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三課轉變中的社會生活——生活中的變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新知導入上圖交通工具產自哪里?什么時候傳到中國?它們的到來對中國社會、生活、生產產生了哪些影響?火車電車蒸汽輪車新知講解仔細觀察這兩張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幾種交通工具?20世紀初的上海外灘景觀民國時期上海街景黃包車、摩托車、電車。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新知講解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輪船火車電車19世紀70年代以后,新式交通工具逐漸傳入。新知講解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了交往范圍促進了信息的交流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了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等。思考:這些新式交通工具從哪些方面促進了社會的變遷?材料一鴉片戰爭前,中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和帆船等。鴉片戰爭后,輪船、火車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漸傳入。(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動力在鴉片戰爭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問題探究鴉片戰爭前:人力或風力;鴉片戰爭后:蒸汽機。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鋪設了半公里的窄軌鐵路,并試行小火車。這一舉動引起京城市民的驚詫和猜疑,視其為怪物。窄軌鐵路很快被清政府責令拆除。甲午戰爭后,清政府修筑了蘆漢、滬寧、津浦鐵路,形成近代中國第一個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國鐵路總長9292千米。(2)據材料二,對于火車的引入,近代中國人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轉變的原因。(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交通工具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問題探究原因:①西方先進交通工具的傳入;②近代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③近代化的推動;④西方思想的傳入。(3)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方便人們的出行,推動近代社會進步。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喇叭、擊鼓傳聲、烽火臺、驛站、信鴿、信號旗……古代驛站雞鳴驛烽火臺想一想:二、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新知講解1.郵票、郵政大清郵政“龍票”英國郵票“黑便士”中華民國郵政“帆船郵票”隨著工業文明的沖擊,近代以來,中國出現了哪些新的通訊工具?新知講解2.電話、電報電報機電話郵政、通信事業的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1882年,上海外灘出現了最早的電話公司。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家電話局。隨著工業文明的沖擊,近代以來,中國出現了哪些新的通訊工具?新知講解電話的英文是telephone,人們根據這一發音稱之為“德律風”。三明治、白蘭地、維他命、沙發、麥克風、霓虹燈、卡通片等。查一查,生活中還有哪些日常用品的稱呼類似于電話?新知講解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三、新式風俗西餐西式蛋糕洋酒西餐、西式蛋糕、洋煙、洋酒、樣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新知講解文明結婚集體婚禮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等新式婚喪禮節紛紛出現。新知講解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從地域上看:從城市化進程上看:從受教育程度上看: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課堂小結生活中的變化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新式風俗課堂練習1.19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工具有()①火車②輪船③電車④飛機⑤自行車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D2.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①人們出行乘坐汽車②報紙上刊登德國投降的消息③留學生搭乘輪船回國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C課堂練習3.上海是近代中國茶葉的一個外銷中心。1884年,福建茶葉市場出現了茶葉收購價格與上海出口價格同步變動的現象。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近代事業是()A.電報業B.大眾報業C.鐵路交通業D.輪船航運業A課堂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3-1生活中的變化一、學習目標掌握近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變化;理解變化的原因;掌握變化特征。二、課前自主學習1.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方便了__________,同時促進了__________。2.郵政、通信事業的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__________和信息的__________。3.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現出__________的特征。三、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鴉片戰爭前,中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和帆船等。鴉片戰爭后,輪船、火車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漸傳入。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鋪設了半公里的窄軌鐵路,并試行小火車。這一舉動引起京城市民的驚詫和猜疑,視其為怪物。窄軌鐵路很快被清政府責令拆除。甲午戰爭后,清政府修筑了蘆漢、滬寧、津浦鐵路,形成近代中國第一個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國鐵路總長9292千米。(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動力在鴉片戰爭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2)據材料二,對于火車的引入,近代中國人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轉變的原因。(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交通工具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4、課堂檢測一、選擇題1.從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變了修建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的看法,認識到“鐵路開通可為軍事上之補救”,開始有籌劃地修建鐵路。這說明( )A.中國應用工業革命成果速度快B.近代交通日益發達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沖擊著傳統觀念D.帝國主義侵華勢力深入內地2.近代我國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 )A.完全西方化趨勢B.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特征C.保守封閉特征D.濃厚封建特征3.在近代,隨著國門被打開,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目睹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他們可能看到的情況有()①坐輪船出國留學?②陪朋友看電影?③在家看電視?④西裝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近代中國,海禁大開。外來事物從四面八方涌入中國,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下列事項不可能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出行可以乘坐火車????????B.用電報和親友聯系C.可以看到無聲電影????????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純堿5.79年,唐廷樞提議修建唐胥鐵路。……“行車未久,言官(御史)復連奏彈劾,謂機車直駛,震動東陵(清朝皇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在這種情況下,慈禧降旨禁止機車行駛。……小火車被禁駛后,用騾馬拉的運煤大車再次行駛于唐胥鐵路的軌道上。這一現象說明()A.封建傳統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B.鐵路在當時的中國有百害而無一利C.清政府對鐵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態度?D.火車機車污染嚴重遭到統治者反對二、非選擇題6.資料:隨著新型交通工具的傳入,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開始發展。寬廣整潔的馬路逐漸取代狹窄泥濘的土路,出租汽車、公共汽車也相繼出現,人力車業的生意開始蕭條。民國時期的許多作品,如胡適的白話詩《人力車夫》、老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等,都生動地再現了人力車夫的生活和遭遇。查找上述作品,結合其中內容,說一說新型交通工具給以人力車業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帶來哪些沖擊?你是如何看待這種沖擊的?參考答案課前自主學習1.人們的出行商品的流通2.交流傳遞3.新舊并呈、多元發展問題探究(1)鴉片戰爭前:人力或風力;鴉片戰爭后:蒸汽機。(2)不接納反對(排斥)到接受并修建鐵路。原因:①西方先進交通工具的傳入;②近代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③近代化的推動;④西方思想的傳入。(3)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方便人們的出行,推動近代社會進步。課堂檢測1.C2.B3.B4.D5.A6.答:沖擊:新型交通工具逐漸取代傳統交通工具,從事傳統行業的人們生活更加艱辛,傳統行業開始衰落。看法:這種沖擊一方面使得傳統行業開始衰落,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革新,積極影響是主要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歷社九上1-3-1生活中的變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掌握近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變化;理解變化的原因;掌握變化特征。2.過程與方法以交通工具的變化為例,通過舉例說明近代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揭示發生變化的原因。?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科學技術給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感受科學的重要性。【教學重點】近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狀況。【教學難點】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教學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設問導入)呈現材料:火車、電車、蒸汽輪車你知道上圖交通工具發明地在哪兒?什么時候傳到中國?他們的到來對中國社會、生活、生產產生了哪些影響?二、新課學習(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多媒體課件展示20世紀初上海外灘的場景、民國時期上海街景教師:仔細觀察,有哪幾種交通工具?學生:黃包車、摩托車、電車。>>>多媒體課件展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交通工具引導學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傳入中國,能夠從哪些方面促進社會的變遷?教師總結: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擴大了交往范圍;促進了信息的交流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了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等。【問題探究】材料一鴉片戰爭前,中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和帆船等。鴉片戰爭后,輪船、火車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漸傳入。問題:(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動力在鴉片戰爭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鋪設了半公里的窄軌鐵路,并試行小火車。這一舉動引起京城市民的驚詫和猜疑,視其為怪物。窄軌鐵路很快被清政府責令拆除。甲午戰爭后,清政府修筑了蘆漢、滬寧、津浦鐵路,形成近代中國第一個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國鐵路總長9292千米。問題:(2)據材料二,對于火車的引入,近代中國人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轉變的原因。(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交通工具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二)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思考: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之前,人們是怎樣傳達信息的?見PPT古代,人們喇叭、擊鼓傳聲、烽火臺、驛站、信鴿、信號旗……傳達信息。近代以后有哪些通信工具?>>>多媒體課件展示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1.郵票、郵政2.電話、電報教師引導總結新型通信工具出現的積極意義:郵政、通信事業的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教師設疑:電話的英文是telephone,人們根據這一發音稱之為“德律風”。學生:三明治、白蘭地、維他命、沙發、麥克風、霓虹燈、卡通片等。目的:增加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外,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洋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等新式婚喪禮節紛紛出現。(三)新式風俗>>>多媒體課件展示西餐、西式蛋糕、洋酒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多媒體課件展示文明婚禮、集體婚禮文明結婚、集體婚禮、公葬等新式婚喪禮節紛紛出現。教師設疑: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的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的變化。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表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1.19世紀70年代以后,相繼傳入中國的新式交通工具有(D)①火車②輪船③電車④飛機⑤自行車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2.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C)①人們出行乘坐汽車②報紙上刊登德國投降的消息③留學生搭乘輪船回國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3.上海是近代中國茶葉的一個外銷中心。1884年,福建茶葉市場出現了茶葉收購價格與上海出口價格同步變動的現象。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近代事業是(A)A.電報業B.大眾報業C.鐵路交通業D.輪船航運業五、作業布置1.背誦本課知識點2.做練習冊【板書設計】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二、新型通信工具的出現三、新式風俗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課 第1課時 生活中的變化 (導學案).doc 第三課 第1課時 生活中的變化 (教案).doc 第三課 第1課時 生活中的變化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