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知識要點第五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第一課開運河 創科舉1、隋朝統一南北;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隋朝采起措施發展經濟,使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隋朝出現了前所末有的繁榮景象。2、運河的開鑿:隋煬帝從605年開始開鑿,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 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后,,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意義: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也起到了促進作用3:科舉制的創立:隋文帝時改革選拔官吏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開科舉的先河。隋瘍帝有創設進士科606年,科舉制正式形成。科舉制打破了門第限制。給知識分子提供參政的機會。第二課:“貞觀之治1、玄武門之變:618年,李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世明就是唐太宗, 627-649唐太宗統治期間,年號貞觀。2、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輕徭薄賦;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當政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貞觀之治”3、加強中央權力: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 ,合并州縣,大力精簡機構,以節省財政開支,提高行政效力。4、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明經科:考儒家經典。進士科考:詩賦和政論。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第三課:“開元盛世1、武則天的政績: 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3、 “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重視地方吏制,勤儉持國。使得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唐朝進入全盛時期,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盛世”4、農業工具:曲褤犁和筒車。唐朝都城長安繁榮。科舉制度: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出現: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正式誕生: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完善:①唐太宗時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學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②武則天時期開始殿試和武舉。③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科舉制度的影響 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第第四課:唐朝的民族關系1、唐太宗開明的明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稱為:“天可汗“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期,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杰出的首領松贊干布。“和同為一家”:唐中宗派近城公主入藏和親。3、作用: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第五課:唐代的中外交往1、對外友好往來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后,專心翻譯佛經,作《大唐西域記》。鑒真東渡: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評價:密切了唐朝與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說明唐朝對外開放、開明評價唐太宗: 政治上:選用良吏,提高行政職能。經濟上: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文化上: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民族關系上:實行恩威并施,改善民族關系法律上:簡法輕刑,修訂法律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第六課:隋唐的科學技術1、趙州橋:隋朝李春設計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2、雕版印刷術: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測自午線。喲王:孫思邈3、詩歌: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白居易《秦中吟》、《新樂府》4、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 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創立“顏體”; 柳公權博采眾長,別出新意,自成“柳體”閻立本、吳道子的繪畫 閻立本擅長人物故事畫。《歷代帝王像》、《步輦圖》道子被稱為“畫圣”,開后世寫意畫的先河。《天王送子圖吳》敦煌莫高窟 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隋唐時期開鑿,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彩塑等,及大量極為珍貴的佛經、文書等。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第六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第9課:遼、夏與北宋的和戰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并立遼(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機 契丹 上京宋(北宋): 960年 趙匡胤:宋太祖。定都:東京澶淵之盟:宋遼之間保持和平往來,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西夏: 1038年 元昊 黨項 興慶第10課:宋金對峙1、金: 1115年 完顏阿骨打 女真 定都 :會寧2、 抗金:1127年宋高宗:定都臨安 史稱:南宋3、岳飛是抗金英雄4、宋金和議:宋向金稱臣。第十一課: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1、經濟重心的南移原因: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南方氣候好雨水充沛。 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蘇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以成為全國重要糧倉。食:南北的飲食互相交流,北方以羊肉、南方以食魚為主;住:百姓住房簡陋,多為茅屋;富人則追求奢華,私家園林興盛;行:缺馬,以牛車、驢車為主,交通發達,“邸店如云屯”宋代的娛樂活動和民俗:“瓦肆”是城市中娛樂兼營業的場所,總:宋代城市繁榮,貿易興盛。第十二課:元朝民族關系的發展1、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國建立,都稱:和林 結束長期混戰的局面。2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即汗位,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滅亡南宋:統一南北。3、加強統治:建立行省制度,并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4、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條件。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促進商業發展和城市繁榮。5、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時,不少漢族人外遷,邊疆各族大量內遷,加上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彼此長期生活在一起,同漢族沒有什么差別元朝時,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民族融合的特點:吸收前代基礎,在更廣的范圍內,更高程度的融合。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推動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第十三課:宋元的科學技術1、指南針和火藥 戰國時期,發明“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制成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后來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末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廣泛用于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條件。2、活字印刷術 北宋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比歐洲的活字印刷早了約400年。第十四課:宋元的史學、文學和藝術1、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蘇軾、李清照和辛棄疾。蘇軾:北宋豪放派詞人。李清照:兩宋之交的婉約派詞人。辛棄疾:南宋詞人,把豪放風格發揚光大。2、《清明上河圖》:北宋大畫家張擇端作,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梁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是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作品第七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第十六課: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年號:洪武2、明朝君權的加強: 明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明太祖:改革行政機構,地方廢除行省,設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中央廢丞相,撤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八股取士,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繼續執行削藩政策;增設特務機構東廠,加強監視和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第十七課: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1、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間,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時間早,規模大,次數和人數多。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認識:這是一次主動、和平的外交,以朝貢為方式,政治動機〉經濟動機2、戚繼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明朝派戚繼光蕩平了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廣東)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永載史冊第十八課: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1、清朝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改國號:清,改族名為滿洲。2、清朝強化專制統治 ,進一步加強皇權:雍正時設軍機處,處理軍政大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3、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造了大批“文字獄”,以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第十九課:抗擊西方殖民者入侵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1、西班牙獨占臺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臺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雅克薩之戰 17世紀中期,康熙年間,清軍大敗沙俄侵略軍。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經過平等協商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第二十課: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1、清朝設立臺灣府 1683年清軍進入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作用: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2、康熙帝平定三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康熙帝大敗3、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間:乾隆年間;地點:西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回部”地區。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咔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冊封“達賴”、“班禪”和設置駐藏大臣 順治接見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由此形成冊封制度,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都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清朝的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5、清朝前期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第二十二課:盛世危機1‘康乾盛世: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積極吸收漢文化,勤于政事,獎勵農桑,興修水利,嚴懲貪污,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康乾盛世”局面。2、“閉關鎖國”:清初實行禁海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統一臺灣后開放四個港口,對外通商,后只開放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原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特有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現實原因:統治者對西方入侵的擔憂,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身統治。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過一定抵制作用;但從長遠的看,清政府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不能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3、社會危機:統治集團吏治腐敗,財政匱乏,軍備廢弛,土地集中,賦稅繁重,各地人民起義不斷。第二十三課: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學技術1、 北京故宮和明長城 明成祖時期修建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又叫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明朝時,在古長城的基礎上,歷時200多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建成了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依山起伏,蜿蜒6000多公里的氣勢雄偉的明長城。2、明清古典科技巨著及作者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寫出一部總結性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3、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被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明末科學家徐光啟,作《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這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籍第二十四課:明朝和清朝的小說和藝術1、四大文學名著及作者 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元末明初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吳承恩寫的《西游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清朝曹雪芹寫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占有重要地位。2、繪畫:明清繪畫以山水、花鳥為主,以詩、書、畫三結合為特色。畫家徐渭創潑墨花卉,代表作有《墨葡萄》。以鄭板橋為首的揚州八怪,鄭板橋的畫以竹、蘭最富盛名。3、京劇的形成。形成于乾隆時期。希望大家認真復習,期末考出優異的成績,如發現有錯,請及時提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