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講 科學探究 【銜接導入】 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陽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點,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彩虹七彩顏色,從外至內分別為赤、橙、黃、綠、藍、靛、紫。那么,如此漂亮的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來,彩虹是因為陽光射到空中接近圓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陽光射入水滴時會同時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內亦以不用的角度反射。當中以40至42度的反射最為強烈,形成我們所見到的彩虹。形成這種反射時,陽光進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離開水滴時在折射一次。 經常見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氣易被看到。在晴朗的天氣下背對陽光在空氣中灑水或噴灑水霧,也可以人工制造彩虹。彩虹的色彩鮮艷程度和寬窄受空氣里水滴的大小影響。空氣中的水滴大,彩虹就鮮艷,也比較窄;反之,水滴小,彩虹就淡,也比較寬。我們面對太陽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著太陽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現在西方,黃昏的彩虹總在東方出現,但我們看不見,只有乘飛機從高空向下看。 彩虹的出現于當時天氣變化相聯系,一般我們從彩虹出現在天空的位置可以推測當時會出現晴天或雨天。東方出彩虹時,本地下雨的可能性較小,而西方出彩虹時,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卻很大。 那么,為什么每次彩虹往往出現在夏天的雨后呢?因為夏天常常下陣雨,雨的范圍不大,往往是這邊的天空在下雨,那邊天空仍出太陽,這時候雨后的天空中還漂浮著許多小水滴,當太陽光透過這些小水滴時,經過折射作用,天空中就出現了美麗的彩虹。 【知識新授】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和假設 →制定計劃→獲取事實和證據→檢測與評價 →合作與交流。 對照實驗: 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 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 設計原則: 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 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探究實驗的注意點 ①讀題(劃關鍵詞):看什么,想什么 ②對比:想到的知識與題目對比 ③猜想:緊扣題意、科學合理…… ④設計實驗:緊扣猜想、科學可行、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經濟環保、安全環保…… ⑤結論:與猜想相呼應。 【例題分析】 例1.廚房調味盒里有多種白色固體。小明為了確定哪種是蔗糖,他取少許嘗味道。他的行為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 A.?建立假設???????????????????????????B.?提出猜想???????????????????????????C.?獲得證據???????????????????????????D.?得出結論 例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結合起來,如圖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讓小球從斜面 AO 上某處靜止釋放,沿斜面滾下,經 O 點滾上斜面 OB。有關他的理想實驗程序內容如下:(1)減少第二個斜面 OB 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能達到原來的高度,但這時它要運動的遠些。(2)兩個對接的斜面中,使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3)如果沒有摩擦,小球上升到釋放的高度。(4)繼續減少斜面 OB 的傾角,小球到達同一的高度時就會離得更遠,最后使斜面 OB 處于水平位置,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續的勻速直線運動。有關理想實驗程序先后順序排列的正確選項是( ) A.?事實(2)→事實(1)→推論(3)→推論(4)?????????????????? B.?事實(2)→推論(1)→推論(3)→推論(4) C.?事實(2)→推論(3)→推論(1)→推論(4)?????????????????? D.?事實(2)→事實(1)→推論(4)→推論(3) 例3.李明同學為了探究鯽魚“浮頭”的原因,取來兩只相同的魚缸甲、乙,并設計了下列實驗方案,試選出最合理的一種( ) A.?取大小、活力相當的兩條鯽魚,分別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魚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氣,乙中不作處理,放置于相同的環境中觀察??????????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當的鯽魚,分別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魚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閉,乙不作處理,放置于相同的環境中觀察 C.?取大小、活力相當的兩條鯽魚,分別放入甲、乙兩魚缸中,甲中加適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卻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環境中觀察??????????D.?取大小、活力相當的六條鯽魚,平均投放于甲、乙兩魚缸中,甲中加適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卻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環境中觀察 例4.加酶洗衣粉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 0.2%~0.5%的酶制劑制成的。某科學興趣小組對某種加酶洗衣粉洗滌效果與水溫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每次實驗所選的衣料、奶漬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測得這種加酶洗衣粉在不同水溫條件下除去衣服上奶漬所需的時間,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水溫 30℃ 40℃ 50℃ 60℃ 70℃ 80℃ 除去奶漬所需時間 28 秒 12 秒 6 秒 4 秒 12 秒 17 秒 由表中數據判斷,用這種加酶洗衣粉除去奶漬效果最好的水溫條件可能是(??? ) A.?80℃????????????????????????????????????B.?60℃????????????????????????????????????C.?50℃????????????????????????????????????D.?30℃ 例5.曉麗為研究“影響蜂蜜粘性與溫度的關系”,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將蜂蜜分別裝入三個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內,另一瓶放在微波爐中加熱一會兒。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試管,用三支滴管分別從三個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時、分別滴到同樣傾斜放置著的試管內壁上,觀察各滴蜂蜜流到試管底部的時間并進行比較。記錄實驗數據如下: 蜂蜜 在冰箱中 在室內 經微波爐加熱 溫度 較低 一般 較高 流淌時間 較長 一般 較短 曉麗又用其它不同品牌、不同產地的蜂蜜做了相同的實驗, 實驗現象都是如此。請你回答: (1)曉麗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2)這一結論可以用下列圖像中的________來表示。 (3)在上述探究過程中,曉麗運用了轉換法,通過這種科學方法,曉麗將不能直接測量的________轉換成可以測量的________。 例6.新鮮菠蘿酸甜多汁,可口開胃,但一次食用過多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損。這種破損真的是由新鮮菠蘿汁引起的嗎?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利用與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腸黏膜開展了探究實驗,以下是探究實驗的部分過程,將其補充完整。 (1)方法步驟 ①取一塊豬小腸黏膜平均分成兩半,分別放人 A、B 培養皿中。 ②向 A 培養皿中滴加 20 毫升生理鹽水,同時向 B 培養皿中滴加________新鮮菠蘿汁。 ③把 A、B 培養皿都放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用放大鏡觀察。 (2)實驗結果的預測若 A 組培養皿中小腸黏膜完好,而 B 組培養皿中小腸黏膜出現明顯的破損,則說明________。 (3)討論交流 本探究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設置 A 組的目的是形成________,興趣小組的同學還多次重復了該探究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 【鞏固練習】 1.目前全球的氣候均在變暖,近 l50 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 1℃,這個數字在氣象學上是個不可忽視的數字。對全球的氣候為什么會變暖,有些科學家猜測: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溫室效應。科學家提出這種觀點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A.?提山問題??????????????????????B.?建立假設??????????????????????C.?收集證據,檢驗假設??????????????????????D.?作出解釋 2.為了研究食鹽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強弱,四位同學分別設計了一個實驗,其中較為合理的是( ) A.?20℃時,分別把 10 克食鹽和 10 克蔗糖放在 50mL 的兩杯水中,充分攪拌后,發現全部溶解,說明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相同??????????B.?20℃時,分別把 10 克食鹽和 20 克蔗糖放在 50mL 的兩杯水中,充分攪拌后,發現全部溶解,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較強 C.?把 20 克的食鹽放在 15℃50mL 的水中,充分攪拌后只有部分溶解;把 20 克蔗糖放在 20℃50mL 的水中,充分攪拌后全部溶解,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較強??????????D.?20℃時,分別把 20 克食鹽和 20 克蔗糖放在 50mL 的兩杯水中,充分攪拌后,發現食鹽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較強 3.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在《蠟燭的故事》系列講座中,對蠟燭燃燒所涉及的知識做了全面的介紹。下列關于問題的回答,屬于“設計實驗方案”的是( ) 選項 問題 對問題的回答 A 蠟燭是用什么制成的 泥炭地的石蠟、牛油里的硬脂等等 B 蠟燭燃燒會生成水嗎 將一只干燥的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 C 火焰會什么向上 熱氣流上升,對火苗起著牽拉作用 D 蠟燭熄滅時的白煙是什么 是石蠟蒸氣凝成的固體小顆粒 4.科學家在云南的蝴蝶谷做了一個實驗:在兩棵樹之間掛四根長度、粗細、材質均相同的草繩,四根草繩分別在白酒、糖水、鹽水和清水中浸泡過,幾個小時后,觀察到白酒中浸泡過的草繩上停留的蝴蝶最多。這個實驗可以研究的問題是( ) A.?蝴蝶喜歡什么顏色的光???????????????????????????????????????B.?蝴蝶喜歡什么種類的食物 C.?蝴蝶喜歡什么樣的溫度環境????????????????????????????????D.?蝴蝶喜歡什么材質的草繩 5.鋸子的鋸齒都“東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內。小明猜想這是為了減小鋸木頭時的阻力,并設計實驗檢驗猜想。以下設計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撥正鋸齒的鋸子分別鋸硬木頭和軟木頭,比較用力情況??????????B.?用同一把鋸子,分別在“東倒西歪”和撥正鋸齒時鋸同一硬木頭,比較用力情況 C.?用一把“東倒西歪”的鋸子和另一把撥正鋸齒的鋸子分別鋸同一硬木頭,比較用力情況??????????D.?用一把“東倒西歪”的鋸子和另一把撥正鋸齒的鋸子分別鋸同一軟木頭,比較用力情況 6.某小組在探究“蚯蚓的運動”中,作出的假設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紙上運動得更快,可是實驗結果卻相反。對此該小組應( ) A.?放棄自己的實驗結果???????????????????????????????????????????B.?進一步查找資料重新作出假設 C.?適當修改實驗結果以保持與原有假設一致???????????D.?不管實驗結果,直接根據假設得出結論 7.嚴謹的科學態度、合理的實驗步驟和規范的操作方法是獲取可靠實驗結論的基本保證。以下做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前充分預習,明確實驗目的和步驟??????????????? B.?實驗前用簡單的文字或圖表設計出實驗步驟流程圖 C.?實驗前把實驗報告中相關的現象、數據和結論預先填好,以便在實驗時對照進行?????????? D.?實驗中要盡量保持安靜,不隨意走動,防止發生安全意外 8.戴口罩是防止霧霾顆粒物進入人體的一種有效措施,市場上口罩品種繁多。為探究口罩的防護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圖丙所示瓶內裝少量激光打印粉,將 A,B,C 三種口罩分別在瓶口系緊,外面覆蓋一張餐巾紙,通過打氣筒打氣,使粉末飛揚。實驗結果如圖丁,則防護功能最好的口罩為________。 9.一位漁民在長江口打魚時撈到一頭“大死魚”。它身體呈魚形,身上有鰭,體長3米,背呈淺藍色,上下頜有牙齒30顆,眼不發達,頭頂有一呼吸孔、解剖體內有一脊柱,有肺、心臟、胃、肝、腸等器官,與人相似,還懷有已死亡的幼體。圍觀村民們議論紛紛,對這“動物”的類別進行探究。 ⑴提出問題:________? ⑵建立假設:Ⅰ:村民甲認為此“動物”是魚類;Ⅱ:村民乙認為此“動物”是哺乳類。 ⑶獲取證據: 村民甲的證據:Ⅰ________;Ⅱ________。 村民乙的證據:Ⅰ________;Ⅱ________。 ⑷結論:根據上述動物的特征和你學過的知識,你認為________(填“村民甲”或“村民乙”)的假設是正確的。 10.李剛家里買了一個新的保溫瓶,他想研究保溫瓶的保溫性能與所裝開水的關系,他進行了猜測,為驗證它,在相同溫度的環境中,他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實驗:①先在保溫瓶中裝入初溫為t ℃的開水,取水的體積為保溫瓶容積的1/3,蓋上木塞,每隔半小時測一次水的溫度,共測3次;②第二次在保溫瓶中裝入初溫仍為t ℃的開水,其體積是保溫瓶的2/3,蓋上木塞,每隔半小時測一次水的溫度,共測3次;③第三次把保溫瓶內裝滿初溫為t ℃的開水,重復前次做法。 從三次的實驗記錄中,可以得出保溫瓶的保溫性能與所裝入開水多少的關系。你從實驗可知,他所改變的量是開水的________。由于影響保溫瓶的保溫性能的因素除了開水的質量外,保溫瓶的型號,開水的________,環境的溫度,觀察的________都會影響其保溫性能,因此,這些因素應加以控制,應觀察的量是經過相同的時間間隔開水的________。 11.盛夏來臨,人們又為“怎樣才能曬不黑”而犯愁。資料表明:將皮膚曬黑的罪魁禍首是太陽光中的長波紫外線。“好奇實驗室”為此檢測了若干衣服的防曬效果。檢測方法:先用光纖探頭和計算機測算出陽光中長波紫外線的強度;再把衣服擋在光纖探頭上,測算出透射到光纖探頭上的長波紫外線強度。利用前后兩次測得的長波紫外線的強度計算出長波紫外線的透過率。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實驗序號 衣服材質 衣服布料層數 長波紫外線透過率 1 天蠶絲(白色) 1 12% 2 2 5% 3 化纖(白色) 1 28% 4 2 14% 5 全棉T恤(白色) 1 7% 6 全棉T恤(黑色) 1 4% (1)該實驗是通過比較________來分析衣服的防曬效果。 (2)比較實驗 1、2 或 3、4 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比較實驗________得到的結論是天蠶絲材質的衣服比化纖材質的衣服的防曬效果好。比較實驗 5、6 讓我們知道,要防曬效果好應穿________色的全棉 T 恤。 (3)根據測量結果,請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條夏季戶外活動時著裝的建議:________。 12.下列是一組同學的身高、體重和腳印的長度,請你根據下表,完成下列探究。 表一 調查號碼 姓名 腳印長度(cm) 身高(cm) 體重(kg) 1 施嘉琦 23 165 60 2 曹宇航 25 175 65 3 孫定康 25 172 65 4 斯振強 24 173 62 5 張嘉璇 25 170 66 (1)針對表一數據,你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 (2)對此提出一個假設:________。 (3)設計實驗方案:________。 (4)收集實驗數據(見表二),并根據此表整理出所需數據,填入下表: 調查號碼 姓名 身高(cm) 腳印長度(cm) 二者比值 平均值 1 施嘉琦 165 23 7.17 7.01 2 曹宇航 175 25 7 3 孫定康 172 25 6.88 4 斯振強 173 24 7.21 5 張嘉璇 170 25 6.8 根據表二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13.一天晚飯后,小明同學在幫媽媽收拾桌上的碗筷時不小心將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卻很難將水擦干。媽媽見狀拿了另一塊干抹布擦,很快就將桌上的水擦干了。小明感到有些奇怪,忙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只是告訴他,我拿的抹布和你手里的抹布的材料是不同的。小明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并進行了如下的探究,請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問題: ⑴提出問題:________? ⑵猜想與假設: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種類有關; ⑶器材:三個形狀和大小相同的燒杯,各種規格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滌綸布各一塊,足夠的水; ⑷主要步驟:先向三個燒杯中分別倒入________的水,再將三塊布分別放入各個燒杯中讓水浸透,一段時間后將三塊布分別取出; ⑸小明將現象記入右表,根椐實驗現象可知吸水能力最強的是________布料; 14.小明班開展:人的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活動。小明同學探究過程如下: ①提出問題:人的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②建立假說:略。 ③設計實驗(方案之一):把頭發彎成 U 形,掛在彈簧測力計的鉤上,用手捏住頭發兩端,慢慢往下拉,直至恰好拉斷;小明班的同學經過認真測量,計錄數據如下表(頭發均采于女性): 組別 頭發類別 承受拉力(千克力) 1 同一人 生長的頭 0.120 自然脫落的頭發發 0.095 2 同一人 前額 0.120 后腦勺 0.180 3 同根黑發 根部的頭發 0.140 梢部的頭發 0.130 4 同年齡段 漢族 0.131 回族 0.130 組別 頭發類別 承受拉力(千克力) 5 同年齡段 黑發 0.121 白發 0.112 黃發 0.102 6 同一部位 10 歲以下 0.105 10~25 歲 0.125 25~35 歲 0.133 35~50 歲 0.122 50 歲以上 0.102 ④分析與論證:通過實驗證了一些猜想的正確性,找到了影響頭發承受最大拉力大小的諸多因素,請你幫助小明同學分析以上數據影響頭發承受最大拉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寫出三條): 例如: 分析第 5 組可知:頭發的拉力的確與顏色有關,黑發最大,白發次之,黃發最小;這可能是因為黑發的營養最好,黃發可能是缺少營養,故拉力最小。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5.金屬絲被拉斷時所掛物體質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某同學做實驗時,提供了如表中所列的 9 個品種(每個品種有許多根),根據有關猜想請選擇實驗的金屬絲。 金屬絲名稱 金屬絲材料 長度/cm 橫截面積/mm2 A 銅 10 0.5 B 銅 10 1 C 銅 10 1.5 D 銅 20 0.5 E 銅 20 1.5 F 銅 30 0.5 G 鐵 20 0.5 H 鋁 30 1.5 (1)猜想一:金屬絲被拉斷時,其所掛質量大小與金屬絲橫截面積有關。為驗證猜想一應選用的金屬絲為序號為________。 (2)猜想二:金屬絲被拉斷時,其所掛質量大小與金屬絲的長度有關。為驗證猜想一應選用的金屬絲為序號為________。 (3)猜想三:金屬絲被拉斷時,其所掛質量大小與金屬絲的材料有關。為驗證猜想一應選用的金屬絲為序號為________。 16.無線路由器可以發射電磁波覆蓋有效空間,能夠接受和利用電磁波的設備(如智能手機、pad和電腦等)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連通網絡.某科技小組的學生完成了如表所示的實驗,并得出結論:處于工作狀態的無線路由器會危害種子的發芽.請回答問題. 實驗處理 甲房間 乙房間 無線路由器 一部,處于工作狀態 無 將要萌發的某種植物種子若干粒 一盤,100粒 一盤,100粒 培養觀察15天 澆水適宜且等量 澆水適宜且等量 統計植物種子的萌發率 6% 79% (1)在本實驗中甲房間的實驗屬于________組.實驗中兩個房間放置的種子供水量適宜且相同,空氣也無差別.考慮到影響種子萌發的外境因素,還應該要求兩個房間的溫度相同。 (2)本實驗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 (3)你認為該科技小組的實驗設計和數據是否足以支持上述結論?如果不充分,如何改進? 17.一種菊科植物從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現設計實驗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響該菊科植物植株高度的因素,實驗分組及處理如下表。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 原產地 栽培地 第一組 海拔500米 a組海拔500米 海拔500米 b組海拔3 000米 第二組 海拔3 000米 c組海拔500米 海拔3 000米 d組海拔3 000米 (1)a組和b組、c組和d組都是原產地相同的同一品種,且栽培地的土壤條件適宜并相同,這是為了保證實驗結果只能是由________引起的。 (2)a組和b組的對照中,實驗組是________,c組和d組的對照中,實驗組是________。 (3)實驗最后測量每組各植株的高度,以________(填“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為該組植株的株高。 (4)請預測最可能的實驗結果:________。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18.學習了細胞的結構后,小明對細胞膜的功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通過實驗探究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請你幫助他完成實驗探究: 實驗材料:1 000毫升大燒杯、清水、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紅色莧菜等。 實驗步驟: ⑴提出問題: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嗎? ⑵做出假設:________。 ⑶設計實驗方案: ①取兩個相同的大燒杯,編號為甲、乙; ②在甲、乙兩燒杯中加入________的清水,并把甲燒杯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直到沸騰,乙燒杯________; ③把新鮮的紅色莧菜葉片分別放入甲、乙燒杯中; ④觀察并記錄燒杯中的現象。 ⑷實驗現象:甲燒杯中的水________;乙燒杯中的水________。 ⑸原因分析:甲燒杯中莧菜葉細胞的細胞膜________,乙燒杯中莧菜葉細胞的細胞膜________。 ⑹實驗結論:________。 19.“吹泡泡”是一種很流行的兒童很喜歡玩的游戲。七(4)班的亮亮同學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著自己吹出的那一個個美麗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別開心。可是他發現有時能吹出泡泡,有時又吹不出泡泡。愛動腦筋的他產生了一個疑問:這泡泡的產生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1)同桌的梅梅猜想:________。 (2)于是她設計并科學地進行了實驗,記錄了如下實驗結果: 液 體 肥 皂 液 管子直徑(毫米) 3 5 10 20 50 泡泡產生的情況 容易 較易 較難 難 不產生 分析以上實驗結果,你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 (3)根據你吹泡泡的經驗,你認為泡泡的產生可能還與哪些因素有關:________(至少答兩個因素)。 20.聶利同學在一個養蜂場看到許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雙翅沒有振動,仍嗡嗡地叫個不停。她對《十萬個為什么》中“蜜蜂發聲是不斷振動雙翅產生的”這一結論產生懷疑。蜜蜂的發聲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聶利同學的主要探索過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聲;②剪去多只蜜蜂的雙翅,蜜蜂仍然發聲;③在蜜蜂的翅根旁發現兩粒小“黑點”,蜜蜂發聲時,黑點上下鼓動;④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蜜蜂不發聲。 請回答: (1)聶利同學在實驗時,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 (2)從實驗①和②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3)“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基于的假設是________。 參考答案 例題分析 例1. C 例2. C 例3. D 例4. B 例5. (1)蜂蜜的粘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2)B (3)粘性大小(強弱);流淌時間 例6. (1)等量(“20 毫升”或“相等”等均給分) (2)新鮮菠蘿汁會破壞黏膜 (3)新鮮菠蘿汁(“菠蘿汁”或“有無菠蘿汁”或“有無新鮮菠蘿汁”);對照;避免偶然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鞏固練習 1. B 2. D 3. B 4. B 5. B 6. B 7. C 8. C 9. 此動物是魚類還是哺乳類;身體呈魚形;身體上有鰭;有肺;懷有幼體;村民乙 10. 體積(質量);初溫;時間間隔;溫度 11. (1)長波紫外線透過率 (2)衣服布料層數多,衣服的防曬效果越好;1 與 3(或 2 與 4);黑 (3)可選擇黑色的厚實的全棉 T 恤 12. (1)腳印長度與身高有什么關系 (2)腳印長度與身高有關系 (3)將自己班上的所有同學的身高、腳印長度進行測量,統計并進行歸納 (4)身高約為腳印長度的 7 倍(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3. 抹布的吸水能力與那些因素有關;等量;棉 14. 分析第 1組可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頭發的拉力與生長狀態有關,生長中的頭發所承受的拉力要比自然脫落的頭發所承受的拉力大 ;分析第2組可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頭發的拉力與頭發的生長位置有關,前額的頭發所承受的拉力要比后腦勺的頭發所承受的拉力小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頭發的拉力與頭發的部位有關,根部的頭發所承受的拉力要比梢部的頭發所承受的拉力大 15. (1)ABC (2)ADF (3)DG 16. (1)實驗 (2)處于工作狀態的無線路由器會影響種子萌發 (3)選取的種子應該是粒大而飽滿的種子;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5℃ 17. (1)海拔高度(或變量) (2)b組;c組 (3)平均值 (4)D 18. 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等量;不加熱;變成紅色;不變色;被破壞;完好無損;活細胞的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19. (1)泡泡的產生可能與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細有關 (2)相同條件下,管子直徑越大,越難產生氣泡 (3)液體濃度、液體種類、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體的溫度、蘸有液體的多少等合理均可 20. (1)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2)蜜蜂發聲不是由雙翅振動產生的 (3)蜜蜂可能是靠小黑點振動發聲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