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員姓名:輔導科目:科學年級:初一學科教師: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2-4常見的脊椎動物一、同步知識梳理知識點1:動物分類地球上現存的動物有125萬種,為了更好地識別和研究它們,我們需要對他們進行分類。分類是一種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的科學方法。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不同。選擇合適的分類標準,事物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加清晰。例子:將下面4張圖按照生活環境、是否會飛、體表是否有羽毛進行分類,你發現結果是否一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及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的。并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門、綱、目、科、屬、種構成分類的七個等級。閱讀:林耐的生物分類方法和分類原則,對生物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奠定了科學生物分類學的基礎。提出了雙名制,即對一物種的命名都包括該物種的屬名和種名。這種雙名制使得過去混亂的動、植物名稱歸于統一。現在對生物分類有了統一的規定,即用7個等級將生物逐級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小測:C知識點2:常見的脊椎動物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組成的脊椎,可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體內有脊椎骨,現在地球上大約有4.7萬種。例如:人、兔、烏龜、青蛙、麻雀等。無脊椎動物:體內沒有脊椎骨,現在地球上大約有120多萬種。例如:蝸牛、蚯蚓、蜜蜂等。脊椎動物的類別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的高等動物,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征不同,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幾大類。①魚類魚類大約出現在4.5億年前,目前世界上約有魚類3.2萬種。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身體表面有鱗片,卵生,體溫不恒定。INCLUDEPICTUR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764560194\\QQ\\WinTemp\\RichOle\\05(~SZUMZ65K_P0S][email protected]"\MERGEFORMAT常見的魚類:生活在海水中的帶魚、黃魚、鯊魚和生活在淡水中的草魚、鰱魚、鳙魚、青魚等。小測:鯽魚是一種常見淡水魚,下列關于“探究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的實驗結論,正確的是( )DA.體色背腹深,用鰓呼吸B.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胸鰭、腹鰭C.靠腹感知水流、測定方向D.身體呈流線形,可減少運動阻力背鰭:保持魚體直立,對魚體平衡、穩定起著關鍵作用,防止魚體側翻。腹鰭:平衡。尾鰭:決定運動方向,產生前進動力。臀鰭:協調其它各鰭,維持身體直立,使魚不易左右傾斜。胸鰭:起平衡和轉換方向的作用。②兩棲類兩棲動物是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一種動物類型,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現存的種類比較少。特點:幼體生活在水中,有尾無四肢,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皮膚裸露濕潤,可輔助呼吸;體外受精,卵生。常見的兩棲動物:青蛙、大鯢(娃娃魚)等。小測:有關兩棲動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BA.受精過程不受水的限制B.幼體生活在水中C.終生用肺呼吸D.體溫恒定③爬行動物爬行類動物大約出現在3億年前,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不僅解決了在陸地上呼吸(用肺呼吸)和運動的問題,還解決了在陸地上水分散失(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和繁殖(體內受精)的問題。特點:貼地爬行,用肺呼吸,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體內受精,卵生,體溫不恒定。常見的爬行動物:蛇、鬼、鱉、鱷魚、變蛇龍等。④鳥類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除了少數的鳥類(如企鵝、鴕鳥等)外,絕大多數鳥類都能飛行。特點:身體成紡鍾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恒定,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喙無齒,體內有氣囊(能輔助肺完成雙重呼吸),體內受精,卵生。常見的鳥類:雞、麻雀、大雁、鴿子、貓頭鷹、孔雀等。小測:“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詩中的鶯和燕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①體表被覆羽毛②前肢變為翼③胸肌發達④胎生哺乳⑤體溫恒定。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哺乳動物最早的哺乳動物大約出現在2億年前,目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哺乳動物的生活環境多種多樣,可生活在陸地上、空中、水中、樹上和地洞里。特點:全身被毛,體溫恒定,胎生(鴨嘴獸除外,鴨嘴獸是卵生的)、哺乳。胎生、哺乳大大提高哺乳動物幼體的成活率。常見的哺乳動物:大熊貓、袋鼠、金絲猴、鯨、蝙蝠、大象。蝙蝠是能夠飛的哺乳動物,鯨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小測:哺乳動物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主要與下列哪項特征有關?( )BA.體溫恒定B.胎生哺乳C.分布廣泛D.牙齒有分化重點知識回顧(要求背熟)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及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的。并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門、綱、目、科、屬、種構成分類的七個等級。二、同步題型分析1.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根本區別是()BA.水生還是陸生B.有無脊椎骨C.有無翅膀D.體型大小2.下列動物中,全部是脊椎動物的是()CA.章魚、黃魚B.海參、海龜C.揚子鱷、孔雀 D.老虎、蝴蝶3.有一個同學在野外發現一具已腐爛的動物尸體,體外被鱗、身體細長、露出部分脊柱骨。根據觀察,他的下列推理中正確的是()DA.體外被鱗,死亡動物是脊椎動物B.身體細長,死亡動物是無脊椎動物C.體內有脊椎,死亡動物是無脊椎動物D.體內有脊椎骨,死亡動物是脊椎動物4.如果有人將貓頭鷹、蝙蝠、啄木鳥歸為一類,將蛇、鯊魚、海豚歸為一類。你認為他的分類依據是()DA.陸生或水生B.食草或食肉C.有鱗片或無鱗片D.會飛或不會飛5.下列各組動物中,全屬于魚類的一組是( )AA.帶魚、比目魚、青魚B.娃娃魚、鰱魚、美人魚C.大黃魚、鯨、甲魚D.鱷魚、衣魚、章魚1學員姓名:輔導科目:科學年級:初一學科教師:授課日期及時段教學內容檢索表和無脊椎動物一、同步知識梳理知識點1: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檢索表生物學上常用檢索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目前,常用的是二岐分類檢索表。這種檢索表把同一類別的生物,根據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的區別,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接著,根據另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把上面的每個分支再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如此逐級排列下去,直到編制出包括全部生物類群的分類檢索表。 小測:1、下列為某些脊椎動物的檢索表,與⑤最相似的動物是( )A1a變溫動物……………………………………21b恒溫動物……………………………………52a用鰓呼吸……………………………………32b用肺呼吸……………………………………43在水里產沒有殼的卵來繁殖后代…………①4a在水里產沒有殼的卵來繁殖后代…………②4b產有硬殼的卵來繁殖后代…………………③5a有羽毛………………………………………65b有皮毛………………………………………76產有硬殼的卵來繁殖后代…………………④7胎生繁殖后代………………………………⑤A.山羊 B.烏龜C.青蛙 D.蜥蜴2、生物檢索表常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請利用這張簡單的“脊椎動物檢索表”,鑒定出下列動物中屬于S類動物的是( )C1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哺乳類1b體外沒有毛皮,卵生…22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R類2b體外無羽毛,體溫不恒定…33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S類3b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4.A.?B.?C.?D.?知識點2: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地球上大約有4.7萬中脊椎動物,而無脊椎動物則大約有120萬種,因此大自然中的動物大部分屬于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的分類(一)原生動物:只由一個細胞組成是單細胞動物。(二)腔腸動物:是多細胞動物,輻射對稱,攝食和排泄同一個開口。(三)扁形動物:身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攝食和排泄同一個開口。例如渦蟲和吸血蟲。(四)線形動物:有口,也有肛門,身體呈線形或圓筒形,不分節。如圓形蠕蟲、蛔蟲等。(五)環節動物:呈圓筒狀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如蚯蚓。(六)軟體動物:身體柔軟,有貝殼。如蝸牛、河蚌、烏賊、田螺、扇貝等。(七)棘皮動物:身體無貝殼,體表有棘皮(棘狀突起)(八)節肢動物:身體、足分節,有外骨骼。種類數量都占動物界第一位。小測:人若進入含有釘螺的水域,就很可能被感染血吸蟲病.那么血吸蟲、釘螺所屬的動物類群分別是( )DA.腔腸動物、環節動物B.扁形動物、節肢動物C.線形動物、扁形動物D.扁形動物、軟體動物知識點3:昆蟲(1)昆蟲屬于節肢動物,它是動物中成員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種類大約有100萬種。(2)昆蟲的主要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口器和眼,胸部長有兩對翅、三對足,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昆蟲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有些昆蟲對人類有益,例如蜜蜂;也有些昆蟲危害人類的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例如蒼蠅、蝗蟲、蟑螂等。補充:蚯蚓小測:昆蟲的身體可分為哪三部分?()CA.觸角、眼睛、翅膀B.頭、足、腹C.頭、胸、腹D.頭、胸、翅膀重點知識(要求背熟)檢索表會看會用。無脊椎動物的分類:(3)昆蟲屬于節肢動物,它是動物中成員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種類大約有100萬種。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長有兩對翅、三對足,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4 常見的脊椎動物.doc 2.4 檢索表和無脊椎動物.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