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學設計一、設計理念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一定要把握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以學定教的原則。我們不但要注重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并且通過師生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課著重從“生物圈是統一的整體”的觀點出發,分析動物個體的行為活動和動物群體數量的消長對其生活環境、其他生物及人類的影響。本課引導學生回顧有關生態系統、食物鏈、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呈現豐富的錄像和圖文資料,讓學生通過事實和數據的分析感受到動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關注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二、教材分析《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并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對于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三、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了解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掌握了一些生物學探究方法,又基于本課時內容淺顯,有規律可循,所以對于本課時內容來說,學生完全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究完成預期的學習目標。再加上教師必要的補充和提示,可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學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本節課中教師要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探究的情境,放開學生的手腳,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四、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系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五、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2.教學難點(1)舉例說明動物群體數量的消長對其他生物和環境的影響。(2)舉例說明動物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六、教學策略依據教學目標、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師能力設計教學策略如下:1、教法指導策略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在此理論指導下,我設計了以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了解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索了解知識的主線,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細化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2、學法指導策略在學法指導上,我希望培養學生通過探究法去獲取知識。美國科學教學標準中提到:探究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并沒有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自主地思考、分析問題,親歷知識的再現過程。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觀察和思考等過程了解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3、引入課題的策略:教師通過播放人類肆意捕殺藏羚羊的視頻資料,思考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新課內容。4、突出重點的策略: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資料分析,交流人類隨意滅殺某種動物對生態平衡的影響,理解生態平衡的含義。通過討論干草在自然狀態下分解和在羊體內分解的速度不同,體會動物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通過觀察圖片分析動物傳粉和傳播種子的作用。5、突破難點的策略:通過資料分析討論交流草原中食物鏈的構成和某種動物數量變化對其他生物的影響。通過觀察示意圖分析動物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作用。6、總結提高的策略: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獲得的知識及學習方法。讓學生關注生物圈,關注生態平衡。7、練習反饋的策略: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七、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流程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境啟學導入新課情境播放人類肆意捕殺藏羚羊的視頻。提問:如果人類為了一己私利而捕殺了所有的動物,這個地球將會怎樣?觀看視頻產,思考回答。引導學生思考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新知探究學習任務:(1).動物對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有什么作用?(2)動物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具有什么作用?(3)動物對植物的生長、繁殖有什么作用?自主合作學習:匯報交流:(1)動物通過食物鏈,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2)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物,在動物體內分解,動物的遺體或糞便也會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這些物質可被生產者利用。(3)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教師布置學習任務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有些動物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具有一定的危害,比如“麻雀吃稻谷”、“狼吃羊”,我們能不能因此對它們大量捕殺呢?出示教材“資料分析”中的資料1和2,要求學生寫出資料中的食物鏈。提問:為什么有關專家呼吁要保護麻雀?如果大量捕殺狼,將會造成什么后果?引導學生分析食物鏈中各生物之間的消長關系,并總結出生態平衡的定義。回顧生態系統的組成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出示圖片:小組討論:①植物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什么作用?②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得到了什么?產生了什么?③生態系統中有怎樣的物質循環?播放有關動物傳粉的視頻。展示動物在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方面的作用。學生朗讀學習任務。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學習。閱讀教材,分析資料,寫出食物鏈。分析食物鏈中各生物之間的消長關系,得出結論:①人類不能肆意捕殺某一動物,否則將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的數量不能無限制增長,因為會受到生存空間和其他生物的影響。回顧有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識。小組討論得出: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獲得了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在動物體內經過分解,產生了二氧化碳、無機鹽等簡單的無機物。欣賞視頻和圖片,感受動物在幫助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方面的作用。有明確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的自學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小組合作、組內交流解決問題,學生在閱讀中,交流中,提升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體驗學習中交流的樂趣。傾聽和消化他人的見解,系統的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并用以解決問題。復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將結果通過圖示直觀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難點。加強學生感情思維能力培養。精講答疑:動物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分析:干草堆放久了,被分解者分解掉;如果被羊吃掉,會在動物體內分解。哪種方式分解得更快呢?總結:雖然植物被細菌、真菌分解后,分解產物也能回到環境中,但植物經過動物的取食,在動物體內分解得更快,分解產物回到環境中的速度也就更快,因而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學生加深理解,解決心中疑問。提升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總結提高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組織學生交流并總結學生談自身的收獲和感受總結知識提升情感拓展訓練課件出示練習題:判斷題選擇題簡答題讓學生分析知識來源于生活,實現知識的升華,再應用于生活學有所用。板書設計§3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維持生態平衡二、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三、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八、教學設計評價本課的內容是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學的關鍵是結合食物鏈、生態系統等知識,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動物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情境,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初步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點撥。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動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而是提供相關的錄像、運用教材的圖文資料,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在學生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等知識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分析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并生成對動物作用的理解,領悟到動物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在生物圈中有著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空間,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觀察、提取信息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