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第二框一、商品、貨幣理論探究一:1.織布,做衣自己享用,此時,布、衣是商品嗎?2.若:3米麻布=1斤大米,麻布和大米為什么要交換?3.若:3米麻布=1斤大米,這個比例叫什么?由什么決定?4.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使用價值,對嗎?1.商品:2.使用價值、價值?價值交換價值4.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及其二因素交換、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基本屬性)一、商品、貨幣理論對立:1.二者的性質各不相同。統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對立統一)使用價值:價值:商品的自然屬性,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一、商品、貨幣理論對立:1.二者的性質各不相同。統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對立統一)2.對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二者不可同時兼得。①生產者要獲得價值,就必須把使用價值讓渡給消費者②消費者要獲得使用價值,就必須把價值讓渡給生產者探究二:織布,做衣的勞動的異?同?異?同?具體形式具體勞動使用價值本質抽象勞動價值決定一、商品、貨幣理論(2)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形式各不相同——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形成價值(唯一源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勞動二重性學說------評價科學揭示了價值的源泉,使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而且為剩余價值論等其他理論奠定了基礎,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探究三:同樣條件和環境下:甲:生產1只茶杯需1小時乙:生產1只茶杯需2小時丙:生產1只茶杯需3小時問:誰的茶杯的價值量最大?相同時間里,價值總量誰最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勞動生產率的的表示方法:1:每個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2: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2、商品的價值量及其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一、商品、貨幣理論2、商品的價值量及其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反比反比正比反比單位商品價值量商品價值總量無關無關反比正比探究四:甲:數十年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成立火箭的制造者。乙:未經過專門學習、訓練,成了牧羊人。問:相同時間內,甲乙創造的價值相等嗎?二、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簡單勞動:無需專門訓練與學習。復雜勞動:專門訓練與學習,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在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思考: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關系理論對于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樣時間里,復雜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要比簡單勞動者的高。三、貨幣的起源與本質⑴貨幣是怎樣產生的?⑵貨幣是本質和職能是什么?⑶貨幣形式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探究五:貨幣的起源::一般等價物⑴偶然的物物交換⑵擴大的物物交換⑶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⑷貴金屬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產生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貨幣的產生依次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3.貨幣的職能⑴二個基本職能⑵其它職能①價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①貯藏手段②支付手段③世界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具備的4.貨幣形式的發展貨幣一產生時便具有金銀的自然形態鑄幣紙幣電子貨幣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價值量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基礎等價交換交換雙方價值量相等價格與價值相符合(貨幣出現前)(貨幣出現后)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長遠看平均價格與價值相符原因為價格和供求相互影響價格不會距離價值太遠-四、價值規律理論摩托車(3000元)價格價值X(時間)Y(價值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2、價值規律的唯一表現形式: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獲利增加擴大生產供過于求價格下降獲利減少縮小生產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退出資源配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3、價值規律的作用(1)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2)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個別勞動生產率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額外收益無利虧本優勝劣汰個別勞動生產率生產擴大生產萎縮3、價值規律的作用(1)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流動(棒子)(2)促使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鞭子)(3)實現優勝劣汰(篩子)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意義與斯密、李嘉圖把商品和價值等看成是“永恒”的不同,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生產關系,都是歷史的產物;馬克思區分了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揭示了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與商品的二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馬克思正是是在其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趨勢。“林木盜竊問題”。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后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http:?/??/?baike.baidu.com?/?view?/?378858.htm"\t"_blank?)”。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04.htm"\t"_blank?),他便在《萊茵報(?http:?/??/?baike.baidu.com?/?view?/?878232.htm"\t"_blank?)》上寫了一系列文章(?http:?/??/?baike.baidu.com?/?view?/?363031.htm"\t"_blank?)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對于《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http:?/??/?baike.baidu.com?/?view?/?698702.htm"\t"_blank?)了《萊茵報(?http:?/??/?baike.baidu.com?/?view?/?878232.htm"\t"_blank?)》,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丑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2林木盜竊事件.doc 2.2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