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章第2節 土壤里的微生物——真菌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真菌是和動物、植物、細菌、病毒相并列的又一類生物。在第一課時中已經學習了細菌和放線菌的相關知識,通過前面細菌放線菌的教學情況來看,由于微觀世界的接觸很少,學生整體對微生物這部分內容比較陌生。 學生認知發展分析:學生對真菌的認識不足,需要教師聯系生活實際以及之前學過的酵母菌內容,引導點撥學生進入真菌的世界。 學生認知障礙點:認為食用菌是植物的學生比較多。在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過顯微鏡的結構及使用,平時也已經對小組互助學習有了一定的訓練基礎,利用顯微鏡讓學生直觀的觀察真菌效果應該很好,再結合一些視頻和圖文資料,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主與互助學習,自主學習內容相對簡單,難點通過小組互助討論交流來突破,以期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別比較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說出它們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2.描述食用菌的結構,營養和繁殖方式;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1.應用教材中的圖文資料以及老師提供的材料,提高自主學習、收集信息、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2.初步學會培養和觀察青霉、匍枝根霉。 3.通過小組活動提高交流和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感受真菌的世界,增加對微觀世界的興趣。 2.認同真菌與我們的密切關系,關注真菌的有關信息。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青霉、匍枝根霉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及繁殖 2.食用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及繁殖 3.真菌的結構特征 教學難點:1.觀察青霉和匍枝根霉的裝片 2.比較青霉和匍枝根霉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圖片出示臭豆腐和腐乳,真面目是毛豆腐。 毛豆腐如何形成?播放視頻。毛霉菌的杰作。 回憶之前學習過的用于制作饅頭和釀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出示一些食用菌圖片。 霉菌、酵母菌、食用菌都是常見的真菌,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真菌的世界去看一看。 霉菌 自主學習(2min): 閱讀課本P99-100青霉和匍枝根霉的相關圖文,初步認識霉菌。 霉菌的培養:大家知道霉菌是如何培養的嗎?播放錄制的視頻。從視頻可以看出,霉菌適宜生長在陰濕溫暖的環境中,今天我們就帶來了這兩位同學培養的發霉的橘子和饅頭。對圖介紹,橘子上的“綠毛”是青霉,饅頭上的“黑毛”是匍枝根霉。 互助學習:霉菌的結構和特征(8min) 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互助學習青霉和匍枝根霉的形態結構特點并做好展示準備。 活動要求: 對照發霉的橘子和饅頭實物,以及青霉和匍枝根霉的永久裝片,結合課本觀察兩種霉菌的形態結構特點,完成批注作業和活動單,并用平板上傳,小組代表做好講解準備。 小組代表講解結束后,其他同學可舉手質疑或補充。 講解時要求面向大家,聲音洪亮,脫離課本。 展示點評學生上傳的作品,擇優讓小組代表講解。 學生講解。 展示顯微鏡下青霉和匍枝根霉的照片,說出各結構名稱。 大家來總結(表格形式): 青霉 匍枝根霉 不同點 菌絲內 有橫隔 無橫隔 直立菌絲 頂端形狀 掃帚狀 膨大成球狀 成熟孢子顏色 青綠色 黑色 相同點 都依靠孢子繁殖 都有營養菌絲和直立菌絲 3、有成形的細胞核等 食用菌 小組觀察:食用菌的形態結構 結合課本P101,觀察所發的幾種食用菌,并做好展示準備(2min)。 活動要求: 1.先觀察它們的形態結構,說出各結構名稱; 2.講述它們的營養和繁殖方式。 學生對實物講解。 教師圖文小結。播放蘑菇孢子的視頻。 布置課后可以制作“孢子印”。 真菌的主要特征 給學生1min討論,總結真菌共同具有哪些特征: 1.菌體無根莖葉,大多是多細胞個體; 2.有成形的細胞核,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只能腐生或寄生生活; 3.孢子繁殖。 利用平板打開電子課本,帶學生一起圈劃齊讀。 學習效果檢測 大家來搶答: 出示題目,學生用搶答器搶答,并解析。 (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圖表示的是匍枝根霉,乙圖表示的是青霉 B.甲生物是青綠色,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C.甲乙都有橫隔,是多細胞生物 D.圖中①表示營養菌絲,②表示直立菌絲 ( )2.有關蘑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是一類真菌,由菌絲集合而成 B.靠部分菌絲吸收現成的有機養料 C.菌柄成熟時內有許多孢子,靠孢子繁殖 D. 細胞內有真正的細胞核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霉菌和食用菌這兩大類真菌的形態結構以及營養和繁殖方式,作為分解者,它們通過腐生或寄生將現成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成分。希望大家能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所學解釋解決一些與真菌有關的生活現象或問題。 六、教學反思 1.在錄播教室上課,有很多優點,比如平板和答題器的使用,可以讓老師更方便直觀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有些活動也會受限,比如板書的設計需要簡化,顯微鏡的光線問題,若能實現日常教室的平板、網絡等問題的解決,或者配置自帶光源的顯微鏡,教學效果會更好。 2.若能指導每位學生自己提前一周培養霉菌,提前1天制作好臨時裝片并觀察,學生的印象和體驗會更深刻,這也是以后我需要努力的方向,即盡可能多的讓學生“做中學”。對于食用菌的種植,課后很多學生感興趣的問我如何培養,通過查閱網絡資料,我給學生打印了種植過程的簡介,今后的教學中如果有機會能聯系到比較近的蘑菇種植廠,可以利用周末時間,讓感興趣的學生組隊去參觀。 3.對于真菌的結構,學生們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絲”的概念。由于菌絲和我們熟悉的動植物的器官、組織差別很大,在缺乏感性認識的情況下,就很難產生深刻的理解,通過毛豆腐的視頻,就可以生動形象地解決這個難點,可見適宜、多元化的的教學資源,會讓學生的收獲更多,教師講起課也更省時省力。?收集課程資源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不僅需要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還要及時保存并應用的恰當的教學中去。 附:板書設計 真菌 霉菌 酵母菌 食用菌 第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