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 2011年高考最后一周復習講義(新人教版必修二)1、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2)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3)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2、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 方式 依據 意義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電話、信函、電子郵件等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 拓寬反映渠道專家咨詢制度 論證會、座談會 專業知識 集中學者智慧,提高決策科學性社會公示制度 公示 知情權,參與決策的前提與基礎 提高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社會聽證制度 聽證會 彌補決策機關的不足 決策利民注意:能識別、辨別不同方式并結合社會實際說明公民可以采取何種方式參與民主決策。3、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首先,有助于決策充分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助于決策者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再次,有利于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關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責任感4、實行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制度5、公民行使民主監督權的意義:(1)有利于消除腐敗現象,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改進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工作。(2)有利于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6、正確行使民主監督權:(如何正確行使民主監督權)一方面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惡勢力進行斗爭,勇于使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監督權,另一方面,必修采取合法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干擾公務活動7、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的區別?)(1)是否遵循法律、法規(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3)是否正確處理權利和義務。(4)是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8、我國政府的基本職能:(如何體現政府的職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內容:政府擔負著保衛國家的獨立與主權,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種合法權益,保護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和合法財產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協調人民內部矛盾,懲治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等職能。目的: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內容: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目的: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經濟調節---統籌規劃,總體部署(即制定和實施經濟計劃),合理運用稅收、利率、信貸、匯率、物價等經濟杠桿,引導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如現在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市場監管----加強對市場的監督、管理,加大對違規經濟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社會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公共服務----信息引導,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完善預警機制)(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一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如全國道德模范表彰);二是組織和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如舉辦2008年奧運會)。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4)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①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基礎、文化、衛生) ②提高醫療保健水平(農村合作醫療、計劃免疫) 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城市最低保障、社會福利、失業、下崗再就業) ④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優生優育 ⑤保護公共環境、防治污染 ⑥就業。目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建設9、我國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1)宗旨:為人民服務(2)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注意:我國正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10、政府依法行政的意義和要求:(1)必要性: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2)意義: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3)具體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當。④高效便民。⑤誠實守信。⑥權責統一。11、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怎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途徑:(1)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2)建立權責明確的執法體制(3)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12、政府的權威及其體現:(如何體現政府的權威?)(1)政府的權威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過程中形成的得到人們認同的威望和影響力(2)體現:①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會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②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潔、高效、團結合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聲望;③有權威的政府必定是講信譽的政府,有令必行, 有禁則止,它得到人民的自覺認可和擁護;④有權威的政府對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都會有促進作用。(3)區別政府有無權威的根本標志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是否被人們自覺地認可和接受13、 我國政府權威的樹立:(怎樣樹立政府的權威?)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審慎用權,優化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有良好的業績,政府工作人員應成為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最后,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們應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1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的原則(如何體現民主集中制?)含義:指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表現:①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系上,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②在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會才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③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系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為什么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2)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3)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4)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15、中國共產黨的的性質、宗旨:(1)性質: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同時也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決定的。(4)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意義:①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才能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③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15、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如何體現黨的執政方式?)(1)科學執政:就是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民主執政:就是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依法執政:就是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2)關系: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又要靠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依法執政有利于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3)堅持黨的領導,要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注意;懂得黨的性質、宗旨;理解黨的執政方式并能聯系實際分析說明。16、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1)民族平等含義: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平等的履行應盡的義務。(首要原則)(2)民族團結含義: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重要原則)(3)各民族共同繁榮含義: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根本原則)(4)民族原則之間的關系:三者互相聯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是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注意:我國的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17、聯合國的宗旨、原則、作用宗旨:(1)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2)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3)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作為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4)簡單說,就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作用:(1)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2)局限性:如何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面臨諸多挑戰,改革任重道遠。18、國際關系及其決定因素(1)國際關系的含義(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及內容(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2)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式:競爭、合作、沖突。(3)影響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國家利益世界決定國際關系的因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對立則可能使國家間發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沖突。由于各國的國家性質與追求的國家利益不同,執行的對外政策不同,國家間矛盾和利益交織,使國際關系紛繁復雜。(4)如何協調國家間的利益: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理由,侵犯別國的主權和安全,干涉別國內政,這是非正義的、錯誤的。(5)在國際關系中,我國必須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當性和正義性。注意:能運用這一考點分析中俄、中美、中日、中歐、中法關系,特別是我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對國際問題的態度、對策、行動,如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等。19、我國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1)我國外交政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決定因素:我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基本立場(如何體現?)①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②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③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21、我國外交關系的基本準則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