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中的藻類植物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節是2012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江蘇科技出版社《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章第二節的內容。藻類植物是水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生產者,對維持生物圈的穩定有重要的作用。教材先從宏觀入手,以學生常見的海帶、紫菜等圖片引入,使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再以常見的淡水藻類水綿為例帶領學生從微觀上觀察其結構,了解藻類的基本特征。2.知識地位:水中的藻類植物是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學好了藻類的基礎上去學習地面上的植物,能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植物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過程。本堂課以觀察實驗為主線,借助顯微鏡觀察水綿的細胞結構,通過實驗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操作技能,通過觀察、比較正確認識水綿細胞結構,知道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最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3.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課時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⑴.以多媒體為載體,幫助學生認識水綿細胞的結構,闡明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認同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生能說出一些常見的藻類植物,并認識到藻類植物在自然界的重要性。⑵.以觀察實驗為手段,促進學生實驗技能的遷移發展。在課堂中以水綿為實驗材料完成“觀察水綿細胞結構”的實驗,不斷提高顯微鏡操作的熟練程度,并進一步掌握臨時裝片的制作。通過對水綿細胞結構的觀察和比較,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和分析的能力,既能實現知識的遷移,也能促進實驗技能的遷移。⑶.通過關注藻類植物的生存狀況,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遷移發展。課堂以“赤潮”和“水華”為例,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危害,從而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二、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面“生物體基本結構”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顯微鏡的使用和臨時裝片的制作,因此,本堂課借助顯微鏡來觀察水綿細胞的形態結構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學生平時對藻類植物的關注并不多,對于藻類也沒有全面的認識,因此本堂課通過觀察實驗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向理性的遷移,從而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為后續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⑴闡明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⑵知道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能力目標:⑴通過實驗進一步熟練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使用。⑵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和人類的關系,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四、重點、難點重點: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藻類植物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難點:借助顯微鏡觀察水綿的細胞結構。五、教學流程圖六、教學過程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1、新課導入展示一張春天池塘的照片,同時呈現法布爾的一句話“當我面對池塘,凝視著它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覺得厭倦。在這個綠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會有多少忙碌不息的小生命生生不息”!讓學生思考池塘水為什么發綠?播放一段視頻,觀看一滴湖水中存在的一些藻類植物。提問:你平時看到過藻類植物嗎?學生會想到水中有藻類植物。觀看視頻。很多學生回答沒有。利用身邊熟悉的景象充分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法布爾的話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視頻讓學生初步認識形態結構不同的藻類。2、認識常見的藻類課件展示不同的海洋藻類和淡水藻類。觀察:這些藻類有根、莖、葉嗎?他們主要分布在怎樣的環境中?觀察課件中的圖片并思考。發現沒有根、莖、葉。主要分布在水中。通過觀察并思考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藻類植物有初步的認識。3、觀察水綿的細胞結構讓學生先用肉眼觀察水綿:①看一看:顏色?形狀?有根、莖、葉嗎?②摸一摸:有何感覺?那我們要知道水綿細胞的結構該怎么辦呢?和學生簡單回顧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和顯微鏡的操作步驟。下面請大家利用顯微鏡來觀察水綿。老師巡視并進行指導。請同學將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形態在紙上畫下來。并請畫的好的同學上黑板演示。在課件中將一部分顯微鏡下的水綿細胞圖展示出來,并提醒學生不同的水綿葉綠體的數量也可能不同。提問:在剛才的實驗中,你認為自己或同組同學在操作上有什么問題?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觀察到水綿的細胞后思考以下問題,同時利用課件展示水綿細胞的結構示意圖。1、顯微鏡下觀察水綿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2、細胞什么形態?是怎樣排列的?3、和其他植物細胞相比顯著的不同在哪里?請同學一起歸納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學生觀察、觸摸并回答:水綿呈綠色,絲狀,沒有根、莖、葉。觸摸后有滑膩感。學生想到把水綿做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明確操作步驟。動手完成實驗并繪圖。請同學上黑板板演學生看圖后明白水綿也有多種。反思并完善實驗過程思考并回答問題歸納并總結藻類基本特征。通過看和摸增強學生的元認知體驗,從而對水綿有初步的認識。通過實驗進一步熟練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的操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元認知體驗,實現技能的遷移。通過板演充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圖片對比分析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通過反思提高學生的元認知監控能力。通過和其他植物細胞比較認識到結構上的異同,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加強概念教學,充分發揮概念的遷移功能,進一步完善學生對藻類的認識。4、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1、請大家想一想藻類植物對我們人類有沒有作用?課件中一一展示:制造氧氣食用提取工業原料治理污水(學生對后兩個作用不太熟悉,可做適當講解)視頻播放“藻類供能房屋”。2、那么藻類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圖片展示“海洋赤潮”,并請學生閱讀學案中的資料一,分析赤潮形成的原因。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視頻播放赤潮形成的原因。圖片展示淡水中形成的“水華”。請學生分析“水華的成因”。大家有沒有想過“赤潮”和“水華”的形成根源在哪里呢?我們該怎么做?大部分學生可以想到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食用。觀看視頻并了解新興科技有部分學生會回答“是”閱讀資料一并分析原因。學生在知道了赤潮的基礎上很容易解釋水華的成因和危害。討論分析,回答一些具體措施,并能想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為對環境的污染造成的。因此應該大力提倡保護環境。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知道藻類和人類的密切關系,進一步關注藻類的生存狀態。通過了解一些前沿科技使學生認識到藻類發展的廣闊前景,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知道赤潮的成因,進一步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實現從理論向實踐的遷移。利用原理相似的實例來促進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遷移。七、板書設計八、訓練題、【例1】藻類植物結構上最主要的特點是()A.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B.沒有根、莖、葉的分化C.都含有葉綠體D.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變式題】根據右圖填寫水綿各部分結構的名稱,并回答問題:⑴圖中,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④是________,⑤是________,⑥是________。⑵由圖可知,水綿是由_____狀的細胞組成的。光合作用的場所是_______。九、教學反思藻類植物作為水域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在自然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上好本堂課對學生學習地面上的植物也有很大的幫助,本堂課主要通過學生完成“觀察水綿”的實驗來認識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幫助學生理解核心概念,教師所準備的實驗材料對實驗的成敗起著關鍵的作用,本堂課中所選用的水綿葉綠體比較多,可能對部分學生的觀察造成了一定的干擾,這提醒我選擇水綿時應挑選葉綠體數量較少且清晰可見的材料,這樣便于學生觀察。本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技能也有一定要求,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暴露出臨時裝片制作不熟練、顯微鏡使用不規范的情況,這也提醒教師平時應重視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因此實驗之前應和學生明確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和顯微鏡的規范使用。本堂課在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對身邊的藻類植物關注度還不是很高,環境污染問題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也沒有深刻的認識到,這提醒我們在課堂中應多聯系身邊的一些實例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十、附件第2節水中的藻類植物(學案)一、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概述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2、能力目標:嘗試完成“觀察水綿”的活動,提高觀察能力和實驗技能。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關注藻類的生存狀態,形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二、重點、難點利用顯微鏡觀察水綿的結構特點。三、觀察水綿1、看一看:顏色?形狀?有根、莖、葉嗎?2、摸一摸:感覺?3、顯微鏡下觀察水綿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4、細胞什么形態?是怎樣排列的?5、和其他植物細胞相比結構上有什么顯著的不同?6、試著將你看到的水綿結構圖畫下來。四、藻類植物的基本特征:1、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中。2、形態結構:結構簡單有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沒有、、的分化。細胞內含有等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閱讀材料一: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它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發赤潮時并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于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赤潮的發生,不僅給近海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還會破壞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破壞海洋中生物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后果。另外,大量的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赤潮的治理方法有工程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及生物學的方法。物理法中有一種國際公認的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化學除藻法是利用化學藥劑對藻類細胞產生的破壞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進行殺滅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見效快的特點。但在使用過程中極易造成局部濃度過高而危害漁業,且藥效的持久性差。生物學方法治理赤潮的辦法主要是有:一是以魚類控制藻類的生長;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體富營養鹽以及藻類;三是以微生物來控制藻類的生長。這是利用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點,它是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種方式。??(摘自《中國公眾科技網》)思考:1、引發赤潮的原因有哪些?2、赤潮會帶來哪些危害?開始課件導入新課參與思考課件觀看藻類視頻教師提問平時是否見過藻類思考討論并回答課件圖片展示部分藻類并講解觀察思考理解學生肉眼觀察水綿外形特征并觸摸體驗和學生明確操作步驟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水綿細胞結構教師巡視指導并讓學生繪圖學生觀察到細胞結構并繪圖課件教師補充并提問學生歸納總結藻類基本特征課件思考藻類對人類有何作用思考討論并回答課件教師補充觀看視頻“藻類供能房屋”教師提問赤潮形成原因思考回答課件圖片展示“海洋赤潮”并提問閱讀文字材料一并思考回答課件播放視頻并總結課件圖片展示水華并提問形成原因分析回答教師提問“赤潮”、“水華”的形成根源思考并分析回答教師補充學生小結結束藻類植物主要特征生存環境器官組成有無大多生活在水中沒有根、莖、葉的分化有葉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