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1921——2011)一 、黨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二、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與中共成立之間的關系:新文化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組織奠定思想基礎,五四愛國運動中的骨干和領導為中共成立早期組織奠定了干部基礎。五四運動的基本知識點:1、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時間、地點: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門,3000多名學生集會演講、游行示威。3、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其中最能體現(xiàn)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除國賊”。4、經過:第一階段:1919年5月4日開始。運動主力:青年學生。中心:北京第二階段:6月初。 運動主力:工人階級。中心:上海5、運動的結果:迫使北洋政府釋放被捕的學生,撤消了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并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6、五四運動的領導人:李大釗、陳獨秀7、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地位)。8、五四精神:即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敢于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等。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時間、地點:1921年7月23日 上海2、中共一大的召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3、參加人: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十三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個黨員,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也出席了大會。4、中共一大的內容:①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xiàn)共產主義。②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工人運動。③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5、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四、黨的重要會議1、中共一大(見上)2、遵義會議 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內容: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意義: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3、中共七大(1)召開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2)背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3)內容:①主要任務是討論奪取抗戰(zhàn)勝利和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將走什么道路的問題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③毛澤東做了《論聯(lián)合政府》的報告(毛澤東思想成為我黨的指導思想)(4)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實現(xiàn)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4、中共八大 1956年 意義: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5、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1978年底 、北京。內容:(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經濟上)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上)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6、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7、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并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8、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9、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10、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五、黨的豐功偉績1、為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挽救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先后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開創(chuàng)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促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取得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zhàn)的勝利,領導的抗日根據(jù)地軍民頑強抗戰(zhàn),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3、領導人民經過三大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等,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4、1951年,西藏獲得和平解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5、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六、黨的艱苦歷程(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2、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3、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并在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4、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會師后的隊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5、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的開始。6、井岡山精神: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二)、紅軍不怕遠征難1、長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2、紅軍長征過程:(1)1934年10月黨中央、中央紅軍從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出發(fā)(2)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3)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4)渡過金沙江,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5)1935年10月,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6)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3、長征勝利的意義: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4、長征中的艱難險阻:(1)人為困難:敵人的圍追堵截(2)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地(3)生活困難:缺少糧食給養(yǎng)等5、長征精神: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充滿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百折不撓、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三)抗日戰(zhàn)爭(略)(四)解放戰(zhàn)爭(略)(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時間:1949.9 地點:北平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成立標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2)成立的歷史意義: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六)西藏和平解放(了解) 1.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xié)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 2.意義: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tǒng)一,各族人民實現(xiàn)了大團結。(七)土地改革 (1)土改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2)1950年,中央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內容: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50年冬,全國開始進行土改。 (3)結果:到52年底,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七、黨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一)三大改造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xiàn)了把生產資料所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失誤)1958年黨中央發(fā)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場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60年黨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三)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八、你從中國共產黨斗爭的過程中得到了什么結論?答: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領導者。九、統(tǒng)一戰(zhàn)線(1)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①過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1937年9月,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3)國共兩黨關系變化及啟示大革命時期(1924-1927)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tǒng)治。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分裂 蔣介石等叛變革命,鎮(zhèn)壓人民導致大革命失敗,形成十年內戰(zhàn)的局面。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1945)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取得抗戰(zhàn)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新。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1949)分裂 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給全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形成臺灣海峽兩岸長期分裂對峙的局面。啟示:①國共兩黨合則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給中華民族帶來戰(zhàn)爭和災難。②國共兩黨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兩黨兩次合作,沉重打擊了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③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應以民族利益為重,實現(xiàn)第三次合作,為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中共黨史上的重要會議名稱 時間 地點 主要內容 意義一大 1921 上海 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在當前的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這次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 (八上P66)遵義會議 1935 遵義 集中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并選他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結束了王明的“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為首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紅軍、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八上P78)七大 1945 延安 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等 為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和實現(xiàn)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八上P103)八大 1956 北京 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等。 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八下)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北京 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走上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八下)十二大 1982 北京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八下)十三大 1987 北京 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三步走戰(zhàn)略 (八下)十四大 1992 北京 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八下)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八下)二、中國革命與建設道路1、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毛澤東)。[啟示:要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實事求是,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2、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