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植物體的組成 (第1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1)通過對完整植株的觀察,識別組成植物體的各種器官。 2)分析并舉例說明植物體各組織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 初步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自然,關愛生命,逐步養成不怕失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討論 教學重點:觀察蠶豆葉的組成實驗。 教學難點:分析葉片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用具:一株完整的植株、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你認為由受精卵到形成組織要經過哪些過程? 由以上復習引入:組織是如何構成生物體的呢? 回憶知識,回答問題。 嘗試回答,進入新的學習狀態。 觀察一株完整的植株 課件播放圖片:桃、蒲公英等 1.提問:桃、蒲公英以及我們身邊的植物它們是由哪些器官構成的嗎? 2.討論:綠色開花植物的植物體是由哪些器官組成的?與植物繁殖有關的器官有哪些?與植物營養有關的器官有哪些? 1.結合認知,嘗試回答。 2.小組合作討論,分析歸納: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的植物體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與植物繁殖有關的器官有花、果實和種子;與植物營養有關的器官有根、莖、葉。 植物體器官的組成 1.課件動畫:根尖的組織 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根尖的各種組織名稱及功能是什么?嘗試歸納器官的概念? 2.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植物體的其他器官。如:番茄、花生等。 3.討論: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器官與組織有什么關系? 4.引導學生說出植物體的常見組織及其功能。并舉例說明。 1.學生觀察動畫,認識各種組織名稱及功能,明確器官的概念。 2.嘗試分析其他器官的組成。 3. 小組合作討論,分析歸納:明確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來在生物體內擔任一定功能的結構。 4.學生內化知識,嘗試舉例說明。 分析植物體的組成層次 播放“由細胞到植物體的組成層次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學生分析歸納: 植物體的組成層次:細胞→ 組織→ 器官→ 植物體 小結與評價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DIY:認識生物課本的結構層次 學生自主小結與評價。 課后完成。 第1節 植物體的組成 (第2課時)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觀察蠶豆葉的結構,了解葉片是由哪些組織構成的。 2.能力目標: 1)初步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2)初步學會徒手切片的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自然,關愛生命,逐步養成不怕失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分析、討論 教學重點:觀察蠶豆葉的組成實驗。 教學難點:分析葉片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用具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復習提問:植物體有哪些組織?分別有什么功能?根尖由哪些組織構成? 引入實驗: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葉片是由哪幾種組織構成的呢? 學生復習回答。 嘗試回答葉片的構成,進入實驗的準備狀態。 練習徒手切片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本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形成初步印象。 2.播放視頻:練習徒手切片 引導學生觀察,進一步加深印象。 3.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實驗注意事項: 選用葉片新鮮。 左手拇指要低于食指,以防被刀片劃破。 挑選材料越薄越好。 拓展:還能用其他什么方法切割葉片,得到很薄的觀察材料? 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初步印象。 學生觀看視頻,進一步加深印象。 學生分組完成實驗。 實驗方法: 把馬鈴薯切成長約1cm,寬約0.5cm,高約3cm的長方形小塊,以此小塊作為支持物。把新鮮葉片切成長方形,夾在馬鈴薯小塊的切逢中。 用左手捏緊夾著葉的馬鈴薯小塊,右手拿著沾過水的刀片,向自己方向連續水平斜向拉切。 用濕潤干凈的毛筆把切下的薄片輕輕刷在盛有清水的培養皿內。 在培養皿內挑選最薄的材料,用毛筆挑起,放在載玻片上,制成臨時切片。 觀察葉片的結構 引導學生將制好的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討論:1)通過觀察,你發現葉片是由哪幾種組織構成的?每種組織的功能一樣嗎? 2)根據觀察結果,分析組織與器官的關系? 1.學生觀察葉片的結構: 觀察,辨認組成葉的細胞大致有幾種形狀,它們分別在什么位置。 將觀察的結果填寫在課本24頁的表格中。 2.學生分組討論,嘗試回答問題。 小結與評價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的得與失? 學生分析后交流實驗過程的得與失 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實驗手冊相關內容。 學生課后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