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綜合探究二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導學案一、學習目標①通過馬鐙來了解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②圍繞馬鐙的傳播,認識歐亞各文明間的演進;③通過馬鐙傳播的史實,理解各區域文明之間的交往經歷了不斷擴展的過程。二、學習重點:馬鐙的作用、馬鐙的傳播三、學習難點:馬鐙為什么能夠影響中世紀的歷史進程四、課前自主學習(一)馬鐙的起源1.含義:馬鐙是騎馬時的_____和______,一般成對垂于馬鞍兩側之下。2.功能:騎者腳踏一側馬鐙跨上馬背,雙腳穿過馬鐙,這樣,馬鐙能起到______的作用。行進時,騎者以______為主要支撐點,可以解放雙手,在馬背上做各種動作。3.出現背景:在古代人類騎馬的大多數時間里,雙腳都沒有支撐。(1)古代埃及人尚不知馬鐙為何物。(2)亞歷山大的騎兵橫掃______時,都騎在馬上無處擱腳。奔馳或跳躍時,騎兵必須緊緊抓住坐騎的鬃毛,以免顛下馬背。(3)中國的戰國時期,______為抗擊北方游牧民族侵擾,推行“______”,但______的騎兵馬具中也沒有馬鐙。4.發明及發展:發明馬鐙的最初想法可能來自偶爾用來幫助上馬的______。最先使用這種皮繩套的大概是中國的______、______或______。大約3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在鑄造______了。5.使用的意義: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______的完備,騎兵的發展由此進入新時期。騎兵可以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復雜的戰術動作和訓練變得容易了。騎兵不但可以穿上沉重的鎧甲,還能夠更好地運用馬的力量,為重甲騎兵的發展提供了______。(二)馬鐙的傳播1.傳播(1)金屬馬鐙發明后很快傳播到東北亞的______地區,并通過______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傳播。(2)6世紀末至7世紀初,_____人從突厥人那里引入了馬鐙,并于7世紀初將這一技術傳給_____人。(3)在7世紀早期,馬鐙傳向_____和______帝國,并繼續向北歐、西歐等地傳播。2.傳入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馬鐙的傳入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非同小可。馬鐙將______與______融為一體,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長槍,越來越普遍地披掛金屬盔甲,他們就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_____。五、問題探究1.資料1: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無須贅述騎士們的裝備對于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火藥在這一時期后期有助于摧毀這一社會形式,而中國的馬鐙最初曾促成這一社會形式的形成。”(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資料2: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除了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具有深遠影響的其他中國發明是船尾舵、馬鐙和胸戴挽具等”,“馬鐙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結合李約瑟和斯塔夫里阿諾斯觀點,來說一下中國部分發明對歐洲的影響?2.哲學家羅素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羅素《中國問題》)結合羅素的觀點,依據所學知識,查找相關資料,列舉不同文明間相互學習的事例3.從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的史實中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六、課堂檢測1.馬鐙的發明,使騎兵的雙腳有了強勁的支撐點。中國人開始鑄造金屬馬鐙是在( )A.大約3世紀B.大約4世紀C.大約2世紀D.大約公元前3世紀2.金屬馬鐙發明后,迅速在世界上傳播開來。6世紀末7世紀初,薩珊波斯人從________那里引入了馬鐙。以上橫線處應填入的是( )A.突厥人B.高句麗人C.阿拉伯人D.東羅馬人3.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無須贅述騎士們的裝備對于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火藥在這一時期后期有助于摧毀這一社會形式,而中國的馬鐙最初曾促成這一社會形式的形成。”李約瑟的觀點表明( )①古代中華文明處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 ②火藥和馬鐙對歐洲封建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③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響 ④馬鐙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下列關于馬鐙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從中國傳到東北亞地區B.由突厥人從波斯人處引入C.由阿拉伯人傳給波斯人D.從西歐、北歐傳到東歐5.西歐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據此,你認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的是( )A.埃及人B.法蘭克人C.中國人D.阿拉伯人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英]科技史專家懷特材料二 無須贅述騎士們的裝備對于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火藥在這一時期后期有助于摧毀這一社會形式,而中國的馬鐙最初曾促成這一社會形式的形成。——[英]科技史專家李約瑟(1)成熟馬鐙的使用有何重大意義?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中的“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的含義。(2)馬鐙傳入中世紀的歐洲后,對歐洲的影響非同小可。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馬鐙傳入歐洲后的影響。答案:自主學習:(一)馬鐙的起源1.踏腳、支撐裝置2.在奔跑在穩定身體、馬鐙3.中亞、胡服騎射、戰國乃至漢初4.皮繩套、中原人、印度人、與中國接壤的中亞游牧民族、金屬馬鐙5.騎馬用具、技術支撐(二)馬鐙的傳播1.高句麗、突厥、薩珊波斯、阿拉伯、東歐、東羅馬2.羅馬、馬、封建騎士問題探究:1.2.3.①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同文明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②世界上不同文化應該多元共存,和平共處課堂檢測:1.A2.B3.C4.A5.D6.(1)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騎兵的發展由此進入新時期。騎兵可以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復雜的戰術動作和訓練變得容易了;騎兵不但可以穿上沉重的鎧甲,還能夠更好地運用馬的力量,為重甲騎兵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2)馬鐙將騎手與馬融為一體,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長槍,越來越普遍地披掛金屬盔甲,他們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封建騎士。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2張PPT)綜合探究二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新知導入中世紀歐亞大陸上出現了諸多疆土遼闊的帝國,消除了由來已久的地區孤立,歐亞各地區之間的文明在商業、技術、宗教和知識等方面建立起聯系并相互影響,馬鐙就是這種聯系和影響的見證之一。有學者評價說,“幾乎沒有什么發明像馬鐙這么簡單,但是幾乎沒有什么發明對歷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讓我們以馬鐙為切入點,來探究一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新知講解一、馬鐙的起源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士們怎么騎上馬?當時上馬的主要姿勢或左手緊抓馬鬃,飛身上馬;或用手中的矛點地支撐身體而跳上馬;或靠踩住安裝在矛上的橫栓而上馬當騎在馬上時,騎士們的雙腳是無處擱置的,奔騰或跳躍時,騎士們必須緊緊抓住馬鬃,夾住馬肚,才能避免被顛下馬背。新知講解馬鐙,是一個平底的環開物,用皮帶固定,懸掛于騎乘動物(主要是馬,也包括騾等馬科動物).上鞍的兩邊,供騎者放置雙腳,也可以輔助騎者上下。有了鐙,騎者更容易在鞍上坐穩,也更容易控制馬匹,從而能夠解放雙手,在馬上做出各種動作,這使騎乘動物在交通、通信和軍事_上開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馬鐙的作用新知講解古希臘石刻漢代無馬鐙的重騎兵石畫馬鐙的歷史古代各國軍隊,如埃及人、羅馬人、巴比倫人以及希臘人都不知道,更談不上使用馬鐙;甚至亞力山大大帝率軍橫跨整個中亞時,他的騎士們的雙腿也是橫跨于馬鞍兩旁,雙腳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支撐,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中國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抗擊北方游牧民族侵擾,推行"胡服騎射”,但戰國乃至漢初的騎兵馬具中也沒有馬鐙。新知講解地點: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市。最早的馬鐙實物時間: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發現: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今北票市)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新知講解歐洲最早的馬鐙,出土于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點活動地區是陰山以北的草原,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被打敗之后,柔然人于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因此,有些西方考古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甚至認為阿瓦爾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或者有中國工匠直接參與到為阿瓦爾人制做馬鐙上來。因此,馬鐙被稱為“中國靴子”。新知講解通過上述考證與論述,可以確認:最早的馬鐙發現于公元3—4世紀鮮卑人活動的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這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對世界的一項偉大貢獻。新知講解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騎兵的發展從此進人新時期。(1)騎兵可以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復雜的戰術動作和訓練變得容易了。(2)騎兵不但可以穿上沉重的鎧甲,還能夠更好地運用馬的力量,為重甲騎兵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成熟的馬鐙的使用,對騎兵有什么影響?重甲騎兵新知講解二、馬鐙的傳播中國(西晉)通過突厥等草原民族向西傳播薩珊波斯人引入(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人(7世紀初)東歐、東羅馬帝國(7世紀早期)北歐、西歐東北亞高句麗地區新知講解馬鐙的傳入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非同小可。馬鐙將騎手與馬融為一體,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長槍,越來越普遍地披掛金屬盔甲,他們就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封建騎士。馬鐙的傳播對中世紀歐洲歷史有什么影響?新知講解資料1: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無須贅述騎士們的裝備對于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火藥在這一時期后期有助于摧毀這一社會形式,而中國的馬鐙最初曾促成這一社會形式的形成。”(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資料2: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除了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具有深遠影響的其他中國發明是船尾舵、馬鐙和胸戴挽具等”,“馬鐙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結合李約瑟和斯塔夫里阿諾斯觀點,來說一下中國部分發明對歐洲的影響?新知講解發明影響馬鐙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對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對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交流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新知講解哲學家羅素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羅素《中國問題》)結合羅素的觀點,依據所學知識,查找相關資料,列舉不同文明間相互學習的事例。新知講解文明傳播事例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希臘建筑深受古埃及影響(克里特文明遺址)繼承和發揚了希臘哲學,吸收了希臘建筑成果(建筑廣泛采用柱廊)阿拉伯文化中的伊斯蘭教的若干律例取自羅馬法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14世紀,歐洲以復興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科學,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新知講解從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的史實中,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①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同文明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②世界上不同文化應該多元共存,和平共處課堂練習1.馬鐙是( )A.喂馬的廚具B.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C.馬休息的地方D.馬的裝飾物,起美觀作用B2.發明馬鐙的最初想法可能來自偶爾用來幫助上馬的皮繩套。最先使用這種皮繩套的最有可能是( )①中國的中原人 ②印度人 ③與中國接壤的中亞游牧民族 ④古希臘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A課堂練習3.下列關于馬鐙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從中國傳到東北亞地區B.由突厥人從波斯人處引入C.由阿拉伯人傳給波斯人D.從西歐、北歐傳到東歐A課堂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綜合探究二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通過馬鐙來了解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②圍繞馬鐙的傳播,認識歐亞各文明間的演進;③通過馬鐙傳播的史實,理解各區域文明之間的交往經歷了不斷擴展的過程。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地圖、表格、文字等形式的資料進行分析,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學會對信息進行歸納、比較、綜合等加工。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馬鐙的發明,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發展力。【教學重點】馬鐙的作用、馬鐙的傳播【教學難點】馬鐙為什么能夠影響中世紀的歷史進程【教學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中世紀歐亞大陸上出現了諸多疆土遼闊的帝國,消除了由來已久的地區孤立,歐亞各地區之間的文明在商業、技術、宗教和知識等方面建立起聯系并相互影響,馬鐙就是這種聯系和影響的見證之一。有學者評價說,幾乎沒有什么發明像馬鐙這么簡單,但是幾乎沒有什么發明對歷史有如此的催化作用。讓我們以馬鐙為切入點,來探究一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二、新課學習一、馬鐙的起源交流:同學們有沒有騎過馬?或者在電視上看過別人怎么上馬的?(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情況自己回答),老師引出: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士們怎么騎上馬?當時上馬的主要姿勢為:或左手緊抓馬鬃,飛身上馬;或用手中的矛點地支撐身體而跳上馬;或靠踩住安裝在矛上的橫栓而上馬當騎在馬上時,騎士們的雙腳是無處擱置的,奔騰或跳躍時,騎士們必須緊緊抓住馬鬃,夾住馬肚,才能避免被顛下馬背。馬鐙的作用:馬鐙,是一個平底的環開物,用皮帶固定,懸掛于騎乘動物(主要是馬,也包括騾等馬科動物).上鞍的兩邊,供騎者放置雙腳,也可以輔助騎者上下。有了鐙,騎者更容易在鞍.上坐穩,也更容易控制馬匹,從而能夠解放雙手,在馬上做出各種動作,這使騎乘動物在交通、通信和軍事_上開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馬鐙馬鐙的歷史古代各國軍隊,如埃及人、羅馬人、巴比倫人以及希臘人都不知道,更談不上使用馬鐙;甚至亞力山大大帝率軍橫跨整個中亞時,他的騎士們的雙腿也是橫跨于馬鞍兩旁,雙腳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支撐,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中國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為抗擊北方游牧民族侵擾,推行"胡服騎射”,但戰國乃至漢初的騎兵馬具中也沒有馬鐙。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于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市。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今北票市)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多媒體課件播放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歐洲最早的馬鐙,出土于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點活動地區是陰山以北的草原,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被打敗之后,柔然人于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因此,有些西方考古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甚至認為阿瓦爾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或者有中國工匠直接參與到為阿瓦爾人制做馬鐙上來。因此,馬鐙被稱為“中國靴子”。通過上述考證與論述,可以確認:最早的馬鐙發現于公元3—4世紀鮮卑人活動的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這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對世界的一項偉大貢獻。>>>多媒體課件播放鮮卑地圖成熟的馬鐙的使用對騎兵的影響?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騎兵的發展從此進人新時期。騎兵可以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復雜的戰術動作和訓練變得容易了。騎兵不但可以穿上沉重的鎧甲,還能夠更好地運用馬的力量,為重甲騎兵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多媒體課件播放重甲騎兵2、馬鐙的傳播金屬馬鐙發明后很快傳播到東北亞的高句麗地區,并通過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傳播。6世紀末至7世紀初,薩珊波斯人從突厥人那里引人了馬鐙,并于7世紀初將這一技術傳給阿拉伯人。在7世紀早期,馬鐙傳向東歐和東羅馬帝國,并繼續向北歐、西歐等地傳播。馬鐙的傳播對中世紀歐洲歷史有什么影響?馬鐙的傳人對中世紀歐洲歷史的影響非同小可。馬鐙將騎手與馬融為一體,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長槍,越來越普遍地披掛金屬盔甲,他們就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封建騎士。資料1: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說:“無須贅述騎士們的裝備對于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何等意義。中國的火藥在這一時期后期有助于摧毀這一社會形式,而中國的馬鐙最初曾促成這一社會形式的形成。”(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資料2: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除了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具有深遠影響的其他中國發明是船尾舵、馬鐙和胸戴挽具等”,“馬鐙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結合李約瑟和斯塔夫里阿諾斯觀點,來說一下中國部分發明對歐洲的影響?哲學家羅素說:“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羅素《中國問題》)結合羅素的觀點,依據所學知識,查找相關資料,列舉不同文明間相互學習的事例。從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的史實中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①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同文明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②世界上不同文化應該多元共存,和平共處三、課堂練習1.馬鐙是(B)A.喂馬的廚具B.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C.馬休息的地方D.馬的裝飾物,起美觀作用2.發明馬鐙的最初想法可能來自偶爾用來幫助上馬的皮繩套。最先使用這種皮繩套的最有可能是( A)①中國的中原人 ②印度人 ③與中國接壤的中亞游牧民族 ④古希臘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列關于馬鐙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從中國傳到東北亞地區B.由突厥人從波斯人處引入C.由阿拉伯人傳給波斯人D.從西歐、北歐傳到東歐四、作業布置1.背誦本課知識點2.做練習冊【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綜合探究二 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 (學案).doc 綜合探究二 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 (課件).pptx 綜合探究二 從馬鐙看中世紀歐亞國家間的文明傳播(教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