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社八年級上冊3-3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①了解漢武帝實施大一統措施的背景;②列舉漢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統措施,并分析其影響。2.過程與方法理解漢武帝的文治武功,認識到漢武帝是我國古代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學會評價漢武帝。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并一直延續兩千多年。【教學重點】漢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統措施及其影響。【教學難點】對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進行評價。【教學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新知導入漢族、漢語、漢人、漢文化、漢學。“漢”從何而來,為什么它能成為我們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我國歷史上的西漢王朝,分析其原因。二、新課學習(一)漢武帝時期的統治1.漢初的統治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漢武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鼎盛漢武帝(前157年—前87)年,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廟號“世宗”,謚號“孝武”,葬“茂陵”。>>>多媒體課件播放漢武帝畫像七年級我們學過與漢武帝有關的內容,他首創了一種紀年方法,你還記得是哪一個嗎?年號紀年法漢武帝,首創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國古代文獻就采用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方法。2.漢初的分封與七國之亂(1)漢初的分封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西漢——郡國并行制為鞏固統治,劉邦大量分封王侯。他們在王國內各自為政,用自己的年號,頒布法律,任免官吏,權力很大。積極影響: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多媒體課件播放西漢前期形勢資料: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乘,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此材料說明了什么?消極影響:諸侯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到中央。(2)七國之亂漢初分封的諸侯王的勢力逐漸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景帝在位時,采納大臣晁錯的建議,著手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位諸侯王起兵反叛,景帝于是派兵平定叛亂。這次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多媒體課件播放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的結果如何?為了安撫諸侯,景帝被迫處死晁錯,但是叛亂并沒有停止,漢景帝因此認清了諸侯王反叛的真實面目,果斷的派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三個月后叛亂被平定。從此,王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亂的可能性大大減小,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多媒體課件播放漢景帝3.漢武帝的統治措施(1)政治上七國之亂被平定,但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漢王室仍面臨著王國的威脅。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抗命,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武帝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多媒體課件播放漢武帝①頒布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們候,新封的候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目的:削弱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核心內容:除諸侯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作用: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推恩令”的巧妙之處在于能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平封國的勢力。漢武帝“推恩令”分封諸侯跟西周分封制有什么區別?(1)“推恩令”是允許諸侯王死后把一部分土地分給自己繼承人外的其他子弟,最后使得各諸侯國越分越小,無力與中央對抗,從而鞏固了中央政權。分封制是把土地分給有功之臣或同姓親屬,在各自封地里各諸侯王等同于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權力。從而慢慢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的權力,最后使中央權力分散。(2)兩者區別:一個是通過減少諸侯國的土地,削弱諸侯實力,從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一個是給諸侯分封土地,結果加強了諸侯實力,分散了中央權力。②加強監察制度目的: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和皇族的監督。措施: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監察區),每部委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中央: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影響:提高了官員的行政效率,加強了皇帝的權威。(2)經濟上措施:將地方的貨幣鑄造、食鹽與鐵器生產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作用: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加強了中央集權。漢初,幣制混亂,各種銅幣大小、輕重、成色很不一致。民間私鑄行為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武帝時開始鑄造一種標準銅幣,因其實際重量和幣面值重量一致,都是五銖,故稱之為五銖錢。五銖錢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七百多年。>>>多媒體課件播放五銖錢(3)思想文化上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目的:為了在思想上實現大一統,鞏固中央集權內容: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凡是與儒家思想不符的各家思想都被禁絕。>>>多媒體課件播放董仲舒②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優秀的學生經考核后可以直接做官。在地方設立官學,以培養后備官員。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多媒體課件播放漢代講學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歷史發展是有利還是不利?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權力集中,思想文化趨于一統,疆域空前遼闊。>>>多媒體課件播放西漢疆域(二)東漢的建立1.王莽篡權西漢最后一任皇帝劉嬰5歲時西漢實際掌權者宰相級的王莽發動宮廷政變,命其下詔禪位,西漢王朝滅亡。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后開始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革,但失敗。>>>多媒體課件播放王莽2.東漢的建立西漢皇族后裔劉秀在綠林軍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大軍,攻破長安,新朝滅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多媒體課件播放光武帝3.東漢的衰亡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光武中興”。中期以后,外戚二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義軍的打幾下,東漢名存實亡。東漢的滅亡220年>>>多媒體課件播放東漢疆域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1.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統治期間頒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針對西漢前期出現的( A )A.諸侯國問題B.貨幣不統一的問題C.社會貧困的問題D.思想混亂的問題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根本目的是( D )A.抨擊其他學說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鞏固中央集權3.漢武帝時開始鑄造一種標準銅幣,它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七百多年。這種銅幣是( C )A.圓形方孔錢 B.銀錠C.五銖錢 D.開元通寶五、作業布置1.背誦本課知識點2.做練習冊【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3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導學案一、學習目標①了解漢武帝實施大一統措施的背景;②列舉漢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統措施,并分析其影響。學習重點:漢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統措施及其影響。學習難點:對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進行評價。二、課前自主學習(一)西漢的分封與七國之亂1.漢初的分封制(1)對象:______和______。(2)目的:鞏固______。(3)諸侯王的權力:諸侯國可以自行______,______,使用自己的______、______,權力很大。(4)分封的危害:諸侯王逐漸在封國內______,有的無視皇帝的______,甚至還圖謀______。2.七國之亂(1)導火線:景帝在位時,采納大臣______的建議,著手______諸侯王的封地。(2)叛亂諸侯王:以吳王______為首的七個諸侯王。(3)過程:叛亂諸侯王以“______”為名起兵。景帝被迫處死了晁錯,來安撫他們。但劉濞不僅沒有罷兵,反而揚言“______”。(4)結果:景帝派兵平定了叛亂。(二)西漢的興盛漢景帝死后,他的兒子______(漢武帝)即位。經過漢初幾十年的積累,到這時,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開始進入______時期。漢武帝在許多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為。(三)漢武帝鞏固大一統1.政治(1)頒布“______”①背景:漢武帝時,______的勢力依然很大。②措施:規定除了諸侯王的______繼承王位外,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______再分給其他子弟,建立侯國。③作用: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______,再也沒有力量和______對抗了。(2)建立刺史制度①目的:加強中央對______的監督。②措施:將全國分為_____個州部(監察區),每州部委派______一人,定期巡視。按照中央的要求,刺史監視所屬郡國______的行為,年底到都城向皇帝匯報。③后來,武帝設立______,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2.經濟(1)措施:武帝將原先各地乃至私人都可經營的______、______生產和銷售收歸______。(2)作用:極大地增加了______。3.思想文化(1)背景:西漢初年,朝廷采用______的統治方針。(2)“__________”①目的:鞏固________。②皇帝:______。③建議者:______。④內容: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董仲舒認為,皇帝的權威體現上天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一切權力要集中到皇帝手中,就必須在思想上實現“______”。所以,他主張凡是與孔子思想不相符的各家學說都應該加以______,只有把人們的思想______起來,才能保證皇帝的權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3)推行儒學教育①漢武帝在全國大力推行______。②在長安設立了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______,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直接做官。③此外還在地方設立______。私人傳授儒家學說的學者也很多。(4)作用:儒家學說逐漸成為______,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2000多年。4.結果: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經濟發展、______、思想文化趨于一統的局面。(四)東漢的興衰1.王莽政權(1)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_____,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外戚______乘機奪取政權。(2)王莽即位之初,獲得了國內各方的廣泛支持,但他采取的各項變革措施______,遭到失敗,并引發各地______。(3)不久,王莽政權被推翻。2.東漢的建立(1)建立時間:公元25年。(2)建立者:參加過推翻王莽軍事斗爭的西漢皇族劉秀。劉秀就是______。(3)定都:______,史稱東漢。3.東漢衰落(1)東漢的統治經歷了近______年。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2)中期以后,______和______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3)最后,在______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三、問題探究1.七年級我們學過與漢武帝有關的內容,他首創了一種紀年方法,你還記得是哪一個嗎?2.資料: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乘,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此材料說明了什么?3.漢武帝“推恩令”分封諸侯跟西周分封制有什么區別?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歷史發展是有利還是不利?4、課堂檢測一、選擇題1.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引發了全社會對權力監督問題的討論。這一問題在漢代也受到高度的重視,漢武帝專為監督權力而設立的官職有( )①刺史 ②郡守 ③司隸校尉 ④太尉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2.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年來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這歸功于何人的提倡(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3.下列不屬于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是(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削弱封國勢力C.強化監察制度D.統一度、量、衡4.“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及中國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漢武”最主要的功績是( )A.創立中央集權制度B.結束割據,實現國家統一C.鞏固了大一統局面D.統治期間出現盛世局面5.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這段材料主要體現了漢武帝的哪一項措施( )A.頒布“推恩令”B.實行分封制C.鑄造五銖錢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6.公元前112年漢武帝頒布《罷郡國鑄錢令》,命令銷毀原各郡國的私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漢武帝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抑制了農業生產發展C.徹底解決了封國問題D.實現了思想的大一統二、非選擇題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自弱矣。材料二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1)材料一與哪位皇帝的哪一措施有關?(2)材料二是誰的建議?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材料二的觀點。(3)材料二中的“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是指哪家學說?為了推行此學說又采取了什么措施?(4)兩則材料反映了西漢在哪兩個方面完成了大一統?答案:二、自主學習(一)西漢的分封與七國之亂1.(1)功臣、同姓子弟(2)漢朝的統治(3)頒布法律、任命官員、年號、歷法(4)各自為政、詔令、奪取皇位2.(1)晁錯、削減(2)劉濞(3)誅晁錯,清君側、我已為東帝(二)西漢的興盛劉徹、鼎盛(三)漢武帝鞏固大一統1.(1)推恩令、諸侯王、嫡長子、封地、小侯國、中央(2)各地官員、13、刺史、主要官員、司隸校尉2.(1)貨幣鑄造、鹽鐵、中央(2)中央的收入3.(1)無為而治(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央集權、漢武帝、董仲舒、大一統、禁絕、統一(3)儒學教育、太學、官學、正統思想4.權利集中(四)東漢的興衰1.(1)由盛而衰、王莽(2)脫離實際、起兵反抗2.光武帝、洛陽3.200、外戚、宦官、起義軍三、問題探究1.漢武帝,首創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國古代文獻就采用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方法。2.消極影響:諸侯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到中央。3.(1)“推恩令”是允許諸侯王死后把一部分土地分給自己繼承人外的其他子弟,最后使得各諸侯國越分越小,無力與中央對抗,從而鞏固了中央政權。分封制是把土地分給有功之臣或同姓親屬,在各自封地里各諸侯王等同于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權力。從而慢慢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的權力,最后使中央權力分散。(2)兩者區別:一個是通過減少諸侯國的土地,削弱諸侯實力,從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一個是給諸侯分封土地,結果加強了諸侯實力,分散了中央權力。4.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四、課堂檢測1、1.C2.D3.D4.C5.A6.A7.答:(1)漢武帝,“推恩令”。(2)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儒家;措施:在長安興辦太學,專門教授儒家經典。(4)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0張PPT)第三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新知導入漢族、漢語、漢人、漢文化、漢學。“漢”從何而來?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我國歷史上的西漢王朝,分析其原因。新知講解一、漢武帝時期的統治1.漢初的統治漢高祖劉邦(休養生息)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漢武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鼎盛新知講解漢武帝(前157年—前87)年,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廟號“世宗”,謚號“孝武”,葬“茂陵”。新知講解七年級我們學過與漢武帝有關的內容,他首創了一種紀年方法,你還記得是哪一個嗎?漢武帝,首創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國古代文獻就采用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方法。年號紀年法新知講解2.漢初的分封與七國之亂(1)漢初的分封西周秦朝分封制郡縣制西漢?為鞏固統治,劉邦大量分封王侯。他們在王國內各自為政,用自己的年號,頒布法律,任免官吏,權力很大。郡國并行制積極影響: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新知講解資料: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萬乘,和天子一樣威風。他還自制弓箭數十萬,府庫的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此材料說明了什么?消極影響:諸侯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到中央。新知講解(2)七國之亂漢初分封的諸侯王的勢力逐漸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景帝在位時,采納大臣晁錯的建議,著手削減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位諸侯王起兵反叛,景帝于是派兵平定叛亂。這次叛亂,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新知講解為了安撫諸侯,景帝被迫處死晁錯,但是叛亂并沒有停止,漢景帝因此認清了諸侯王反叛的真實面目,果斷的派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三個月后叛亂被平定。從此,王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亂的可能性大大減小,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七國之亂的結果如何?新知講解3.漢武帝的統治措施(1)政治上七國之亂被平定,但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漢王室仍面臨著王國的威脅。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抗命,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漢武帝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新知講解皇帝諸侯王諸侯王諸侯王侯侯侯侯侯侯侯侯侯中央統轄的郡中央統轄的郡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們候,新封的候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①頒布推恩令新知講解“推恩令”的巧妙之處:能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削平封國的勢力。核心內容:目的:作用:削弱王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除諸侯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他子弟。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新知講解漢武帝“推恩令”分封諸侯跟西周分封制有什么區別?(1)“推恩令”是允許諸侯王死后把一部分土地分給自己繼承人外的其他子弟,最后使得各諸侯國越分越小,無力與中央對抗,從而鞏固了中央政權。分封制是把土地分給有功之臣或同姓親屬,在各自封地里各諸侯王等同于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權力。從而慢慢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的權力,最后使中央權力分散。(2)兩者區別:一個是通過減少諸侯國的土地,削弱諸侯實力,從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一個是給諸侯分封土地,結果加強了諸侯實力,分散了中央權力。新知講解②加強監察制度目的:措施:影響: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和皇族的監督。建立刺史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監察區),每部委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提高了官員的行政效率,加強了皇帝的權威。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地方:中央:新知講解漢武帝時期的監察制度皇帝司隸校尉(中央)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部地方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并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新知講解措施:作用: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加強了中央集權。將地方的貨幣鑄造、食鹽與鐵器生產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2)經濟上新知講解漢初,幣制混亂,各種銅幣大小、輕重、成色很不一致。民間私鑄行為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武帝時開始鑄造一種標準銅幣,因其實際重量和幣面值重量一致,都是五銖,故稱之為五銖錢。五銖錢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七百多年。新知講解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目的:內容:為了在思想上實現大一統,鞏固中央集權(3)思想文化上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凡是與儒家思想不符的各家思想都被禁絕。董仲舒新知講解②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優秀的學生經考核后可以直接做官。在地方設立官學,以培養后備官員。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漢代講學圖新知講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歷史發展是有利還是不利?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新知講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戰國秦朝戰國西漢匈奴西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權力集中,思想文化趨于一統,疆域空前遼闊。新知講解二、東漢的建立1.王莽篡權西漢最后一任皇帝劉嬰5歲時西漢實際掌權者宰相級的王莽發動宮廷政變,命其下詔禪位,西漢王朝滅亡。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后開始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革,但失敗。王莽新知講解2.東漢的建立西漢皇族后裔劉秀在綠林軍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大軍,攻破長安,新朝滅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新知講解3.東漢的衰亡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史稱“光武中興”。中期以后,外戚二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義軍的打幾下,東漢名存實亡。東漢的滅亡220年東漢疆域課堂小結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削弱封國勢力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司隸校尉刺史中央地方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生產,增加中央收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官學長安地方漢武帝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課堂練習1.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統治期間頒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針對西漢前期出現的( )A.諸侯國問題B.貨幣不統一的問題C.社會貧困的問題D.思想混亂的問題A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根本目的是( )A.抨擊其他學說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錄用人才 D.鞏固中央集權D課堂練習3.漢武帝時開始鑄造一種標準銅幣,它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七百多年。這種銅幣是( )A.圓形方孔錢 B.銀錠C.五銖錢 D.開元通寶C課堂練習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第三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導學案).doc 第三單元第三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教案).doc 第三單元第三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