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六年級下冊科學素材 知識點總結復習資料 蘇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六年級下冊科學素材 知識點總結復習資料 蘇教版

資源簡介

蘇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復習資料
班級 姓名
第一單元 我們長大了
第1課 我在成長
成長的證據有哪些?
答:成長的證據有:出生時的腳印、從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乳牙、父母寫下的成長日記、每年的體檢卡片、身高體重的數據等。
2、身高和體重是生長發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標。它可以反映兒童的發育水平,身高和體重的比例還可以說明兒童的營養狀況。
3、在成長中,我們的身體有些什么變化?
答:在成長中,我們的身體長高了,體重變重了,能力提高了。我們出生時沒有牙齒,最先長出來的牙齒是乳牙,乳牙脫落后長出來的是恒牙。
4、怎樣測量身高?
答:測量身高時,我們應該脫掉鞋子,身體直立,眼平視(目視前方),壓板輕壓頭頂的最高處。
5、測量體重時,要注意哪些?
答:測量體重時,應盡量減少隨身攜帶的物品和穿著。人剛站在體重稱上時,體重稱的指針會不斷變化,所以應該等體重稱指針穩定后讀數。
6、通過繪制身高、體重曲線圖有什么發現?
答:通過繪制身高、體重曲線圖發現:6到10歲身高、體重增長緩慢,10到12歲身高、體重快速增長。
7、我們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長速度一直長下去會怎樣?
答:出生后,我們經歷了生長發育的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出生后的一年內,第二個高峰期是進入青春期后。(出生后一年內身高增加50%,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長速度一直長下去,以出生時50厘米的孩子計算,到12歲時他的身高將是出生時的80多倍。)
我們現在所處的生命周期是少年。
人體生長包括身高、體重的增長和整體各部分比例的變化,出生一年內共增長了50%,以后速度漸慢。從出生到成年,身體各個部分發育是不均衡的,頭只長了1倍,軀干長了2倍,上肢增長3倍,下肢增長4倍,但是各個部分之間是統一協調的。
在人體的發育過程中,神經系統呈現先快后慢的發育趨勢,6-7歲時,腦的重量以達到成人的90%,而且神經元體積逐漸增大,神經突起逐漸增多,腦的抑制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強,此時期是兒童智能發育的主要階段,8歲時腦的生長已基本結束。
在人體的發育過程中,生殖系統的發育先慢后快,即出生后10年發育很慢,至青春期迅速發育并成熟。
影響生長發育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營養、疾病、遺傳、精神以及體育鍛煉和勞動。
測量體重的工具是:體重秤。
第2課 悄悄發生的變化
青春期變化是人體的正常發育,青春期是生命的重要時期。
無論是在學習、運動還是在睡覺中,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生長變化。
3、男女生青春期主要有什么變化?
答:女生青春期的變化有:身高突增、乳房發育、長出陰毛、月經初潮、長出腋毛、臀部變寬等。
男生青春期的變化有:身高突增、睪丸、陰莖增長、出現喉結、長出陰毛、長出腋毛、首次遺精、出現胡須等。
4、什么是青春期?
答:青春期是我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女孩大約從10歲開始,將陸續進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形態、心理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5、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現快速生長。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個特點就是性發育的開始。性發育包括生殖器官的形態發育,功能發育和第二性征發育,青春期的重要性標志是女性的月經初潮和男性的首次遺精。
6、青春期有哪些心理特點?
答:(1)性意識驟然增長,易對異性產生好感;(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獨立欲望增強,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斷,但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過高或過低。(4)情感世界充滿風暴,情緒不穩定,易與老師家長對立;(5)興趣愛好廣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強列;(6)人際交往欲望強烈,有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和依賴性
7、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青春期的這些變化?
答:(1)正確對待與異性交往,加強責任感;(2)男生不拔胡須,以免損壞毛囊;(3)不要吸煙酗酒;(4)女生注意月經期衛生;(5)不穿高跟鞋;(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過度使用嗓子。((1)穿高跟鞋會使足前部受到擠壓,引起腳趾外翻,造成扁平足;還會加重骨盆負擔,造成骨盆外狹窄,給日后的生育帶來困(2)要注意月經期的衛生,要使用符合衛生標準的衛生巾,避免著涼,適當運動;(3)吸煙和酗酒是少年健康的大敵;(4)拔胡須會損傷毛囊,會使細菌侵入人體;(5)正確對待與異性的交往。
8、一個人的成長與成熟意味著他(她)將要更加自覺地去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9、你能否理解,一個人的成長與成熟意味著她(他)將要更加自覺的去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答:成長與成熟意味著我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們長大了,長大就要自覺的承擔責任,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要學會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增強社會角色感和社會責任感。
10、青春期要怎樣正確對待異性?
答:青春期對待異性的正確做法是:保持正確的交往態度和方式。而不是譏笑、杜絕、禁止異性的交往。
11、青春期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階段,是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渡時期,是人一生各時期中發育最快的一個時期,也是關系到最終鑄造成什么樣的人的關鍵時期,是我們身心發展的轉折點。
12、在青春期,一般每年體重增加5—6千克,多的可達8—9千克。
13、進入青春期后,我們應承擔起哪些責任?
答:如自己的事自己做,孝敬老人,好好學習,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掃地、擦玻璃、收拾桌子……
14、我們應該怎樣防治“青春痘”(痤瘡)?
答:注意調整消化道功能,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少吃脂肪及甜食,多吃蔬菜及水果;堅持勤洗臉、洗澡、勤換衣服,女孩子化妝品用量要少;長了青春痘以后要常用溫水和肥皂洗臉,不擠捏、禁用溴、碘類藥物、堅待服用維生素B族。
第3課 人生之旅
1、我們可以將的人的一生胎兒期、嬰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人生的每個時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應該珍惜和體會。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預測身高的方法:
根據父母的身高預測
男孩成人后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2×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親身高×0.928+母親身高)÷2
可根據現在腳長預測
可根據現在的身高預測
3、哪一種動物開始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后用三條腿走路?
答:這是斯芬克司之謎,謎底是人,在斯芬克司之謎中,把人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幼年、成年、老年。
4、人的一生中什么時期身高最高?
答:人的一生中身高最高的時期是成年時期。
5、什么方法可以給自己一生留下美好回憶?
答:每年的同一時期同父母親合影留念,能給自己一生留下美好回憶。
6、為什么要大力提倡尊老愛幼?
答: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年人為社會和家庭奮斗了一生,作出了很大貢獻。人到老年,體質、體能逐漸減弱;皮膚彈性變差;肌肉萎縮,韌帶彈性也減弱;骨質變脆,容易發生骨折;同時頭發變白而稀少,牙齒脫落,視力減退,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顧;而幼兒非常小,不懂事,沒有自理能力,也需要得到大人的照顧。
7、連線:
呀呀學語 ?? ? ? 老年期????????????
十月懷胎 ??? ? ? 嬰幼兒期 ?????????
頤養天年 ??? ?? 胎兒期?
生長迅速 ???? ? 學齡期
撫育后代 ???? ? ?青年期
勤奮求學 ?????? 成年期
努力工作 ??? ? ? 青春期
8、人體各個時期的時間劃分:
胎兒期:胎兒期約經歷280天(40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十月懷胎”。
嬰幼兒期:嬰幼兒期包括從出生到入學前的時期。其中三周歲后到入學前(6—7歲)為學齡前期。
學齡期:小兒到六七歲就可入學,從六七歲到十二三歲,即上小學的這段時期稱為學齡期,是小兒長知識、學文化的重要時期。
青春期:通常將10到20歲稱為青春期。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約早2年,每個人的青春期發生的時間不一樣。青春期最大的特點是體格發育突然加快,生殖系統發育迅速,是男女發育出現明顯區別的時期。
青年期:青春期以后到25歲這段時期稱為青年期。
成年期:青年期以后,女性到55歲,男性到60歲的這段時期為成年期。
老年期:女性55歲,男性60歲以后稱為老年期。
9、父母是怎樣照顧嬰兒的?
答:父母要給嬰兒喂奶、洗澡、換尿布,為什么他們保暖,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還要哄嬰兒睡覺,教嬰兒說話等。
第4課 健康之旅
1、為了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該怎么做?(生長發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答:我們應注意個人衛生;講究營養并注意飲食衛生;注意學習姿勢與用眼衛生;④加強體育鍛煉;⑤保證充足的睡眠;⑥不迷戀電腦;⑦學會科學用腦。
科學用腦五要素是指哪些要素?
答:(1)動靜結合(2)課程交替(3)反復強化(4)勤于思考(5)適當休息 。
3、不同時期各需要多少小時的睡眠時間?
答:小學生1-2 年級 10-11 小時;3-6 年級 10 小時;初中生 9 小時;高中生8.5小時;成人7-9小時。(成人每天需要睡眠7—9小時,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中學生每天睡眠9小時。)
4、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政治、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體格發育增長顯著,20年間7至17歲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長量,男、女生分別達到6.9厘米和5.5厘米,體重增長更為迅猛,男、女生分別達到6.6千克和4.5千克,伴隨著身體素質的提高,青少年青春期發育和性發育年齡也不斷提前。
5、在學習姿勢和用眼衛生方面要注要哪些問題?
答:注意正確的書寫,閱讀姿勢和注意三個一:一拳、一尺、一寸;按時正確做眼保健操,達到效果;學習一段時間后可以遠望或綠色的東西以減輕眼部疲勞;④不在強光或弱光下學習;⑤不在行走或行駛的車輛上看書
合理分配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7、看課本第9頁統計圖,你有什么發現?
答:可以看出這個班級中等身高的人數占多數,高個子和矮子個子人數占少數,這是正常現象。
8、人體需要蛋白質、脂肪、淀粉、鹽類、維生素、水等營養成分
9、(1)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洗手、不挖鼻孔。
(2)講究營養,并注意飲食衛生:合理安排每天進餐的次數和時間,不挑食,不偏食。
(3)注意學習姿勢與用眼衛生:保持正確的閱讀姿勢,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注意采光與照明。
(4)加強體育鍛煉:參加游泳、跑步、踢球等有益的體育活動。
(5)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6)不迷戀電腦。
(7)科學用腦:學習時做到動靜結合、課程交替、反復強化、勤于思考、適當休息 。
10、我們為什么不能迷戀電腦?
答:長時間使用電腦對視力、精力、注意力以及肌肉、骨骼等會造成不良影響。
影響生長的因素有哪些?
11、影響生長的因素有:遺傳、營養、體育鍛煉、疾病、自然環境、環境污染、社會因素。
12、講究營養及飲食衛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飲食的供應;(2)制定合理的飲食制度;(3)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4)注意食物的烹飪方法。
13、進餐次數一般是每日三餐;每次進餐的時間應不少于15—20分鐘;餐后半小時內不宜進行劇烈活動;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適量。
14、作息時間合理分配表 單位:小時
學年段 睡眠 三餐 課外活動 學習
小學一至二年級 10-11 2.5 5-7 4-5
小學三至六年級 10 2.5 4-6 5-6
初中 9 2.5 3-5 6-9
高中 8.5 2.5 3-4 8-10
第二單元 遺傳與變異
第1課 生物的遺傳現象
1、什么是遺傳?
答:子女和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著一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現象稱為遺傳,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2、一個物體的個體產生同一物種的后代,每一物種的個體都繼承上代的各種基本特征。父母通過生育過程把遺傳特質(基因)傳遞給子女,使后代表現出同親代相似的特征;比如體態、相貌、氣質、音容等。
3、動物親代的相似點包括外形、毛色、花紋、神態及食物、生活習性等。
4、遺傳方面的諺語:桐實生桐,桂實生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物生自類本種。
5、假如你有一小塊種滿豌豆的菜地,現在你想知道豌豆有沒有遺傳現象,你會從哪些方面研究?
答:我會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1)種子形狀。圓滑與皺縮(2)種子顏色。黃色與綠色(3)種皮顏色。灰色與白色(4)豆莢形狀。平滑與皺縮(5)豆莢顏色。綠色與黃色(6)花的位置。側枝與頂枝(7)莖的高度。高莖與矮莖
6、小貓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樣子的?
答:小貓的爸爸可能是黑色的。依據是貓媽媽是黃色的,而出現了黑色的后代,黑色后代可能來自貓爸爸的遺傳,所以推測貓爸爸是黑色。
7、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如頭發、雙眼皮、膚色、體態、相貌、氣質、音容等。
8、后代的智力與遺傳有關,但并不完全是遺傳決定的。智力是先天遺傳和后天教育的結果。
9、科學家(遺傳學家)孟德爾發現了遺傳現象。他通過觀察發現;不同的豌豆有著不同的形態特征,且豌豆的后代形態特征大多數和它們的上代相似。
第二課 生物的變異現象
1、子代與父代之間,同一物種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不同特征,這種現象稱為變異。變異一般有兩種形式: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變異。如:高莖豌豆開花結果長出矮莖豌豆。不可遺傳的變異:是在不同環境下產生的變異,其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稱為不可遺傳的變異。如:用眼不當造成近視。
2、同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在生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諺語“一豬生九崽,連母十個樣”。“一娘生九子,九子不像娘”,就是對變異現象的生動描述。
3、金魚、康乃馨、玉米的外形特征,顏色各不相同說明生物之間存在變異,變異是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有意識的利用生物的變異培育出新品種。金魚就是其中之一。
4、三葉草通常都是有三片葉子,但也有一株會發生少數的四片的,大概在10萬株三葉草中,才有一株會發生變異,從而長出四片葉子。因為珍稀難求,所以四葉草一直是歐洲人心中幸運的象征,人們相信它的葉子中包含了人生想要一四樣東西:愛、健康、名譽、財富。商人抓住了商機,以四葉草為主題,制成了多種紀念品出售。
5、遺傳和變異是生命最基本的兩種特征。
6、世界各國的金魚基本上都是是同我國傳出去的,金魚是中國的“國魚”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創造的吉祥,美麗高雅的文化禮品。是人們利用野生鯽魚的后代與親代存在的變異培育而成的。
7、可遺傳的變異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8、有關變異的諺語或俗語有:“一顆之果,有苦有甜”。“黃鼠狼生鼠輩,一代不如一代”。“一母之子,有愚有賢”。“龍生九子,個個不同”。“一豬生九崽,連母十個樣”。“一娘生九子,九子不象娘”。“九狗出一獒”
9、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
10、生物的變異與生物的遺傳都是生物體繁殖的重要規律,遺傳使物種延續,變異使物種后代出現差別。
第3課 尋找遺傳與變異的秘密
1、孟德爾研究生與發現: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在種桿豌豆中發現在自然狀態下,豌豆有著不同的形態特征:有的高、有的矮、有的開紫色花,有的開白色花…………進一步觀察發現這些豌豆的后代形態特征大多和它們的上代相似。為揭開這個秘密,孟德爾用同一種顏色花的豌豆進行人工授粉后,發現豌豆花的顏色始終是同一的,但當他們用兩種不同顏色的花的豌豆進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花的白花配種豌豆花都是紫色的,而在每二代中,既有紫色的也有白色花。
試著對孟行爾的實驗作出解釋:
答:生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只要有顯性基因存在,生物體就會呈現由它控制的性狀。而隱性基因當它與顯性基因同時存在時,它的作為用就會被掩蓋,只有當生物體內沒有相應的顯性基因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所以用同一色花是顯性的,而白色花是隱性的,只出現了紫色花,在第二代中才出現兩種單色花。
后續者的研究發現除了因父母的結合會出現變異外,生物體自身也會可能產生變異,有些變異對生物是有害的,有些變異對生物是有益的,還有一些變異既無害也無益。
4、袁隆平,我國著名水稻專家,他用谷大粒多,子粒飽滿的野生水稻進行雜交,經多年選育,培育出了雜交水稻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了世界農業科研難題。2001年2月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5、用人工方法也可以使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如用x射線照射種子,科研人員利用人工變異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如:無籽西瓜、新型草莓、術空椒、瘦肉型豬。太空椒是種子經太空環境后變異育成
6、生物變異現象有什么利弊
答:利:新型草莓個兒大、營養價值高。使用生長激素奶牛,產奶量高。
弊:新型草莓保鮮的時間短,不易儲存,含有生長激素的牛奶,對人體的健康是不利的 。
7、美國有一位牧民,他在自己的羊群中發現了一只腿短背長的羊。這只羊長得很像獵,連低欄也跨不過去,后來,他用這只羊培育成一種腿短背長的良種羊——安康羊,他利用偶爾發現的現象培育出新品種說說其中道理。
答:羊群中有腿短背長的羊是因為變異的緣故,這位牧民又利用遺傳規律,讓這種變異遺傳下去。
8、試著對孟德爾的試驗做出自己的解釋?
答:對孟德爾試驗的解釋是:生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有些是顯性的,有些是隱性的。不同顏色的豌豆花雜交后,子一代都表現出顯性性狀,因此都只是一種顏色;而子二代發生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分離,并同時表現出來,所以會出現兩種顏色。
9、生物的變異不僅來自(父母的結合),生物體自身也可能產生(變異),所以,變異可以分為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外,還可分為生物體自身產生的變異和用人工方法產生的變異。
10、大自然如此的千姿百態、豐富多彩,那是因為生物變異的緣故。
11、除了人外,植物、動物也存在遺傳。
第三單元 進化
第1課 消失了的恐龍
1、第一塊恐龍化石是在1822年被發現的,后來古代生物學家對從巖廠中發現的那些頜骨和牙齒的化石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結論:這是一種以往從未發現過的巨大無比的爬行動物,一位科學家將它命名為恐龍又叫可怕的蜥蜴。隨著對恐龍化廠的不斷發掘和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對恐龍的全面認識。
2、人們是通過研究化石來認識恐龍的,恐龍主要生活在距今2億到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恐龍是爬行動物,恐龍是卵生的。種類繁多,如棱背龍、似雞龍、梁龍、三角龍、霸王龍等隨著恐龍化石的不斷發掘和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們會更全面的認識它們。
3、恐龍化石從被發現到被還原成骨架的過程:(恐龍骨架是怎樣被還原的?)
(1)科學家先用刷子除去恐龍化石上的沙土;
(2)包裝好化石,以免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然后再進行運輸;
(3)科學家在實驗室仔細清理恐龍化石;
(4)化石被還原成一具具完整的恐龍骨架。
4、距今2億多年前到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是個“爬行動物的時代或恐龍的時代,”這些大型爬行動物形態多樣各成系統,成為一方霸主。向陸地發展的恐龍成了中生時代陸地統治者。根據食性分為吃裸子植物和吃其他恐龍和動物兩類:馬門溪龍吃藻類植物,霸王龍吃其它恐龍和動物,梁龍吃植物。
5、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漸進說。由于地殼劇變導致了氣候環境的巨大變化,使植物類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被子植物出現并居優勢給食性狹窄的恐龍帶來威脅,恒溫動物的興起使恐龍在生存斗爭中處于劣勢導致大量死亡之乃至滅絕。
隕石或行星撞擊說,隕石,行星撞擊地球誘發了氣候、生態和環境的災變,植物不能有效地進行生長而衰退,恐龍因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
超巨星爆炸學說,地不就階梯近超巨星爆炸導致地球上的化學家成份發生變化,地球環境變化植物不能正常生長,恐龍因缺乏食物而導致滅絕。
6、恐龍已經滅絕了,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是根據什么復制出來的呢?
答:這些恐龍的模型、圖片和影片是根據對恐龍化石的研究復制出來的。
7、你認識的恐龍有哪些?
答:我認識的恐龍有三角龍、霸王龍、似雞龍、梁龍、劍龍、冠龍、包頭龍、細顎龍。
劍龍,明顯特征脊背的巨刺狀結構;三角龍,明顯特征頭部有三個尖刺;冠龍,明顯特征頭部的冠狀骨骼;霸王龍明顯特征為長著一副巨顎;梁龍明顯特征為它的長頸;包頭龍明顯特征為尾端有骨錘;細顎龍明顯特征為恐龍中體型最小。
8、地球上大部分地方都曾有過恐龍的分布。科學家推測:小鳥、鱷魚、蜥蜴可能是恐龍的后代,但大熊貓不可能是恐龍的后代。恐龍的體型大小不一,有的有幾層樓那么高,有的只有母雞大小。會飛的恐龍:翼龍;水里游的恐龍:魚龍;吃肉的恐龍:霸王龍;吃植物的恐龍:梁龍。
第2課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1、化石是在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等。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巖層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巖層比作一本書,那么化石就是書頁中幫助我們研究古代生物及其進化的特殊文字。
2、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答:當動物死亡后,軟體組織被分解,骨骼、牙齒等堅硬組織被保存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堅硬的組織被沉積層包圍,并被礦物化。數千年后,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面。④巖石的侵蝕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來。
3、印跡化石模型的制作:
將黏土搟平。
把葉子、骨頭或貝殼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壓進去,留下印跡后取出。把留有印的黏土模型晾干。
4、人們對化石的種種困惑:
科學家們發現,許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已經不存在了,
困惑一:為什么這些生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渡渡鳥、奇蝦、恐龍)
答:因為生物的出現是經過數億年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而來的,地球環境一直在變(小到火山爆發、森林減少大到滄海桑田)任何一種生物也都在進化中適應著,適者才能生存,如果這一物種全都沒能適應,那就會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
科學家們發現:一些生物與遠古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
困惑二:為什么幾千萬年后這些生物還是老樣子?(大熊貓、白鰭豚、銀杏、蟑螂,它們被稱為活化石。活化石:銀杉、水杉、揚子鱷、桫欏、{朱鹮被稱為“東方活化石”}。
答:因為它們已經進化到完全適應它們周圍的環境了,不需要再進化了。
不同地層中的一些化石有些相似,其實它們是同一種生物,只是在炒斷地發生著變化。(在50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馬的身軀增大了,它的趾由4個變為1個,牙也改變了,以適應啃食草原上的草的需求。)
困惑三:為什么同一種生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變化?(馬、豬)
答: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環境會發生相應變化,同一種生物為適應改變的生態環境,會不斷進化的原因。
魚化石在較古老的地層中出現,而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則依次在越來越晚的地層中才出現。
困惑四:為什么不同年代的地層中會出現不同的生物?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
答: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的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
魚 → 兩棲 → 爬行 → 哺乳 → 恐龍 → 鳥類
500百萬年前→410百萬年前→450百萬年前→225百萬年前→210百萬年前→150百萬年前
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體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困惑五:為什么有些動物肢體的動作方式完全不同,而它們的骨骼排列會如此相似?
答:說明海豚和黑猩猩可能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類似的例子還有昆蟲和鳥類的翅膀。
5、對長頸鹿的長頸形成原因的不同解釋。
解釋1: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認為,古代的長頸鹿由于長期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里,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子,由于經常使用,頸和前肢漸漸地變得長了一些,而且它的這些特征遺傳給了后代。
解釋2: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古代的長頸鹿,有的頸長,有的頸短,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如缺乏青草的時候,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高處的樹葉,生存下來的機會就很小留下來的后代則更少;頸長的可以吃到高處的樹葉,就存活下來,并且一代代地繁殖,就有了今天的長頸鹿。
我認為達爾文的觀點更符合實際。
6、恐龍的滅絕給我們的啟示:所有生物都要適應環境,物種會誕生也會衰亡,恐龍在中生代生活,它們稱霸于海、陸、空,最后全部滅亡,這就警告人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平衡,否則有一天,地球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人類也將同恐龍一樣難逃厄運。
7、化石告訴了我們什么?
答:化石是生物進化的依據,是人類認識遠古生物、研究地質運動的重要依據和線索。
8、從化石在地層中的順序我們可以知道生物進化的大致順序,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
9、對于生物進化原因的解釋,有的被證明是錯誤的,有的被證明是正確的。
10、化石會保存在沉積巖中。
11、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所以說化石是彌足珍貴的。
12、什么叫活化石?
答:科學家們發現,現在的一些生物與遠古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我們稱為“活化石”。如:大熊貓、銀杏、蟑螂、白鰭豚、水杉、揚子鱷、朱鹮等。
生活于5.3億年的海洋中,最兇猛的捕食者莫過于奇蝦,它雖不善于行走,但能快速游泳。它是一種攻擊性很強的食肉動物,它的個體最大可達2米以上。最完整的的奇蝦化石出現在帽天山的巖石中。
世界第一花——“遼寧古果”化石。
第3課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1、達爾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他在觀察、研究大量動物的基礎上,于1859年出版了震驚學術界的巨著《物種起源》,他認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發展起來的,現存的各種生物擁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列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而不適應者則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種類由少到多地發展著、進化著,達爾文關于生物進化的觀點已成為現代生物學的經典理論。
2、為什么極地狐貍的耳朵短而圓?為什么非洲沙漠狐的耳朵長而大?
答:因為極地溫度非常低,極地狐貍的耳朵短而圓可以減少熱量的流失;沙漠狐的耳朵長而大,有利于在炎熱的環境中散熱。
3、為什么說云南澄江生物群對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提出了挑戰?(課本)
答:100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繼達爾文之后仍在進行著對生物進化現象的研究,隨著新的考古證據的不斷發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著挑戰。
澄江動物化石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祖先的化石,它們生活的時代為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在當時不到300萬年的時間里,它們一下子大規模地爆發式地出現了---對于35億年的地球生命史來說,這幾百萬年的時間不過是短短的一瞬,然而這表明,生命從單細胞形式向多細胞形式的演變是一個突然的過程,而并不像達爾文認為的那樣,是緩慢的、漸進的。因此,澄江生物群對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提出了挑戰。(帽天山蟲、微網蟲;奇蝦、螺旋藻)
4、“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含義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只有那些適合并主動適應周圍變化的生物才能在大自然中繼續生存,其他不能適應環境的生物將被淘汰。
5、自然界在其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有許多變化,為什么有些生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答:生物滅絕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生物不能適應環境變化,被自然淘汰,如恐龍,另一種是被人為消滅,如渡渡鳥。
6、生物的形態與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是進化的結果。
7、什么叫人工選擇?
答:人工選擇是在利用生物的過程中,人們根據自身需求對不同生物的選擇,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自然選擇是客觀的,人工選擇是主觀的。
8、你自己如果是一位牧民,白色的羊毛好賣,你會怎么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答:我會改良品種,淘汰黑毛綿羊,改養白毛綿羊。這樣做,結果是黑毛綿羊會被淘汰,影響羊群的生存和發展。
9、狼在夜間,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白色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會是什么顏色?
答:森林中的綿羊會適合生存,會把毛色變成灰色、暗褐色等不易察覺的顏色。
10、科學家在云南澄江發現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巨大古生物化石寶庫”
11、印度洋某島嶼上經常刮風暴,那里生長的植物矮小甚至貼著地面生長,用達爾文的進化觀點解釋?
答: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由于島嶼上經常刮風暴,那些高大的植物就容易倒伏,甚至折斷,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只有那些矮小的植物才能生存下來,并繁衍后代,這樣一代一代地逐漸積累下來,就形成了“那里生長的植物都很矮小,甚至貼著地面生長”的現象。
12、一個自然選擇的實例:19世紀初期,尺蠖蛾的翅呈淺色(只有很少是黑色的),它們棲息在樺樹干上。淺色的翅膀與樺樹皮的顏色很接近,使捕食它們的鳥類不易發現它們。但是,到了1850年左右,工業開始發展,工廠的煙使樹干變黑了,這樣,淺色翅膀的尺蠖蛾很容易被發現,首先就被吃掉,不僅只剩下了黑色的尺蠖蛾,現在由于污染被治理,情況又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因為白樺樹干又變成了白色,于是淺色翅膀的尺蠖蛾又開始多了!
第四單元 共同的家園
第1課 尋找生物的家園
1、生物依賴(環境)而生存,一種生物愿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要的(食物),(水)(庇護所)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為生物的(棲息地)。同一棲息地生物之間存在著(互助合作關系)或(敵對關系)。
2、我們藍色的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園,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家園,它們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海龜生活在海洋、小鳥生活在樹林,獅子生活在草原,企鵝生活在南極。
3、山坡上的牛羊、花草、樹木等生物是如何依賴自然環境生存的?
答:陽光、溫度、水、土壤為花草、樹木等植物提供了生長的條件植物為牛羊等動物提供了食物。
4、(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可以一起生活,它們之間可能成為很好的伙伴存在(合作關系),有些生物為了(生存),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獵取食物,于是它們之間就形成了敵對關系
5、生物之間的關系。。
生物伙伴:小丑魚和海葵、啄木鳥和樹、蜜蜂和花、鱷魚和鱷鳥 鳥和果實
敵對關系:熊和魚、小鳥和蟲、獅子和獵狗、斑馬和角馬、 鬣狗捕犬鼠、捕蠅草和蜻蜓。
6、在這些環境中還應該有哪些生物?它們為什么生活在這里?
答:鯨、鯊魚、白鰭豚等生存在海洋里。野豬、蛇、猴子、老虎等生活在樹林里。斑馬、羚羊、豹等生活在草原上。北極狐、雪兔、北極熊、海豹等生活在極地。因為,這些生物適應相應的生存環境,所以會生活在這些地方。
7、這些生物伙伴是怎樣相互合作的?
答:(1)小丑魚與海葵:小丑魚的游動攪動海水,為海葵送來浮游生物,給海葵提供食物,海葵觸手上的毒刺細胞能保護小丑魚免遭天敵攻擊;
(2)蜜蜂和花:花給蜜蜂提供食物花蜜,蜜蜂采蜜時在花朵中鉆進鉆出,為花朵進行了授粉,有利于花結果,幫助植物繁衍后代;
(3)啄木鳥和樹:啄木鳥在取食時,吃掉了樹里的害蟲,有利于樹的存活和生長,植物也同時為啄木鳥提供了食物;
(4)鱷魚和鱷鳥:鱷魚提供了口腔中的食物殘渣給鱷鳥作為食物,鱷鳥剔除了鱷魚口腔中的食物殘渣,有利于鱷魚的口腔清潔;
(5)鳥與果實:山櫻花為冠羽畫眉提供了果實這樣的食物,冠羽畫眉吃掉果實后由于不能消化果實中的種子,在隨外排泄的同時,也把植物的種子散播到其他地方,給植物傳播后代作了運輸員與播種員。
8、非洲大草原上的敵對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1)吃與拒絕被吃的的關系:如鬣狗與斑馬、角馬、犬鼠;(2)生存競爭的關系:如鬣狗與獅子為爭奪有限的可捕對象經常進行相互廝殺。
9、影響生物棲息地的非生物有:陽光、溫度、水。
2、有利于生存的本領
1、動植物的生存本領是其適應環境的結果。淺海里的小魚草原上的斑馬等通過保護色保護自己不被天敵發現;沙漠里生活的動物具有保持水分耐干耐旱的本領;變色龍根據(環境改變自己顏色)保護自己。沙漠環境中的動植物要具有(耐旱)、(保持體內水份)、(抗風沙)等方面能力。
2、仙人掌耐旱的原因:因為其獨特的外形特征既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又能很好地存儲水分。這樣的外形特征是在長期適應沙漠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
仙人掌有一個重要的耐旱構造:把易散發水分的葉子長成針狀,以減少水分散發的面積,仙人掌耐旱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它的莖葉外生蠟質,也能減少水分蒸發,莖肥厚多汁,能儲存水分等等。
3、駱駝適應沙漠環境的構造特點和形態特征:駱駝腳掌(寬大)、腳墊(厚實),有利于在滾燙的沙漠中行走;鼻孔可(關閉),睫毛粗長可(抵御風沙),駝峰可貯存(水分)和(能量)。可使駱駝在沙漠中連續(兩個星期)不喝一口水。
4、探究仙人掌耐旱的原因:(模擬實驗對比實驗)。
①把三張紙巾充分浸濕,一張平鋪,一張卷起來,一張用蠟紙卷包起來,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臺前。
②一小時后檢查三張紙巾的干濕程度。
現象:平鋪的紙巾水份被蒸發后變干了;卷起來的紙巾水分蒸發了一部分成半干狀態;用蠟紙包卷的紙巾水分沒有被蒸發出去仍然潮濕。
實驗結果證明:仙人掌的葉子退化成針狀小刺減少蒸發面積,且表面有蠟質更能防止水分向外蒸發,起到保水耐旱的作用。
實驗名稱:仙人掌耐旱原因的實驗
實驗準備:三張紙巾、一張蠟紙、一杯水、一塊塑料布
實驗過程:(1)把三張紙巾充分浸濕,一張平鋪,一張卷起來,一張用蠟紙卷起來,都放在塑料布上,放置在窗臺前
(2)一個小時后檢查三張紙巾的干濕程度
實驗現象:平鋪的紙巾最干,卷起來的紙巾居中,用蠟紙卷起來最濕。
實驗結論:這說明仙人掌莖葉上的蠟質既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又能很好地儲存水分。
5、淺海里生活著一些小動物,它們有的透明,有的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這是為什么?
答:這是海洋生物適應海洋環境的結果。透明可讓別的生物不易發現,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可以使水面和水底的天敵難以發現自己,是生物保護自己的方式。
6、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馬身上的條紋有作用?
答:條紋對斑馬有保護作用,條紋可以使斑馬在草叢中不易被敵人發現。另外斑馬成群結隊的待在一起,它們身上的條紋能破壞和分散斑馬的身形和輪廓,給敵人造成錯覺,模糊敵人視線,以保護自己,免受更多攻擊。(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由于斑馬身上的黑白顏色吸收和反射光線的強弱不同,能破壞和分散身形的輪廓。從草叢里望去,很難與周圍的環境區分開來,從而給敵人造成錯覺,保護其免更多的攻擊。)
7、把沙漠中的仙人掌移栽到我們居住地區要注意:調節陽光、溫度、空氣等條件,特別是調節水分,要少澆水保持干旱,把南極企我運往南方要注意調節控制溫度,建造冰庫讓企鵝生活。給它們喂魚蝦等。
8、實驗名稱:魚顏色的保護作用實驗
實驗準備:黃色水彩筆、白紙、橘黃色的透明紙
實驗過程:(1)用黃色筆在白紙上畫條魚
(2)在白紙上覆上一張橘黃色的透明紙
現象:透過橘黃色的透明紙不易發現白紙上的黃色魚
結論:因為魚身上的黃色與透明紙的顏色很相似,所以會起到保護作用。
第3課 有趣的食物鏈
1、什么是食物鏈?
答: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關系,像鏈條一樣,把一些生物緊密地聯系起來,生物學家把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叫做食物鏈。
2、與食物鏈有關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羊入虎口”。
3、食物鏈的源頭在植物,終點是兇猛的動物,可說食物鏈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4、食物鏈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部分構成。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即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是消費者,專門“吃”動植物的殘骸或廢棄的食物,同時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質被稱為分解者,它還被稱為“大自然的清潔工”。
5、如果生物界中沒有了分解者,將會出現什么情況。
答:如果生物界沒有了分解者,復雜的有機物將無法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也就沒有了供綠色植物利用而再制造的有機物食物鏈將會被破壞、生產者、消費者會滅絕。
6、生物之間存在很多條食物鏈。許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一張復雜的食物網。
7、如果人們在稻田里噴灑農藥,會有哪些影響。、
答:會殺死害蟲,也會殺死益蟲,也會間接殺死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還會影響以小動物為食的動物,破壞了食物鏈,農藥的殘留物也會影響人類的健康。
8、、“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你還能找到其他類似的成語嗎?
答:螳螂以蟬為食,而黃雀又以螳螂為食,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描述的是各種動物之間的食物聯系。例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羊入虎口等。
9、課文圖中的這些生物中,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哪些是分解者?
生產者:花、草、樹等。
消費者:牛、羊、兔、蟲、鷹、狼等。
分解者:蘑菇、蚯蚓、霉菌、屎殼郎、蛆蟲等。
(生產者有:花、草 消費者有:貓、蜘蛛、蟲、鷹、小鳥、熊 分解者有:蚯蚓、霉菌、屎殼郎、蛆蟲、蘑菇等菌類植物。)
10、、分解者有什么作用?
答: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者將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供綠色植物利用再制造有機物。各種分解者通過不同的手段來分解有機物。
11、什么叫做食物網?
答:自然界中的生物種類很多,它們之間的取食關系也很復雜,因此,生物之間就存在很多條食物鏈。許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一張復雜的食物網。通過食物網,就可以發現一種生物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
12、作為生產者的植物,其養料主要來自于光合作用。
13、為什么說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植物?
答:植物屬于生產者,食物鏈的源頭在植物,沒有植物就不會有復雜的食物鏈,人們就無法生存。
14、、食物鏈畫法:
稻子→蝗蟲→青蛙→蛇→鷹
15、完整的生態系統中的四大角色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物質。
第4課 生態平衡
1、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叫做生態系統。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且變化不在,這種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被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保護動植物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面。
2、魚缸內有適應魚生存的生態環境,魚缸內的魚連同池塘里的水、沙石、水草構成了一個模擬的生態系統;瓶子里的小草具有適應它的生存環境,瓶子內的小草連同它周圍的土壤、水分、空氣陽光構成了一個模擬的生態系統。
3、生活中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①濫施農藥、殺死土壤中的生物造成土壤板結減少有效耕地面積;②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③過度捕撈,使水產資源驟減甚至枯竭,除此以外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還有濫砍亂伐、圍湖造田、亂扔垃圾、濫肆獵殺動物、工業排污等。
3、中國是世界上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已建有22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種類,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里得到較好的保護,保護動植物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方面。
4、怎樣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平衡應該建立自然保護區、植樹造林、制作喂鳥器、建設生態工程。)
答:植樹造林、建立自然保護區、做各種喂鳥器、建設生態工程。樹立互不干涉意識,不過度放牧,不濫施農藥化肥、不亂扔垃圾等,一切從自我做起。
5、要保護生態平衡,應建設生態工程。生態工程包括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生態農業包括桑基魚塘、稻田養魚、立體農業,以蟲治蟲等。
桑基魚塘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它通過桑葉養蠶、蠶糞喂魚塘泥肥桑,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6、白尾鹿數量多的原因是:人為捕殺了它的天敵美洲獅和狼,破壞了食物鏈造成生態環境不平衡。白尾鹿數量過大帶來的問題有:①草源不足、土地荒漠化;②破壞農作物,影響農業生產;③搶了其它小動物的食物與生存環境,導致其它生態環境失衡;④鹿群數量過大疾病在群體內傳染迅速。如果我是生態學家,我將采取引入白尾鹿的天敵,減少白尾鹿的數量,建設自然保護區,建立平衡的生態環境。
7、美國亞利桑那州造成白尾鹿數量過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造成白尾鹿數量過大的原因是因為人為的捕殺了白尾鹿的天敵美洲獅和狼,破壞了食物鏈,造成生態失衡。
8、美國亞利桑那州由于白尾鹿數量過大帶來什么問題?
答:由于白尾鹿數量過大,帶來當地的草原嚴重不足,造成土地荒漠化,饑餓的白尾鹿遷移到人類居住地,破壞農作物,影響了人類的農業生產,又破壞了以農作物為食物的鳥類和小動物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其他生態環境的失衡。
9、如果你是一位生態學家,你將建議采取什么措施解決破壞生態這個問題?
答:如果我是生態學家,我將采取引入白尾鹿的天敵,減少白尾鹿的數量,建設自然保護區,建立平衡的生態環境。
10、什么叫生態農業?
答: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織、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
11、什么叫藍色農業?
答:藍色農業是指利用海洋和內陸水域以及低洼鹽堿地等藍色國土資源,發展漁業和漁區經濟,并以此帶動水生植物開發利用的相關產業。我國目前的藍色農業還處在初級階段。
12、威脅人類當今和未來發展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
答:人口、資源和環境是威脅人類當今和未來發展最主要的問題。
13、要保護生態平衡,應該建設什么?生態農業包括哪些?
答:要保護生態平衡,應該建設生態工程。生態工程包括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生態農業包括桑基魚塘、稻田養魚、立體農業。
14、什么叫桑基魚塘?
答:桑基魚塘是典型的生態農業模式。它通過桑葉養蠶、蠶糞喂魚、塘泥肥桑,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15、實驗制作
(1)制作名稱:魚缸養魚
制作準備:魚缸、小魚、水草、沙石、池塘里的水
制作過程:(1)舀些池塘里的“綠”水,放到魚缸里
(2)在魚缸底部鋪些沙子,栽些水草
(3)放幾條小魚在魚缸里
(4)把魚缸加蓋,密封起來
(5)把魚缸放到陽光直射不到的窗臺上
(2)制作名稱:種小草
制作準備:瓶子、濕潤的土壤、小草
制作過程:找一個瓶子,放些濕潤的土壤進去,栽一棵小草,然后把瓶子密封起來
第五單元 神奇的能量
第1課 各種各樣的能量
1、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能量。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或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能量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儲藏或運用。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都將停止。
2、實驗:比較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參考課本53頁)
實驗名稱:橡皮筋拉伸后產生的能量大小與“火箭“發射高度的關系
實驗準備:剪刀、橡皮筋、吸管、硬質卷芯、刻度尺、彩筆
實驗過程:(1)把一根橡皮筋割斷,兩端分別粘在衛生紙卷芯開口處兩邊,橡皮筋稍稍繃緊,但不要太緊,制作成一個發射器。
(2)從一根吸管上剪去3厘米,與另外兩根吸管扎在一起,三根吸管并齊,短的一根放在中間。
(3)在其中的一根長吸管上每隔1厘米標上一個記號,這就是“火箭“。
(4)找一個人握住刻度尺,零刻度與火箭發射器的低端對齊,在三個彈力不同的高度上把“火箭“發射出去,并在每一個彈力高度上實驗三次,記下”火箭“升空的高度。
實驗結論:橡皮筋拉伸長度越大,能量越大,火箭發射高度越高。反之,橡皮筋拉伸長度越短,能量越小,火箭發射高度越低。
3、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能量都有哪些作用?
答:光能可以使植物生長,熱能可以使水燒開,電能可以使電燈發亮,食物中的化學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運動,聲能可以使紙片振動……。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動將停止。
4、由于物質有各式各樣的運動,相應的也有各式各樣的能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可將一種能轉化為另一種能,常見的能有:機械能、熱能、電磁能、化學能、電能、原子能等。
5、飛旋扣子的能量轉換:人把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線把左右方向的機械能轉化為扣子旋轉的機械能,使扣子不斷的左右旋轉。
6、發射器的彈力高度與”火箭“發射高度有什么關系?
答:發射器的彈力高度越高,火箭發射高度越高。反之,發射器的彈力高度越低,火箭發射高度越低。
7、物體運動的高度與能量的大小有關。能量越大,物體運動得越高。
8、物體靠什么形式的能“工作”或運動:
跳躍的青蛙靠機械能;人跑步靠動能;融化的冰靠熱能;電腦靠電能工作;風箏靠風能;太陽靠光能;人的食物靠化學能;水力發電靠水能。
第2課 能量的轉換
1、能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簡稱:能量轉換。
2、能量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有時一種形式的能量能夠轉換為多種形式的能量。如:打開電視機,電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聲能,搓一搓手,動能就轉換成了聲能和熱能。
3、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或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換過程中,其總量是不變的。
4、劃著一根火柴,火柴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使水溫上升。
5、寫出下列事物中能量的轉換情況
①西紅柿生長:光能轉換成化學能;
②人吃西紅柿: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人體化學能;
③人蹬自行車:化學能轉換成動能;
④搖動發電機發電:動能轉換成電能;
給人體增加熱量的方法:吃食物、運動、曬太陽、烤火
⑤電水壺燒水:電能轉化成熱能。
6、早晨起床后到出門上學這段時間里,我們經歷的能量轉化過程如下:
點亮臺燈:臺燈把電能→光能;
用熱水洗臉:熱水器把天然氣中的化學能(或電能)→熱能;
吃飯后去上學:你把食物中的化學能→動能。
7、將左右相關的內容用直線連起來。
電能→聲音 洗衣機
電能→熱能 收音機
電能→光能 日光燈
電能→動能 電磁鐵
電能→磁能 電飯鍋
8、觀察(56頁)課文插圖,描述太陽能是怎樣轉變成為熱能的?
答: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受了來自太陽的光能,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化為熱能。
9、什么能量守恒定律?
答:能量守恒定律是指:盡管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換,但是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其它形式,或是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其他物體。
10、實驗名稱:點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實驗準備:火柴、細鐵絲或縫衣針、花生、水(50毫升)、小燒杯或湯勺,軟木塞或橡皮泥。
實驗過程:1、用細鐵絲或針將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軟木塞或橡皮泥上。
2、點燃花生米,加熱適量的水。
3、花生米燃燒后,再測一測水溫
實驗結論: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變成為光能和熱能。
第三課 能源
1、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是不可再生的,因些被稱為不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是可以再生的,它們被稱為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性能原面臨著枯竭的危險。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
2、我們家里使用的能量大多是哪里來的?
答:家中的工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在日常生產所需總量中,礦物燃料所占的比重最大,達77%,這些能源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木材消耗量達總量的15%,可再生性能源運用達5%,核能達3%,但是隨著人類對能源需要的日益增加,對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速度極快,中國能源枯竭時間 煤炭116年,石油20.2年,天然氣49.3年,與世界相比煤炭227年,石油40年,天然氣61年,這組資料告訴我們,我國的礦物資源面臨嚴重緊缺的形勢,并面臨枯竭的危險,因此我們要節約愛護地球上的資源,開發利用可再生性能源。
3、制作太陽灶
①把鋁箔放在瓷碗里,整理平整;②在碗中央剪開一聲鋁箔,將掛鉤(橡皮泥)固定在上面;③將土豆塊固定在鉤上,并將裝置放在陽光下觀察,現象:土豆快熟了,結論:太陽灶將光匯聚起來轉換為熱能;
4、制作小水輪:
①用4個塑料片插在軟木塞的槽里,做成水輪;
②用釘子在塑料瓶的相對側面鉆兩個孔;
③將兩根牙簽推進軟木寨兩端、裝進瓶里。
④把瓶子安放在玻璃盤上,將管放進瓶子頸口里,往管子另一端的漏斗里倒水,讓水下落沖擊水輪使它旋轉。(水輪的旋轉可以帶動石磨工作)。
5、煤炭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答:煤和石油是被深埋在地下的動植物殘體在長期的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的。
6、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7、常見的太陽能裝置有: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計算器等。
8、在制作小水輪時要注意:(1)一定要把水輪安裝在瓶子的中間,以免出現水流不能到輪葉的現象。(2)在瓶上鉆出的小孔盡量要光滑些,小孔要大于牙簽的橫截面。
第四課 節約能源與開發新能源
1、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能源問題,人們正竭力尋找解決的辦法是:節約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
2、生活中有哪些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節約能源的方法?
答:浪費的有空調溫度設置不當,日益增多的機動車,長明燈長流水等節約的方法有采用節能電器,人走關燈,開空調時冬天不高于20℃,夏天不低于26℃,多座公交少使用機動車,使用小排量的汽車等。
3、白熾燈和熒光燈相比:白熾燈燈光弱發熱(溫度)高,熒光燈燈光強發熱(溫度)低,熒光燈發光效率高,更節能。
4、太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地球上幾利所有的能源都來自太陽能。因此可以說,太陽是人類的“能源之母”。無窮無盡的太陽能,不僅給了我們綠色植物,給了我們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將成為未來人類解決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目前太陽能的利用已經擴展到了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國防建設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燈、太陽能計算器等。
5、未來的住宅哪些方面有效利用了自然能源?
①房子北面不能獲得太陽能所以開窗要小減少散熱;②朝南的部分向陽開窗要大,用玻璃安裝射進大量陽光,天不易散熱,較為暖和;③雙層窗戶保暖性好;④閣樓和隔熱層阻止散熱;⑤太陽能板吸收熱能為房子提供了大量熱水;⑥熱交換器從地下水管中抽水。冬天用熱交換器從地下吸取熱量供暖,夏天熱交換器把熱排入地下降溫;⑦地熱收集器從地下吸收熱量給房子加溫;⑧車庫裝有汽車充電器,這樣,汽車蓄電池可在夜音充電。
6、幾種有開發前景的新能源。
①潮汐能就是在海水泊漲落過程中隨著水位的變化而形成的巨大能量。人們因此稱海洋潮汐為“藍色的煤海”。遼闊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源庫。
②核能也叫原子能,它的巨大能量是從小小的原子核內釋放出來的。1000克鈾核發生裂變時,放出的能量相當于燃燒2700噸標準煤利用核能發電的電廠叫核電站。
③生物質能蘊藏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長的有機物中,它是由太陽能轉化而來的。命名如:沼氣能是由生物質能轉換的一種可燃氣體,通常可以供農家用來燒飯、照明。
④地熱能來自于地球內部,越往里面溫度越高。在虎地面20-50千米的地球深外,溫度為200℃-1000℃。地熱發電是開發地熱能的有效途徑。
7、人們用哪些辦法解決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能源問題?
答:人們通過節約能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新能源來解決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能源的礦物能源問題。
8、我國有哪些核電站?
答:我國有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田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

9、實驗與制作
實驗名稱:探究白熾燈和熒光燈哪個效率高
實驗準備:一只白熾燈和一只熒光燈(相同瓦數)、溫度計
相同條件:燈泡的瓦數、開燈時間、測溫度的時間、溫度計距燈的距離都要相同
不同條件:燈不同,一個是白熾燈,另一個是熒光燈
實驗過程:(1)準備瓦數相同的兩個臺燈,一個是普遍的白熾燈,另一個是熒光燈。
(2)同時開燈10分鐘,用兩個溫度計同時測量兩個燈泡周圍的溫度(溫度計距離燈泡大約2.5厘米)
(3)測量3分鐘后,記錄下各自溫度
實驗現象:白熾燈的溫度高,熒光燈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熒光燈的發光效率更高
(由此可知:利用節能電器可以有效節約能源,提高效率。我們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節約能源,改掉浪費能源的壞習慣。)
10、在家可以怎樣節約能源?
答:我們每次沖廁所大約需要10升水,如果在廁所的水箱內放置一個裝滿水的大可樂瓶,每次放水就可節約1升左右的水;空調溫度設定適當即可,空調在制冷時,溫度設定高2℃,就能節電20%.
11、電燈泡既發光又發熱。
12、煤是地質史上的陸地植物在沼澤中大量沉積而成的。煤與石油相比有兩大優點:(1)分布廣,儲量大。(2)開發和利用的技術難度不大。
13、石油是地質時期的低等生物大量沉積在湖泊或海洋中變成有機質,經過復雜的地質作用轉變和富集起來的,它多半形成在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湖盆和大陸架上。
14、水能是可在再生性能源,可持續地利用它來發電。水電站投產以后,發電成本低,積累多,收益大。水電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不污染環境,是一種干凈的能源。
15、風能是可再生性能源,風力發電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環境,特別適用于風力較強的沿海島嶼。草原牧區和偏僻山區。
16、核能是具有發展前途的重要能源。核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核燃料能量密集,用它發電,燃料的運輸量小。核電站是利用重元素的核裂變或輕元素的核聚變釋放出的核能發電的電站。核裂變包括核島和發電兩部分。
17、太陽以光的形式向宇宙空間輻射的能量即為太陽能,它的計量一般以太陽光照射到地面的輻射總量,包括太陽的直接輻射和天空散射輻射的總和。太陽每秒鐘輻射到達地球表面的能量,相當于6×10噸的標準煤。
18、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
19、生物質能是蘊藏在生物中的能量,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而貯存在生物內部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也是由生物質能轉變而來的。生物質能是可再生性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業廢棄物;二是農業廢棄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業有機廢棄物;六是動物糞便。
20、沼氣的主要是成分是甲烷。
21、地熱能主要是指地下熱水、自熱蒸汽及熱巖層儲存的熱能。
第六單元 《拓展與應用》
第1課 拓展
1、成語“舉一反三”, “聞一知十”都含 有拓展的意思。拓展是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釋更多的現象,探究更多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知識才越積越多,本領越練越強。
2、在小草上蓋上瓶子為什么結果不一樣?
答:因為蓋上瓶子后,瓶子改變了小草周圍的濕度和溫度,使其上升有利于小草生長。但時間不宜太長,小草一旦得不到充足的二氧化碳,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就會枯萎。
3、輕而慢地向下壓尺,報紙會怎樣?重而快地向下打擊尺,報紙又會怎樣?怎么解釋?
答:向下壓尺時,尺就成為一根杠桿,慢壓時,空氣能進入紙下面使報紙上下大氣壓力相等,從而報紙會向上翹起。重而快的壓尺時空氣來不及進入報紙下方,作用在紙面上向下的大氣壓力遠遠大于紙面下向上的壓力,所以,報紙哪怕是破裂也跟著尺子下壓,不會被輕易抬起。
4、把金魚放在一個裝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試管里,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底部,把試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蠟燭上燒,金魚有危險嗎?為什么?
答:不會有危險。因為水是熱的不良導體,加熱的位置是試管的上部而魚在試管下部,加熱時熱對流方向是向上的,熱水朝上運動,所以試管底部不會熱,魚不會死去。
5、“汽車”為什么能開動?
答:我們吹的氣流進入杯中后,受到紙杯壁的阻擋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氣墊車,向后方的力推動氣墊汽車前進。
6、瓶子為什么會吹泡泡?
答:向瓶子澆熱水時,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順著管子排出來,所以從吸管中吹出氣泡,向瓶子澆冷水時,瓶內的空氣受冷體積收縮壓力變小而外部的大氣壓力相對較大就會把水杯中的水順管子壓入瓶內。
7、拓展就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某些現象。
8、應用就是把學到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制作上。
9、“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講的都是拓展能力。“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不是拓展能力。
10、像紙板托水杯、馬德堡半球試驗、吸盤掛鉤、虹吸管、鋼筆吸墨水等現象,原因都是因為有大氣壓力。氣墊汽車是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工作的。
11、實驗名稱:用不同方式壓報紙,對報紙的不同反應進行解釋
實驗準備:報紙、尺子
實驗過程:
1、輕而慢地向下壓尺,報紙會怎樣?
2、用而快地向下擊打尺,報紙又會怎樣?解釋看到的現象。
現象:輕而慢地向下擊打尺壓尺,報紙會隨著尺子一起向上翹起。重而快地向下擊打壓尺,報紙不會向上翹起。
解釋:在向下壓尺時,尺成為一根杠桿。在慢壓時,空氣能進入紙下,使上下大氣壓相等,大氣壓沒有太大作用,從而能翹起報紙。而在快壓時,空氣來不及大量進入紙下,作用在報紙上的向下氣壓遠大于紙下向上的氣壓,受到大氣壓力的作用,所以報紙哪怕是破裂,也不會輕易被抬起。
第2課 應用
1、懂得科學知識是一種本領,能把學到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領。有了這些本領,不但能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2、許多科學原理應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張衡利用地震波在因體中傳播的原理,發明了地動儀 18世紀英國發明瓦特根據蒸汽產生動力原理,制造出了用途廣泛的蒸汽機。
19世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磁感應生電的原理。人們把這個原理應用在水能、風能、火能、核能的發電上。
4、說說一些科學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浮力原理:救生圈、輪船漂浮、木筏竹排、選種、直立魚網等。
杠桿原理:橇棍、剪刀、啟釘錘、桿稱、天平等
反沖原理:火箭飛行、飛機飛行、爆竹、焰火、起炮等
冷熱對流:風的形成、制冷空調放置在高處,冷熱水中熱量的傳遞。
重心低不易倒:不倒翁、臺燈、燈塔、鐵架、雕塑等。
5、什么叫應用?
答:應用就是把學到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懂得科學知識是一種本領,能把學到的科學原理應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領。有了這些本領,不但能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實現我們的夢想。
6、科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
7、經常制作物品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能力。
8、火箭升空利用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氣墊船能在水面上高速滑行是利用了物體與空氣的摩擦力比與水的摩擦力小的原理。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海伦市| 新化县| 靖西县| 临澧县| 公主岭市| 清镇市| 鲜城| 西藏| 昌图县| 合川市| 济南市| 于都县| 平定县| 祥云县| 柘荣县| 平安县| 万安县| 观塘区| 韶山市| 临夏县| 葫芦岛市| 新津县| 策勒县| 上杭县| 泌阳县| 夹江县| 思茅市| 湄潭县| 大足县| 恩平市| 隆回县| 鹰潭市| 五大连池市| 彝良县| 五莲县| 广汉市| 昭苏县| 兴和县| 淮北市| 汕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