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水中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名稱。 (2)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標 (1)通過對魚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的精神,形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科學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2. 教學難點 “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生性活潑,教師要以情激趣,把握教學重點,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學生通過一學期的生物學習,對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驗,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使他們提高實驗技能,完善合作意識。 四、教學準備: 《水中的動物》多媒體課件,活鯽魚若干條,透明魚缸或水槽若干個,各種固定魚鰭的材料(各種形狀紙板、橡皮筋、夾子、紗布、細線等),紅墨水,凡士林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組織與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引言 在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上,數以百萬計的生物分布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地面上,有的生活在土壤里,還有的能在天空中飛翔。 我們的地球又被稱為“水星”,因為地球表面大約71%被水覆蓋,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也多種多樣。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水中的動物。 課題“水中的動物”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有哪些水生動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你能來說一說嗎? 可見,水中動物資源非常的豐富,你能對表格當中的動物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判斷一下,它們哪些屬于水生動物,哪些不是? 學生介紹熟悉的水中生物:青蛙、田螺等。 學生對照表格,進行判斷。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自然引入課題。 活動一:認識多姿多彩的水中世界 水中的動物多彩紛呈,。讓我們一起進入到活動一:認識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首先,我們來欣賞一段精彩的錄像。 板塊一:觀看多媒體,了解水中生物種類 1. 教師播放視頻片段:水中的動物; 2. 問題:看完錄像了,從剛才的錄像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浩瀚的水域中生活著千奇百怪的動物,他們主要有哪些種類呢?結合已有知識經驗回答。 板塊二:收集資料 問題展開 多媒體圖片展示:課本圖10-1中的動物。這些生物有的我們非常熟悉,有的我們從未見過,你能從下面的生物中選取一種比較感興趣的動物,課后通過互聯網或圖書館查詢相關資料,并向同學們介紹嗎?下面老師收集了一些,同學們可以先簡單了解一下。 學生觀看錄像,結合已有知識對水中生物進行分類。 有魚類、腔腸動物、扁形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兩棲動物、哺乳動物。 學生課后收集資料并整合。 以生動的錄像展示海洋生物,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海洋生物的豐富多彩。 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了解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水平,課后收集資料并整理。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活動二: 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是魚,俗話說魚兒離不開水,魚兒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呢?下面我們以鯽魚為例來探究一下它有哪些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征。 觀察:(每張桌上放一個透明魚缸,一條鯽魚在魚缸中游動。)首先我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臺上的透明魚缸內的鯽魚,嘗試通過觀察分析:一、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外部形態,二、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特征。 在進行外部形態觀察時,有這樣幾點觀察小提示: 1. 認識鯽魚的各部分名稱。 2. 鯽魚的體色有什么特征? 3. 鯽魚的身體呈什么形態? 4. 看一看魚的體表,再用手摸一摸,想想鯽魚的體表有什么特點? 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鯽魚的外形。 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可以得知鯽魚的體色有何特征?想一想,這種體色與水生環境有什么關系? 鯽魚的身體呈什么形態?想一想,這種體形與水中游泳有什么關系? 看一看魚的體表,再用手摸一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想一想,這與水中游泳有什么關系? 作出假設:現在,請同學進一步觀察,分析鯽魚有哪些主要特征是適應水中生活的?并嘗試作出假設。 制定計劃:剛才同學們的回答只是種種假設,正確與否需要通過實驗加以驗證,那么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假設制定實驗方案 討論交流: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幾個探究小組的實驗計劃。師生共同討論實驗方案,進行總結評價。 討論 方案一:魚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魚鰭 問題1:為什么用兩條魚實驗? 問題2:如何處理魚鰭?剪掉嗎? 問題3:為什么要分別固定魚鰭? 問題4:將魚處理后,立刻進行觀察嗎?為什么? 錄像提示實驗過程。 方案二:鰓與魚的呼吸有關 1. 將紅墨水滴入水中,近魚口處。 2. 觀察鰓蓋后緣。 問題1:為什么用紅墨水? 問題2:若是用鰓呼吸鰓蓋后方的水是什么顏色的? 方案三:側線與感知水流有關 1. 如何處理側線? 2. 如何得知側線能夠感知水流? 3. 如何制造水流?補充先順時針再逆時針。 4. 如何知道與平時狀態的差別? 錄像提示實驗過程。 注意:實驗過后,用干棉花將凡士林擦去,以免影響魚的正常生活。 學生實驗 方案制定好了,現在請學生以探究小組為單位,根據你們小組制定的方案,進行實驗探究,注意小組成員要有明確分工。 老師給大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儀器和材料,請大家選擇需要的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請同學們將各小組的結論綜合起來,結合信息庫,歸納出魚類適應水中生活有哪些基本特征。 這是探究的鯽魚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征,在地球的各個水域都有魚類的分布,它們終身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運動。 學生分組觀察,討論,認識各部分名稱:鯽魚有鰓蓋,背鰭,腹鰭,胸鰭,尾鰭以及側線。 背深腹淺,是一種保護色。 身體呈紡錘形,可減少游泳時的阻力,適應水中生活。 體表有鱗片覆蓋,粘滑,可減少游泳阻力。 學生閱讀,回答: 假設1:鯽魚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魚鰭 假設2:鯽魚有鰓,所以能在水中呼吸 假設3:鯽魚的側線能感知水流方向 探究小組活動,制定實驗方案。 學生:對照實驗 學生:珍愛小動物的角度,不能去傷害小魚。通過紙板和紗布,固定魚鰭。 學生:不同的魚鰭功能不同,要分別探究。 學生:要靜置1-2分鐘 否則魚的運動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便于觀察。 紅色 學生:用凡士林將側線鱗片上的小孔全部封閉。凡士林有隔水作用。 學生:使水流變化,看魚的運動狀況。 學生:用玻璃棒攪動清水。 學生:設置對照組──自然狀態。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活動。 學生: 1. 體色背深腹淺,是一種保護色。 2. 鯽魚體表覆蓋鱗片,表面有黏液,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3. 體形紡錘形,適應在水中游泳。 4. 鯽魚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魚鰭。 5. 用鰓呼吸。 6. 鯽魚的測線能感知水流方向。 從觀察出發,鍛煉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能力,閱讀、分析資料,啟發學生不斷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發探究任務。 小組合作過程中,制定實驗計劃,培養探究能力。 設計意圖: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完善的實驗方案,并且鍛煉了學生匯報,交流的能力。 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水平和合作意識。交流匯報實驗結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總結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收獲了什么呢? 水中生活的動物多種多樣,千奇百怪,但無論怎樣,他們在形態上或生理上都能夠適應水中的生活。任何一種生物都要適應周圍的環境而生存,否則就會被淘汰。 學生:1. 水中生物的種類。 2. 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3. 嘗試完成了“探究魚水中特征”的實驗活動。 課堂總結,回顧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10.1 水中的動物 一、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 二、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1、外部形態 2、運動 3、呼吸 三、魚類的主要特征 附活動單 第10章 第1節 水中的動物 【活動目標】 舉例說出水中生活的動物的名稱。 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動。 【活動過程】 課堂導入 生物名稱 是否為 水生 生物名稱 是否為 水生 金魚 ? 蚯蚓 ? 河蚌 ? 扇貝 ? 梭子蟹 ? ???? 海龜 ? 海豚 ? 海鷗 ? 海馬 ? 青蛙 ? 水蛭 ? 鴨子 ? 蝗蟲 ? 活動一:認識多姿多彩的水中世界 1. 觀看多媒體錄像,說出水中動物的種類。 2. 收集資料,匯報介紹你熟悉的一種水生動物。 活動二: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觀察認識鯽魚外形,分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外部形態和結構特征。 提示 觀察1:認識鯽魚的各部分名稱。 觀察2:鯽魚的體色有什么特征? 觀察3:鯽魚的身體呈什么形態? 觀察4:用手摸摸鯽魚的體表,細心體會一下,感覺如何? 3. 制定探究計劃:方案一:魚在水中游泳靠的是魚鰭。 方案二:側線與感知水流有關。 4. 討論交流,完善計劃。 5. 實施實驗。 6. 得出結論:魚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征有哪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