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2010-2011學年下學期高二哲學期末復習資料——辯證法知識總結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一:聯系的觀點。1.聯系的含義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2.聯系的普遍性(聯系是普遍的)(1)含義: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2)原理內容: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聯系。②每一事物內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聯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3)方法論要求: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3.聯系的客觀性(聯系是客觀的)(1)含義: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閱讀:聯系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性,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在聯系觀上貫徹了唯物論思想)。△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因而人們無法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判斷)。(2)表現:①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存在了,它們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②人為事物的聯系仍然是客觀的,因為它以自在事物的聯系為基礎,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才能夠形成,形成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它們都是客觀的。 區別 自在事物的聯系:人類產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種種聯系。人為事物的聯系:通過人類實踐建立起來的種種聯系。聯系 人為事物的聯系以自在事物的聯系為基礎,是自在事物的潛在聯系的顯化和實現。 (3)方法論要求: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離開事物的真實聯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是詭辯論的一個重要特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把握聯系的客觀性:①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隨意創造事物的聯系。②另一方面,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互聯網絡等。4.聯系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 (1)表現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橫向聯系和縱向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整體和部分的聯系;因果聯系等。(2)方法論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a.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b.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c.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閱讀:把握聯系的多樣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系,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5.聯系的條件性(1)含義條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聯系的諸要素的總和。一切事物都處在聯系中,因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2)方法論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a.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b.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c.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條件性:①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人們可以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或者創造所需要的條件。②改變條件也是有條件的,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或創造條件。△涉及事物“聯系觀點”的三句話(了解):①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② 客觀條件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③ 與一事物相聯系的周圍那些事物,是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6.聯系多樣性的表現之一:整體和部分的聯系(1)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 A.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①含義不同(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②地位不同(主導和統率、服從和服務)整體和部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服從和服務于整體。B.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 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②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③整體和部分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整體一定大于部分(判斷)▲整體的功能一定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判斷)▲整體決定、統帥部分;▲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系統與要素:系統就是整體,要素就是部分(錯)。(閱讀:系統與整體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要素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而系統是諸多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因此,系統屬于整體的一種情況。要素與部分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部分是指組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要素及發展全過程的某一個階段。而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的的相互作用著的部分。因此,要素是部分的一種表現形式。)(2)方法論要求①整體處于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取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3)整體與部分辨證關系原理的深化:系統觀A.系統的含義: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B.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C.方法論要求:系統優化的方法①從實踐方面來說,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第一,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第三,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力求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從認識方面來說,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又要把系統和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系統優化的方法。△小結:關于聯系的重點哲理。(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聯系是普遍的,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第一、聯系是客觀的,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第二、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第一、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第二、聯系的多樣性還要求我們全面把握事物的聯系,尤其要注意事物的間接的、本質的、長遠的聯系以及事物相互聯系的中間環節。 (4)整體和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第一、整體處于主導地位,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響整體,要求我們重視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5)系統優化的方法 第一、從認識方面來說,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第二、從實踐方面來說,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二、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之二:發展的觀點(一)運動P31-32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閱讀:①“變化”從空間上講,“過程”從時間上講。②哲學上的運動概括了一切運動的共性,而這一共性是通過運動的具體形式表現出來的。)2.運動與物質的辨證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閱讀:承認這一點就是在物質觀上堅持了辯證法思想。)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閱讀:承認這一點就是在運動觀上堅持了唯物論思想。)(閱讀:機械運動的載體:宏觀物體;物理運動的載體:電荷、光子、分子等;化學運動的載體:原子離子等;生物運動的載體:生命有機體;社會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精神運動的載體:人腦。)△反對的兩種錯誤傾向①離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的觀點。②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閱讀:形而上學要么否認運動,要么只承認機械運動。)3.運動與靜止的辨證關系(1)靜止的含義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①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②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閱讀→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相對靜止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礎。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分事物,并進一步認識事物。)(2)二者的辯證關系①區別: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②聯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3)反對的錯誤傾向①承認靜止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靜止觀);②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會導致相對主義(不可知論)、詭辯論。△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思想(錯)。(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靜止觀)△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是無條件的。(正確)(二)發展1.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閱讀:發展與運動變化的關系 運動變化有兩種情形:一是前進性的;二是倒退性的。發展特指前一種情形,因此發展是運動變化,但運動變化不一定是發展。)(閱讀:關于新事物A.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判斷是否新事物的標準,不是形式的新舊,不是產生的先后,不是一時力量的強弱,其根本標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B.新事物永遠是新事物嗎?新事物也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不會永遠是新事物。C.新事物與舊事物毫無關系嗎?新事物在舊事物中孕育產生,是對舊事物的“揚棄”。)△運動、變化、發展關系聯系: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構成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源泉。三者都表明事物不是絕對靜止的,不是凝固的,僵化的。區別:①定義不同:運動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變化指運動中所發生的狀態乃至性質的變化。發展就是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②側重點不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表示事物在活動著,它同靜止觀點相對立。變化反映事物運動的多樣性、程度和狀態,表示事物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它與凝固觀點相對立。發展側重指事物上升的前進的運動和變化,反映著事物由低向高、由簡單向復雜的不斷更替過程。③范圍、深刻程度不同:運動、變化比發展范圍廣泛,而發展比運動、變化更深刻,它表明事物運動變化的總方向和總趨勢。2.發展的普遍性(1)表現第一、自然界是發展的;第二、人類社會是發展的; 第三、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整個世界都處于不斷發展之中,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閱讀:世界永恒發展是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包含的趨勢,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時候都處于發展之中。)(2)方法論要求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第一,既要認識事物的現狀,又要了解它的過去,預測它的未來。如:堅持可持續發展。第二,要根據事物在發展中的階段來確定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如:正確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三,要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如:第十課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3..發展的狀態:量變和質變(1)量變和質變的區別 含義 特征 表現量變 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質變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 【閱讀:△量變有兩種情形:一是事物在數量(大小、速度、程度)上的增減,二是場所的變更(結構發生變化)。△質變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事物的質是多方面的,質變也是多方面的。】 (2)量變和質變的聯系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③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④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是經由量變到質變的循環往復,不斷前進。⑤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必然引起質變(判斷)△量變引起質變就是發展(判斷)。△事物的發展是從質變開始的,是通過量變實現的(判斷)。△量變引起質變是指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引起根本性質的改變(判斷)△只要有量變,就一定會發生質變(判斷)。△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基礎,決定質量的性質和方向(判斷)。量變的基本形式:①單純數量的增減;②構成事物成分的結構變化。△質變的基本形式:爆發式飛躍;非爆發式飛躍。(3)方法論要求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重視量的積累。(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質變始于量變,當要防止事物向壞的方向轉化時,就要防微杜漸。(實際上是重視量的積累的另一方面)】。②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不能缺乏信心、優柔寡斷)。③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當要保持事物性質穩定時,就要堅持適度原則。(避免過猶不及)(4)割裂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的錯誤思想(P66下) 割裂二者的辯證關系,是形而上學的思想:①生物學的“激變論”——承認質變,否認量變。 ② 庸俗進化論——承認量變,否認質變。5.發展的趨勢: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1)為什么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②新事物是對舊事物的“揚棄”和發展,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③在社會歷史領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在社會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綜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Δ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這意味著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方向是前進的(判斷)。(2)為什么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②人們對新事物的認可也有一個過程。③舊事物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3)方法論要求①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我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新事物的成長壯大)。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接受挫折與考驗。6.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1)辯證否定觀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辯證的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④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方法論),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我們不僅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與發展。(2)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是孤立地絕對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單純的外在否定,全盤拋棄,割裂了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關系,肯定就是絕對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絕對否定,否定一切。7.唯物辯證法與創新意識(1)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A. 辯證法從本質上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理論依據: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對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就變成過時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內容:①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②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暫時性方面去理解;③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B.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和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必須要有批判和發展.C.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論①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觀念;②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2)創新的社會作用 ①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了更廣闊的勞動對象,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②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第一,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第二,理論創新推動了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 ③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第一,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創新,在推動科技發展同時,使得人類思維的性質和水平不斷更新和提高。第二,創新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總之,任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都與創新密切相關。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是對實踐的推進。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不同的實踐方式決定了思維方式的變化。△不同的實踐活動決定著思維活動的不同性質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內容▲實踐方式決定思維方式;▲實踐創新推動思維發展。8.聯系與發展的聯系聯系構成變化發展。(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統一的,正是由于事物內部、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才構成了事物的變化發展。)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