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受到了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
(5)材料六所述的這位名震一時的歐洲梟雄是誰?他的對外戰爭對法國及至整個歐洲的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
(6)材料七中“不會被們忘記的東西”是指什么?它的制定和頒布在資本主義世界產生的最重要的歷史影響是什么?
5.建立法治社會是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趨勢,符合現代社會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各國政府都注重民主與法治的建設。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不僅用暴力形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而且還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獻,用法律的形式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
(1)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了什么政治制度?為該政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的文獻是什么?
(2)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頒布的憲法性文件是什么?簡述其核心內容。
(3)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美、法資產階級革命高潮過去后,分別制定了什么文獻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4)以上問題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律文獻的制定和頒布對人類社會的轉型有什么重大意義?
參考答案
1. (1)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1640年革命的標志是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開會,1789年革命的標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2)封建制度)(3)資本主義制度;英國:君主立憲制,法國:民主共和制;《權利法案》)(4)因為它們打擊和削弱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歐洲歷史的發展進程)
2. 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日本明治維新、俄國農奴制改革)
②《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獨立宣言》或《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或《宅地法》)
③1).面臨的主要問題有:a.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
b.日本:幕府封建統治危機和民族危機
c.俄國:農奴制危機.
2).解決途徑:a.美國:經過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b.日本:經過武裝倒幕,明治天皇政府實行資產階級性的改革。
c.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實行廢除農奴制度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④(因為都是的由統治者發起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統治者盡力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因而改革不徹底,保留下大量封建殘余)
3.(1)《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
(2)美國獨立戰爭,華盛頓
(3)南北兩種經濟制度水火不容,焦點問題是黑人奴隸制的廢存。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
(4)維護聯邦統一,避免國家分裂,通過內戰(或美國南北戰爭)
(5)逐步廢除奴隸制度,維護國家統一;先后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度,掃除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一障礙,為以后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6)“三角貿易”,葡萄牙人;美洲大陸,哥倫布
(7)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維護了國家統一,解放了黑人奴隸,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8)新政(或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主要目的:鞏固資本主義統治(或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9)民族獨立,國家統一
4.(1)啟蒙運動;自由、平等;《獨立宣言》《人權宣言》/《獨立宣言》《人權宣言》;自由、平等
(2)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監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始
(3)啟蒙運動的興起,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4)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5)拿破侖,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進步思想。
(6)《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5.(1)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專政,《權利法案》(2)《人權宣言》,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3)美國:1787年美國憲法;法國:《法典》(4)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確立了法律依據;用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和保障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二、中外改革史
(一)中國歷史上的改革
    背景: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
    時間: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主要內容: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富國);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強兵)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響:經過商鞅變法,泰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商鞅變法 A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得以成功 B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的原因 C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于民。
歷史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進行改革。       
          遷都洛陽
    改革措施: 推行漢化政策(說漢語、穿漢服、用漢姓、通漢婚、習漢制、學漢禮)
    作用: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評價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背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簽訂,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開端(序幕):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
         時間:1898年6—9月
       A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B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百日維新  內容  C思想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D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
A、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B、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
影響: C、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
             D、歷史意義: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失敗的根本原因: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內容: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結果: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意義:課本八下第3課最后一段
    歷史轉折、戰略決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總設計師:鄧小平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始創于安徽鳳陽小崗村)
    對內改革  作用: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經濟特區:(4+1深圳〈對外開放的窗口〉、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對外開放:  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 內地
         
(二)外國歷史上的改革
   背景: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農奴制。由于農奴制的阻礙,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根本原因: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原因:由于社會經濟狀況惡化,農奴暴動頻繁,社會危機嚴峻
改革目的:為了擺脫農奴制危機,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改革的實施: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法令內容:A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B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影響: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性質),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
展。這次改革雖然留下大量封建殘余(局限),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轉折點
背景: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幕府統治危機
   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主要內容  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
         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影響: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
了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
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分析提高:
1、俄國1 861 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點
(1)背景:改革前都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但具體的障礙不同,俄國是農奴制危機,日本是幕府統治危機,同時日本還存在民族危機。)
(2)性質:兩國都是統治者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方式:都是統治都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
(4)影響:都是兩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都使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有利于兩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4)局限:改革都不徹底,都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
2、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成敗原因分析
( l )社會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前,農民起義不斷,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分化,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由于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還比較強大。
(2 )領導力量:盡管日本資產階級尚不成熟,但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下級武士充當了倒幕運動的領導;中國的維新派力量軟弱,僅把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加之守舊勢力的強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 3 )政策措施:幕府被推翻后,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舊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中國的戊戌變法中盡管光緒帝也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但資產階級維新勢力并未掌握政權,新法根本無法實施。
( 4 )國際環境: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 世紀60 年代末,當時的世界還處于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由于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的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戊戌變法發生于19 世紀90 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帝國主義列強決不愿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時代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政局動蕩。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
   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根本目的:鞏固資本主義統治
   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
         A調整工業(中心措施):
   主要措施  B縮減農業 可具體參照課文內容表述
         C整頓金融,恢復銀行信用  
         D興建公共工程
   評價: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所以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工業方面:
      農業方面:九下歷史課本第61頁小字部分第一段倒數3行
評價:赫魯曉夫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
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造成了許多錯誤,60年代以后,改革帶來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并導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
    背景: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蘇聯面臨經濟發展的停滯局面
       先經濟改革
內容   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
后政治改革   政治體制發生急劇變化   表現為   國家權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
影響: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經典題例
1. . 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考察中國外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改革(變法)是中外歷史發展的鮮明主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共10分)
材料一:戰國時期,新興地主為確立統治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打著“富國強兵”的旗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泰國的變法。
⑴商鞅變法對當時的土地制度進行了怎樣的改革?這次變法秦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分)
材料二:右圖是50年代初的新解放區廣大農民在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運動中歡天喜地撥出地主土地界碑的場面。
⑵材料所述的重大社會變革運動是指什么歷史事件?這一重大變革有什么重大的歷史意義。(3分)
材料三: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羅斯福政府進行了大膽實驗。
(2)與以往經濟政策相比,羅斯福新政的突出特點是什么?有何積極作用?(2分)
材料四: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正是這三十年,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⑶右圖是“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戶秘密簽下‘大包干’合同的情景圖”,該合同的簽訂揭開了_______________責任制的序幕?
2、材料一: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國分成了3府72縣,縣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認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為了迅速發展工商業,明治政府出錢建立了大批工廠;為了“求知識于世界”,日本還請來了外國專家和技師。
材料二:過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國引進的,從今以后,我們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東西方人民風俗不同,思想自相懸殊,各國相沿的習慣歷數千百年之久,縱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該驟然強搬硬套。
材料三: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材料四: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
(1)從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維新前后,采取了怎樣的對外政策?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怎樣不同的影響?
(2)結合材料一、二,你認為在改革開放,借鑒外來文明時,我們該怎么做?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別反映了什么文件的內容?這兩個文件的相同點是什么?分別給兩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3、“……嘆手段難逃貿易長流冰封;看工業企業盡成枯枝殘葉;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市場,千萬個家庭的多年積蓄毀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業公民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而艱苦勞動卻所得甚徽的也不在少數。。”
(1)這段話出自于誰的演說?他發表這一演說的背景是什么?或:這段話反映了什么時期的什么情況?
(2)在他上任國家總統后,采取什么措施來擺脫上述困境的?
(3)采取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具體措施有哪些?其中心措施是什么?
(4)他采取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能實現這一根本目的嗎?為什么?
(5)以上措施的采取取得了什么效果?或:如何評價他的舉措?
(6)他針對“工業企業盡成枯枝殘葉”、 “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市場”、 “大批的失業公民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7)這次危機波及到德國、日本后,這兩國采取的應對措施是什么?
4.改革與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列寧,羅斯福和鄧小平是20世紀以來杰出的改革家,他們都通過改革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⑴為了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俄國經濟,列寧在20世紀20年代推行的有利于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政策是什么?(1分)
⑵為克服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美國總統羅斯福采取了怎樣的對策?該對策的突出特點是什么?(1分)
⑶為了推動本國的經濟建設,20世紀七十年代末,鄧小平作出的偉大決策是什么?這一決策是在哪次會議上通過的 (2分)在農村改革中實施了怎樣的政策?
⑷你認為這三位偉大人物共有的優秀品質有哪些?(1分)
(5)上述三位人物的改革得以取得成效的相同之處是什么?(2分)
(6)以上是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成功改革,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2分)
5、材料一:1898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事”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有:發展農工商業;訓練新式陸海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等。
材料二:從1868年起,明治天皇政府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等。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明治維新對日本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3)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2分)
參考答案:
1.(1)承認土地私有。使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2)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3)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積極作用: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或答使美國暫時擺脫經濟危機)(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1)明治維新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日本成為落后的封建國家,面臨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險。明治維新后,采取對外開放政策,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使日本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并迅速發展強大起來)
(2)和外界交往,走出國門,加強交流和合作,選擇外國文明為我所用,對外國文明不能生搬硬套,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3)分別反映了俄國廢除農奴制法令和美國《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相同點:農奴和黑人獲得自由。影響:俄國加快了資本主義發展,是其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美國廢除了種植園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后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4. (1)羅斯福;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使美國面臨嚴峻的經濟困難和社會危機)
(2)羅斯福新政
(3)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大力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讓農民縮減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進行補貼;大力興建公共工程);(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
(4)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沒有實現,是因為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
(5)下冊課本第23頁最后一段:羅斯福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答如何評價還要再加上“但不可能根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痼疾”一句)
(6)通過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調整農業,政府讓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償)(新建許多公共工程,吸納大量失業者,減少失業隊伍)
(7)走法西斯道路)
4.⑴新經濟政策(2分)
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2分)
⑶改革開放(2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⑷勇于創新;知難而進;堅忍不拔;熱愛祖國等。
⑸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2分)
(6)經濟建設一定要從國情出發;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實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創新。(答出任意一點,或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5、(1)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或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2)使日本擺脫了論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3)變法圖強或擺脫危機
三、近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史
一、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萌芽
時間:14-16世紀
社會經濟方面:A商業中心和城鎮興起;B手工工場出現;C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精神文化方面(文藝復興):A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B“人文主義”思潮興起,人們尊重人性和科學;C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知識不斷積累和擴大
二、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美法)
(一)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二)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具體內容見資產階級革命史
(三)1789-1794年法國大革命
三、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美國內戰、日俄改革
推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一)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
表現: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三)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影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世界局面。
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
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美國: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制。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俄國:1861年改革后仍是沙皇君主專制政體。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
四、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推動力:第二次科技革命
影響:隨著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現列強爭霸的局面。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由德、意、奧匈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世界和平遭受嚴峻威脅。
五、第一次世界大戰——具體內容見下一專題:戰爭與和平、戰后世界政治格局專題內容
六、一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1.戰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具體內容見下一專題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首發國家:美國
(2)特點:持續時間長,涉及范圍廣,破壞性特別大
(3)影響: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4)應對危機的兩種不同道路
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來解除危機
德、日、意:實行(加強)法西斯專政,對內獨裁,對外擴張。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結成軸心國集團,戰爭陰云籠罩世界。
3.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形成及擴張
(一)意大利:
時間:1922年;重大事件:向羅馬進軍;代表人物:墨索里尼;法西斯黨名稱:法西斯黨。
(二)德意志:
(1)歷史背景: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德國社會各階層對軟弱無能的德國政府普遍不滿,以希特勒為頭子的法西斯組織納粹黨,趁勢發展壯大。法西斯統治的表現(課本第26頁5點)
(2)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標志著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及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三)日本:
背景: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日本,以軍部為主力的法西斯勢力在對外侵略戰爭中走向法西斯化。法西斯上臺的標志:1936年軍部控制內閣上臺(標志著世界大戰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軸心國集團形成:時間———1937年;性質———帝國主義軍事政治集團;影響———世界和平面臨著嚴重威脅。
七、慕尼黑陰謀
1.時間:1938年9月
2.參與者:英國時間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德國總理希特勒
3.受害者:捷克斯洛伐克
4.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內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5.綏靖政策
(1)含義: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來安撫侵略者的損人不利己政策
(2)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根本原因: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3)影響:綏靖政策的影響極其惡劣,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八、第二戰世界大戰——具體內容見下一專題內容
九:一戰、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
一)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及演變——具體內容見下一專題
二)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
1.美國霸主地位的確立及經濟發展——(原因、表現,見第8課)
2.西歐經濟的復興和發展——原因、表現,第9課
3.日本經濟的崛起——原因、表現,第9課
二戰后歐洲、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或哪些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啟示:要善于抓住機遇,加強國際間經濟聯系;堅持科教興國戰略,要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技,大膽創新;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經典例題解析
1、英國的《權利法案》、法國的《人權宣言》和拿破侖的民法典、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都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和資產階級的要求。據此回答相關問題。
(1)英國的《權利法案》和美國的1787年憲法分別確立了怎樣的政體?
(2)以《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為例,說明啟蒙思想家的政治構想是怎樣轉化為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實踐的。
(3)《人權宣言》的頒布有什么歷史意義?民法典對后世最主要的影響是什么?
(4)資產階級在早期革命中紛紛頒布法令,其目的是什么?資產階級頒布的這些憲法和法律文件說明了人類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
2.從14世紀到19世紀中葉,地理大發現,殖民擴張等孕育了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著一體化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歐美主要國家取代了封建勢力,獲得了政治統治權,這些國家先后開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獲得迅猛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工業生產能力的擴大,又推動了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給亞非拉落后國家和地區帶來更大的殖民災難。
(1)哪位航海家首先發現了美洲大陸?
(2)17-18世紀大西洋沿岸發生了哪些資產階級革命?
(3)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哪一個國家?
(4)以英國為例,簡要說明地理大發現、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鴉片戰爭之間的關系。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謀求歐洲統一有相當遠的歷史淵源。在千余年的發展中,歐洲的政治家和統治者們不惜使用最強大的武力統一歐洲,但都失敗了。二戰后至今,歐洲一體化進程發展迅速,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1952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組成“歐洲煤鋼聯營”。1958年,六國又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統稱為“歐洲共同體”,1986年其成員國擴大到12個。1993年,歐洲共同體發展成為歐洲聯盟。1995年歐盟成員國增加到15個,2004年進一步增加至25個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出于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同時,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間,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成為權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1)材料一中,二戰前后歐洲人為“謀求歐洲統一”采取的方式分別是什么?二戰后歐洲一體化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過程?(3分)
(2)從材料二可知,二戰后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最有遠見的措施是什么?(1分)
(3)歐洲(西歐)和日本戰后的崛起,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參考答案:
1.(1)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的聯邦共和制。
(2)a、美國《獨立宣言》提出“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這體現了啟蒙運動所倡導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b、《獨立宣言》以社會契約論為武器,要求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以爭取獨立;c、根據三權分立學說,1787年憲法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總統執掌;d、1878年憲法規定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主權說。
(3)歷史意義:《人權宣言》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將啟蒙運動中的政治主張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民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
(4)鞏固革命成果,鞏固資產階級政權,確立和維護新生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反映了從“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的歷史進步性。
2.①哥倫布.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③英國。④地理大發現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為了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資產階級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并取得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并引發了工業革命(即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是工業革命發生的歷史前提);工業革命完成后,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為了擴大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
3、(1)武力(或戰爭)(1分)合作(或聯合)。(1分)合作的多領域逐步擴大,國家不斷增多(歐洲共同體----歐盟)(1分)(2)重視教育和科技。(1分) (3)經濟上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或出現經濟全球化趨勢)(1分)政治上動搖了美蘇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1分)
五、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與戰后世界政治格局
一.兩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1)時間:1914-1918年;
(2)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3)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德國 奧匈帝國 意大利)、三國協約(英國 法國 俄國);
(4)導火線/直接原因: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點燃歐洲火藥桶的“一粒火星”;
(5)開始的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6)最殘酷的戰役:凡爾登戰役(絞肉機);
(7)結束的標志: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8)加速一戰結束的事件:A美國的參戰(改變了力量對比,壯大了協約國的力量);B蘇俄十月革命勝利,退出一次世界大戰;C中國等國家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
(9)性質: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10)影響:①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30多個國家卷入戰爭。 ②競相使用新式武器,造成了大量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③一戰后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經濟危機和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
(1)首先的爆發地點:美國
(2)特點:A涉及范圍特別廣(席卷資本主義世界);B持續時間較長(前后共5年);C破壞性特別大
(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4)資本主義國家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美國是羅斯福新政、德國與日本是建立法西斯專政
(5)與這次經濟危機無關的法西斯專政:意大利的法西斯專政
(6)面對經濟危機,美、德/日政府采取的措施截然不同,我們得到的啟示: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時刻警惕軍國主義,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
2.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統、總理于一身
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1936年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日本軍部控制內閣上臺)
二)綏靖政策加速二戰的爆發
綏靖政策的含義: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對法西斯的侵略不加以嚴厲制裁,而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代價,來安撫侵略者,滿足法西斯國家侵略的需要,禍水東引的政策。
綏靖政策的本質: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和以禍水東引為條件,換取與法西斯國家的妥協,以維護自己利益的損人利己政策
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的事件:慕尼黑陰謀
綏靖政策的影響: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全面爆發的標志: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
3.性質:開始是“帝國主義戰爭“,后演變成“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4.規模擴大的戰役: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
5.規模進一步擴大(最大化):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珍珠港事件),美國參戰,二戰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引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歷史事件。
7.轉折點;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
8.重大戰役: ①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二戰爆發);②英德的不列顛之戰 ;③1941年莫斯科戰役——德軍在歐洲戰場的第一次失敗,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④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⑤1942-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轉折點);⑥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夾擊,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⑦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德軍投降。
9.二戰中的國際會議:
(1)華盛頓會議:①時間:1942年1月1日(元旦);②參與國:中、美、英等26國;③簽署的宣言及其意義:在“華盛頓”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作用(意義):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成立,使戰爭性質轉變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它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扭轉了戰爭形勢,為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證。
(2)雅爾塔會議:①時間:1945年2月;②參與國及其首腦: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③內容:A 打敗德國后對德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B決定成立“聯合國”;C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④影響:A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結束的進程;B對戰后建立聯合國起了積極的作用;C奠定了戰后世界的新格局;D充滿了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10. 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歐洲戰爭結束的標志: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
(2)二戰結束的標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著二戰的結束;
(3)先后投降國家:意大利、德國、日本
(4)二戰勝利的原因:①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遭到各國人民的反對。戰爭的非正義性決定了它們必然失敗。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加強了反法西斯各國的合作,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戰勝法西斯國家提供了有力保證。
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5)二戰的影響:①前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人口卷入,范圍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范圍的戰爭,也是一場空前浩劫,幾千萬人失去生命,無數財產被毀。 ②二戰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6)二戰勝利的啟示:①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②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③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是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④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7)如何避免戰爭:(1)努力提高自身綜合國力,積極反對霸權主義,反對世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2)各國人民要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遏止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軍國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8)對今天反恐、反霸的啟示:我們必須堅決反對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絕不能姑息養奸;各國人民需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11.列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人、日本人、中國人對待歷史、對待侵略戰爭的態度及影響。
(1)德國態度:正視歷史和現在,以史為鑒,承擔戰爭責任。影響:化解了民族仇恨和國家矛盾,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
(2)日本政府(右翼勢力)的態度:否認侵略、美化侵略、推卸戰爭責任。日本人民:正視歷史,要和平不要戰爭。日本政府(右翼勢力)的影響:嚴重傷害了中國和亞洲人民的感情,是對正義、和平的嚴重挑釁,威脅了世界和平,阻礙了世界發展。
(3)中國人的態度:紀念歷史、牢記歷史、警惕軍國主義復活;目的:以史為鑒,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創友好和平未來
12.針對日本政府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我們的應對策略:牢記歷史,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我們須面向未來,以史為鑒;增強綜合國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的國際政治格局)
1.巴黎和會(1919年1月—6月)
(1)目的: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締結和約,重新瓜分世界)
(2)操縱國(三巨頭):法國(克里孟梭)、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
(3)戰勝國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內容:領土(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政治(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不得設防)、賠款和殖民地(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4)巴黎和會的性質:戰勝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分贓會議;最能體現性質的內容:殖民地問題———德國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5)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德國在“中國山東”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成為中國五四愛國運動的導火線)
(6)中國外交失敗的說明道理及啟示:①道理:“弱國無外交”,帝國主義列強的外交政策是實力政策,半殖民地中國在外交上沒有獨立權。②啟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們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
(7)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
2.凡爾賽體系
(1)含義:1919—1920年,協約國分別同“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的和約與《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
(2)影響: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3)確立的和平秩序或和平制度無法長久的原因:《凡爾賽和約》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依靠《凡爾賽和約》建立的一戰后帝國主義世界和平秩序是極不穩固的,是戰勝國妥協分贓的產物。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3.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
(1)背景:日本和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矛盾尖銳;“美國”倡議,九國參加。
(2)操縱國:日本、英國、美國
(3)《九國公約》的內容及實質:表面: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實質及影響:使中國重新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4)評價:此會議表面上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實際上肯定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中國是此會議的最大受害國。
(5)華盛頓體系的影響: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4.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后,戰勝國建立新的國際關系(和平制度)
(1)含義:通過“凡爾賽會議”和“華盛頓會議”建立的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新秩序。
(2)實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秩序;
(3)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條約:《九國公約》
(4)兩個有損中國利益的條約:《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
(5)對歐洲關系作出調整的條約:《凡爾賽和約》
(6)瓦解的標志: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標志著凡爾賽體系的瓦解;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標志著華盛頓體系的崩潰
5.聯合國——“二戰”后建立的國際性政治組織機構。
1945年2月,為確保戰后的和平與安全,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在蘇聯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成立聯合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國際關系
1.冷戰政策:(美國推行霸權主義)
(1)含義: 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2)原因: 二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首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
(3)開始的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杜魯門主義的含義:杜魯門提出的“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
(4)冷戰政策的表現: 政治上: 推行杜魯門主義;經濟上: 實施馬歇爾計劃( 歐洲復興計劃);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馬歇爾計劃的目的:①幫助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爆發;②打開西歐門戶,控制西歐(真正的目的、實質)]
(5)實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妄圖稱霸世界;
(6)直接結果(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兩級格局的形成
2.兩極格局的形成(二戰后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建立)和結束
(1)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標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以蘇聯為首的華約(標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2)兩級格局的形成的標志:1955年5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北約和華約的成立);
(3)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
3.美蘇爭霸——50年代赫魯曉夫任蘇聯領導人后,對外開始爭取與美國取得平等地位,企圖與美國共同主宰世界。
(1)時間:20世紀50年代—80年代,長達30多年;
(2)根本原因:為了各自國家利益
(3)實質: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
(4)美蘇爭霸三階段:①五六十年代:既緩和又緊張,美國占優勢。(例: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②70年代:蘇聯處于攻勢,美處于守勢,爭霸達到高潮(例:1979年蘇軍占領阿富汗,蘇聯霸權政策到達頂點)③80年代:美強硬,蘇全面收縮,美同意有限的緩和。(例: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和美蘇爭霸局面的結束。
(5)結果:由于軍備競賽,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蘇聯負擔沉重,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兩極格局結束。
(6)近年來霸權主義的表現和危害:①霸權主義利用并介入地區、民族、宗教矛盾,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②西方國家打著“人權”旗幟,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美國多次發表《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③美國長期實施霸權主義,導致恐怖主義泛濫(“9.11事件)
(三).二戰后政治格局的變化
1.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1)兩極格局(美蘇爭霸、二戰后到1991年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結束
形成標志:1955年華約條約組織的建立;結束的標志:1991年蘇聯解體
(2)新的世界格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隨之結束, 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一個相對穩定的新世界格局迄今還沒定型。
注:“一超多強”的含義:一超(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
2.世界格局變化原因: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重新制定全球戰略,想稱霸世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3.發展趨勢:多極化
4.阻礙因素:霸權主義
5.世界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經濟實力。
6中國應對策略:搞好穩定,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7.冷戰后,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介入這些矛盾,將其轉化為國際紛爭;恐怖主義的威脅。
8.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根源: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霸權主義介入地區沖突的典型事例————科索沃戰爭
1.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首次越過聯合國安理會,首次打出“人權高于主權”,以“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人遭屠殺”為借口,轟炸南聯盟并轟炸 “中國駐南大使館”。
2.影響:①(世界政治格局)它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多極化趨勢將是長期、曲折的斗爭過程;②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3.爭取較長時期的世界和平是可能的理由: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隱患隨之消失;冷戰后世界大國彼此之間關系表現為既競爭又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冷戰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從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經典題例
1、材料一: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人;萊茵河東岸地區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的獨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以委任統治的名義加以瓜分。
材料二: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在巴黎簽訂,法國元帥福煦聽到和約簽字的消息后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材料三:斯大林說:“在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以后,戰勝國,主要是英國、法國和美國建立了一種新的國際關系制度,即戰后和平制度。”
(1)“戰后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2)為確立“戰后和平制度”帝國主義召開了哪兩次重要國際會議?會議簽署了哪些有損中國權益的條約或決定?
(3)材料一出自于哪次會議上簽訂的哪一部和約的內容?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什么?
(4)由材料一和約的內容可以看出這次會議的性質是什么?這次和會主要有什么作用?主宰這次和會是哪三個主要國家?(或“三巨頭”)
(5)巴黎和會關于中國問題作出了什么決定?這一決定反映了什么本質問題?它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或:在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6)以后的哪一歷史史實證實了材料二中福煦的話?為什么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 或:火山是何時爆發,焚毀由《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國際體系的?
2、閱讀下列材料
(一)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二)給予中國以完全無礙之機會,以發展并維持一有力鞏固之政府。(三)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四)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
(1)這是在哪次國際會議簽訂的什么條約中的內容?這次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國家是哪些國家?
(2)該條約中所稱的“友邦”實際上是怎樣的國家?
(3)該條約的實質是什么?
(4)這次會議及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中,哪國受害最大?哪國受益最大?
(5)這次會議有何作用?或華盛頓會議及簽訂的條約產生的影響是什么?
(6)這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中國問題的條約是什么?這一條約提出了便利于西方列強共同侵略中國的原則是什么?
3、材料一 (1941年6月22日丘吉爾的廣播講話)……俄國的災難也是我們的災難,我們將全力援助俄國和俄國人民……
材料二 (1946年丘吉爾的富爾頓“鐵幕”演說)……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共產黨)到處構成對基督教文明的日益嚴重的挑釁和危險。
材料一中“俄國的災難”是指什么事件?他為何表示要援助俄國
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發出了什么信號?
從材料一到材料二,可以看出丘吉爾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4、材料一:二戰以來,美國的經濟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占壓倒的優勢,在軍事上,美國除擁有龐大的海陸空軍外,還壟斷了生產原子彈的技術。
材料二:美國總統曾公然聲稱:“美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
材料三: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敵對手段和敵對行動,這種政策被稱為“冷戰政策”。
根據上述材料,分析二戰后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原因(或背景)。(戰后美國經
濟軍事實力不斷增長,稱霸世界的野心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日益強大的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1)蘇美“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
(2)美國的“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表現是什么?
(3)美國推行“冷戰”政策對世界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形成怎樣的世界政治格局?
(4)“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5)“冷戰”曾使世界長期不安定,世界人民怎樣做才能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80年代以來,東歐各國經濟每況愈下……不少國家外債負擔沉重,通貨膨脹,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材料二: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云突變,在一年之內,執政40多年的共產黨紛紛喪失政權。由于各國執政黨改變,社會制度變化,國家也更改了名稱。
材料三:國際形勢的變化怎么看?……舊的格局在改變中,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和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發展問題更加嚴重。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東歐劇變的原因是什么?或:東歐劇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以上材料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有何啟示?
東歐劇變的實質是什么?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導致了哪一國際組織的解散?
上述材料中“國際形勢的變化”的含義是什么?指出變化的原因及當前國際形勢的突出特點。
上述材料三中的“舊的格局”是什么?其形成和結束的標志是什么?當前“新的格局”特點是什么?其發展趨勢是什么?。
6、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人類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世界格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回顧一下上個世紀的歷史。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一個怎樣的世界格局?這一格局的形成對中國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樣的格局?
(3)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決定各國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在這一變化中,中國的國際地位如何?
(4)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區沖突加劇,你認為中國應如何應對這種局勢?
(5)你認為中國應怎樣應對世界格局的變化?
7、閱讀下面兩幅圖(上冊課本第132頁和下冊第53頁圖)
    
圖一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圖二27個歐盟成員國
(1)圖一所示兩大集團的性質是什么?這兩大集團的對抗全面爆發的標志是什么?
(2)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給世界造成什么嚴重后果?而歐洲聯盟的成立對歐洲的經濟和政治產生了什么重要的影響?
(3)聯系圖一和圖二,請你說說西歐國家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讀圖和回答以上問題后,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8、材料一:“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材料二:必須以戰爭“獲取生存空間”,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1)材料一中的言論反映了什么?這種價值取向和要求導致了哪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并最終導致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的浩劫是什么?
(2)上述浩劫的導火線和結局分別是什么?
(3)德國是怎樣實現“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和“獲取生存空間”的?結局如何?
9、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
(1)“火藥桶”指的是歐洲的什么地區?
(2)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點燃了“火藥桶”?/或點燃這只“火藥桶”的“一粒火星”是什么?
(3)“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生活在21世紀的你將怎樣評價這一事件?它對今天有何警示?
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每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開巴黎和會。操縱和會的英法等大國無視中國提出的收回山東權益等合理要求,還無理地將大戰前德國強占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繼承。這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先鋒的運動。
材料二: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的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慕尼黑會議期間,當事國的代表卻被拒這于會議之外……。協定簽字后,英法代表只向當事國代表宣布了會議結果,并蠻橫地聲稱“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詞”。
(1)材料一中締結的“和約”指什么?引發的“運動”名稱和性質各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當事國”指哪個國家?“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英法代表的做法體現了什么政策?造成了什么惡劣影響?(4分)
(3)結合上述材料和史實,說說你的看法。(1分)
11、20世紀以來,國際風云跌宕起伏,國際關系變幻莫測。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世界格局演變的問題:
(1)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戰后分別形成了怎樣的世界體系(格局)?(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開始進入“冷戰”時期,“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1分)
(3)“冷戰”開始后,為了援助和控制西歐以對抗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在經濟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4)“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方向是什么?(1分)在新的時間格局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什么?(1分)
(5)冷戰結束后,世界發展的趨勢是什么?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
(1)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推出了遏止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這套“全球戰略”后來被稱為什么?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的教科書將它稱為什么?(2分)
(2)為了推行美國的全球戰略,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建了軍事政治集團,1955年,蘇聯和東歐國家也組建了一個軍事政治集團,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請寫出這兩個集團的名稱。(2分)
(3)在美蘇對峙的背景下,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憑自身的經濟力量,謀求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70年代出現了兩股挑戰的力量。根據下列柱狀圖的提示,這兩股挑戰力量應該是什么?(2分)
(4)1991年12月,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戈爾巴喬夫交出了象征總統權力的核按紐,一個大國分崩離析,二戰以來的國際政治格局也宣告瓦解。這一瓦解的政治格
局指的是什么?標志其瓦解的重大事件又是什么?(2分)
(5)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俄羅斯、中國等政治力量積極有效地阻止了美國的霸權行為。本世紀以來,中國主持朝核六方會談、參與打擊索馬里海盜……世界政治格局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新時代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么?(2分)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一
圖1雅爾塔會議上的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也日益膨脹,但是美國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于是,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
(1)材料一圖1所示美蘇當時是什么關系?圖2所示美蘇之間又什么什么關系?為什么出現這種變化?
(2)請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美國推行的這一政策的名稱是什么 (2分)美國推行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分)
(3)請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政策的實施對美蘇關系的變化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的影響。(4分)
參考答案
1.(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規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全部由日本繼承的《凡爾賽和約》和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局面的《九國公約》)
(3)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瓜分戰利品和確立戰后世界新秩序)
(4)這次會議是戰勝國宰割戰敗國,重新瓜分殖民地,建立戰后新世界秩序的會議,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大國的分贓會議;作用:建立起凡爾賽體系,確立了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英、法、美三國/三巨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
(5)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反映了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大國的分贓會議,證明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引發了中國反帝愛國的五四運)
(6)會后20年即1939年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凡爾賽和約》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或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標志著凡爾賽體系的崩潰。)
2.(1)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九國公約》的內容。這次會議起主要作用的國家是美國、英國、日本)
(2)“友邦”實際上是指一些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
(3)實質是“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美國是最大的受益國)
(5)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6)《九國公約; “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3(1)A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B因為英國已經參加對德作戰,受到德國攻擊,援助蘇聯,可以利用蘇聯牽制德國,以減輕英國的壓力。法西斯德國是英、蘇的共同敵人,打敗法西斯德國是他們的共同任務)
(2)東西方“冷戰”的信號)
(3)由表達友好。積極援助蘇聯到敵視蘇聯。原因:英、蘇共同的敵人法西斯已經被消滅,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4.(1)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2)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3)逐漸形成了東西方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4)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妄圖稱霸世界)
(5)世界人民應團結起來,共同反對霸權主義)
5(1)嚴重的經濟困難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根本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2)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必須深化改革,改變過去那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3)實質是社會主義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或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或:由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
(4)A國際形勢的變化是指兩極格局解體后,一方面世界的總趨勢走向緩和,另一方面地區沖突和民族沖突加劇,世界出現了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B這是由于兩極格局解體后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其特點是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這一變化有利于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5)舊的格局是指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形成標志是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結束的標志是1991年底蘇聯解體。新的格局的特點: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沒有定型。發展趨勢:多極化
6(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巴黎和會無視中國的合法權益,把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再次處于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之下)
(2)美蘇兩極格局)
(3)兩極格局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經濟實力。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4)首先要搞好穩定,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
(5) ①首先搞好穩定,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②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③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共同反對霸權主義、恐怖主義。)
7、(1)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2)后果:導致一戰爆發。影響:經濟上: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有利于歐洲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政治上:提高了歐盟在國際上的地位與作用,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3)由對抗或戰爭走向聯合)
(4)啟示:國家之間的對抗會造成局勢緊張,不利各國的發展,甚至會引起戰爭;國家之間的合作將促進和平與發展,出現“雙嬴”的結果。)
8、(1)隨著德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獲得更多的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
(2)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結局: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
(3)建立法西斯專政,積極對外擴張,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9(1)巴爾干半島)
(2)薩拉熱窩事件)
(3)評價:刺殺目的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刺殺行為在性質上屬于恐怖主義行為,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確行為,其后果是給醉心于擴張的帝國主義大國提供了發動戰爭的借口,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火,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巨大災難。
警示:暗殺、爆炸、投毒等恐怖主義行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確的行為,在任何時候都應堅決反對一切恐怖主義活動。)
10.(1)《凡爾賽和約》,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2)捷克斯洛伐克,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綏靖政策;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大國操縱秩序;有侵略就有反抗;英法等國縱容法西斯侵略,自食惡果等。
11.(1)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分) (2)杜魯門主義的出臺(1分)
(3)馬歇爾計劃(1分)(4)多極化(1分)經濟實力(1分)(5)多極化;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宗教紛爭、民族矛盾、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問題等
12. (1)杜魯門主義、冷戰(或Cold War)。(2分)
(2)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或北約和華約)。(2分)
(3)日本、西歐(歐共體、聯合的歐洲)(寫“歐盟”不得分)(2分)
(4)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蘇聯解體(蘇東劇變)。(2分)
(5)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2分)
13(1)同盟/合作/聯合;對抗/敵對/爭霸;前者是因為法西斯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后者是因為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都要爭奪世界霸權;(2)冷戰政策(2分), 稱霸世界(2分) 或: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
(3)美英關系由戰時同盟關系轉變為對抗關系。(2分。答成“對峙”或“爭霸”也得2分,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分)
六、三次科技革命
(一)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時間: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
(2)首先開始:英國的棉紡織織業
(3)開始的標志: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
(4)標志性發明(最重大發明):瓦特改良蒸汽機
(5)新式交通工具:火車(史蒂芬孫。1825年“旅行者”號火車機車)、輪船
(6)新能源:煤炭
(7)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機械化。
(8)影響:工業革命創造的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1)時間:19世紀70年代
(2)主要標志: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
(3)走在前列的國家:美、德
(4)主要發明家及重要成就:
美國人愛迪生,被譽為“發明大王”(研制成功耐用碳絲燈泡);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內燃機”于1885年試制汽車——“汽車之父”;美國人萊特兄弟: 1903年試制飛機成功;
(5)新能源:電力和石油
(6)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電氣化。
(7)科技發明對人類生活的影響:①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改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②汽車、飛機的發明和使用,擴大了人們活動范圍,縮短了人們旅行的時間,使出行更加方便,促進了運輸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③電話、無線電報的發明,縮短人與人的距離,加強了世界的聯系。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1)時間: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后
(2)起源國家:美國;
(3)主要標志:人類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4)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時代到來的標志:國際互聯網的開通;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基因工程中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利弊、如何趨利避害:給人類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災難和問題,需制定法律加強管理,并嚴禁克隆人。
(5)新能源:核能(原子能)
(6)特點:①涌現了大量科學成果,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②科技各領域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7)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自動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8)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并進一步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
(9)對我國的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也帶來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
(10)我國如何應對: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趨利避害;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青少年要樹立遠大理想,勤奮學習,立志成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11)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的啟示:(得出的結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們要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學習科學家成功的經驗,適應時代需要,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勤奮學習,積極實踐,勇于創新探索,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
(12)舉例說明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為什么?怎樣興利除弊
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以為人類創造財富,造福人類,但利用不當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比如原子能可以建核電站,也可以造原子彈。克隆技術用于醫學,會造福人類,但克隆人會帶來社會道德問題。
②掌握科技,讓它為人類造福,加強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規范科技的運用和操作。
(13).歷史上中國曾錯過了哪三次戰略機遇期?中國錯過的原因是什么?(我國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是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與世隔絕,使我們錯過了機遇。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時:中國沒有能夠全面革新政治經濟制度,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中國又一次錯過機遇。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于社會動蕩(國共兩黨的內戰),再加上建國后左傾錯誤及十年文革和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封鎖,使我們再次錯過了發展的機遇。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
比較內容 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第二次(電力革命) 第三次(新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完成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末20初 正在進行
主要標志 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電力、內燃機的廣泛使用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理論基礎 牛頓力學 電磁學 愛因斯坦相對論
領先國家 英國 美、德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生產方式的變化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實現機械化 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實現電氣化 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
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進入的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信息化時代
交通工具 汽船(輪船)、火車 電車、汽車、飛艇、飛機 宇宙飛船
動力能源 煤炭 電力、石油 核能
思考、啟示 1.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對象的擴展,都要依靠科學技術,同時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4.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必須實行改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確立了資產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由于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積極迅速發展,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英國工業革命后,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是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如林則徐、魏源、洋務派。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思想上有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如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 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沐川县| 邵阳县| 容城县| 九龙坡区| 辛集市| 遂平县| 衡东县| 岐山县| 邵东县| 饶阳县| 嘉义市| 许昌市| 元江| 平和县| 罗源县| 海晏县| 屏山县| 类乌齐县| 饶河县| 泰安市| 彭阳县| 青河县| 河东区| 乐安县| 绥芬河市| 方山县| 西乡县| 沅江市| 云安县| 甘孜| 怀化市| 志丹县| 彰武县| 广南县| 荃湾区| 鄂伦春自治旗| 南漳县| 岳西县| 开原市|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