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復(fù)習(xí)資料 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 1.我們在山腳下,小河邊,草地上,都能見到石頭。 2.石頭的用途有:可以用來打水漂,跳房子,拼有趣的圖案,在石頭上畫美麗的圖案,用來做盆栽等。石頭還可以用來造房子,建橋梁,鋪路,做雕塑,還可以加工成項鏈,手鐲等工藝品。 3.我們從以下方面觀察描述石頭的樣子:形狀,斑紋,大小,顏色,表面是否光滑,輕重等。 4.石頭的每一個特征都可以作為分類的標(biāo)準(zhǔn),用它來給石頭分類,但是每次只能按石頭的一個特征來分類。 5.原始人將石頭加工成各種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錘。 6.篩泥土?xí)r,先用篩孔最大的篩子,再用篩孔中等的,最后用篩孔最小的,大網(wǎng)眼的篩子篩出來的泥土粗,小網(wǎng)眼的篩子篩出來的泥土細(xì)。 7.我們從挖出來的泥土中,可以找到小石子,小樹枝,枯樹枝,小蟲子,沙子,小磚塊,碎玻璃,小紙屑,蚯蚓等。 8.做泥塑,我們要先鏟土,然后撿出不是雜物,并把大土塊碾碎,再用篩子把細(xì)土篩出來,加水和成泥巴,捏成各種造型。泥塑經(jīng)過復(fù)雜的工藝處理和高溫?zé)疲椭瞥闪颂掌鳌?9.我們可以在沙灘上,沙坑里,建筑工地,在泥土里也能見到沙子。 10.黏土,是有黏性的、顆粒極小的泥土,可以用極細(xì)的針在鋁箔上扎孔然后借助塑料瓶篩出來。 11.干沙子與干黏土有以下不同::放大鏡看一看:干沙子顆粒大,干黏土顆粒小;用手按一按:干沙子不沾手,干黏土沾手;用手捻一捻:干沙子粗糙,干黏土細(xì)膩,干沙子硬,干黏土軟等。 12.沙子顆粒大,顆粒間的空隙也大,水容易滲透。黏土顆粒小,顆粒間的空隙也小,水不容易滲透。 13.瓷器是用黏土做的,泥人是用黏土做的,沙雕是用沙子做的,沙畫是用沙子畫的。 第二單元《水》 1.生活中,洗菜做飯,洗衣服,澆花,刷牙洗臉等都需要水。 2.我們要判斷玻璃瓶中的液體時,要充分的運用各種感官:用眼睛看顏色,用鼻子聞氣味,用舌頭嘗味道。 3.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倒入什么形狀的容器就呈現(xiàn)什么形狀。 4.大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從地勢高的地方流向地勢低的地方。 5.水有以下特點: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透明,會流動。 6.用漏斗流水打轉(zhuǎn)小水輪時,漏斗的水位越高,小水輪轉(zhuǎn)得越快,漏斗的管子越粗小水輪轉(zhuǎn)的越快。 7.水塔造得高,水流動的力量就大,便于居民生活中使用,特別是對地勢高的用戶很重要。 8.人們可以借助流水的力量,做許多事,比如飲水,灌溉農(nóng)田,水利發(fā)電等。 9.把鹽粒和糖粒分別放在水中,鹽粒最終均勻地分散在水中,看不見了,水變咸了;糖粒最終均勻地分散在水中,看不見了,水變甜了。但水仍然是透明的,鹽和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沙子,則沉在水的底部,不能溶解。面粉,在水中也不會溶解。 10.油不能溶解,洗衣粉能溶解,味精能溶解,豆子不能溶解。 第三單元《空氣》 1.在操場上,樹林里,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找到空氣。 2.在塑料袋上戳一個洞,將洞口對著自己的臉,感覺有風(fēng)吹在臉上或有東西拂過面頰。在塑料袋口裝一個小哨子,擠壓袋子,可以聽到口哨被吹響了。在壓入水中的塑料袋上扎一個孔,可以看見水中有氣泡冒出來。這些都可以說明空氣的存在。 3.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所以不要長時間呆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如棉被里,門窗緊鎖的汽車?yán)锏取?4.水中有氣泡冒出這說明瓶子里有空氣。 5.粉筆,海綿,磚塊,石塊的空隙中有空氣,玻璃彈珠里沒有空氣冒出。 6.空氣沒有固定形狀,充氣后的氣球是什么形狀的,里面的空氣就是什么形狀的。 7.空氣有以下特點: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透明,會流動,看不見摸不著。 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 1.動物的基本特征是:需要食物,陽光,空氣,水等,會繁殖,會長大。 2.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植物。 3.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都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而人工草坪和塑料花不是植物,他們不需要這些條件。 4.人和動物的相同之處表現(xiàn)在:需要食物和水,會長大,會生寶寶,能跑動,要呼吸,會死亡等。 5.人是高等智慧動物,具有更高級的思維能力和更精細(xì)的動手能力,會算數(shù),會語言,會使用復(fù)雜的工具,具有強大的適應(yīng)能力和改變環(huán)境的能力。機器人具有人的外形或類似外形,能夠模仿人動作,智能機器人的某些智力行為甚至超越了人類,但它終究是人制造的產(chǎn)品,是沒有生命的。 專項學(xué)習(xí) 像科學(xué)家那樣 1.法布爾是昆蟲學(xué)家,他的代表作是《昆蟲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