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對環境的影響 【學習目標】 1.能說出人類的活動對某種生物的生存會造成哪些影響。 2.能通過角色扮演(換位思考)去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 3.能通過推理得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會影。向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4.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5.能反省自己平時哪些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動植物的生存。 【學習重難點】 人類的活動對某種生物的生存會造成哪些影響。 【學習過程】 看一組被人為破壞前后對比明顯的自然環境的圖片或課件,通過強烈的視覺反差引起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根據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情況及本地的自然狀況,選取3—4種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為便于組間的交流,每一種環境最好都有兩個以上的小組選擇。 根據選擇情況,選擇相應的自然環境的介紹及頭飾。在所給資料中。 1.理解的概念,如:生態系統、生態平衡、食物鏈等。 明確了本組所選自然環境中的主要動植物的生存需要,確定了每個人扮演的角色后,創設一些特定情境。 活動:例改變一個小環境。 森林中的公民們: 我們美好的家園要遭殃了!他們人類要在這里建一個什么“大型旅游度假區”!聽說要砍掉很多樹,建起很多房子……請大家做好準備,我們一起找他們評理去! 2.在上一活動中用改換角色的方式思考人的活動是怎樣影響環境的? 為了盡可能減少實驗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實驗應以班為單位進行。 由于實驗延續時間比較長,實驗的場地盡可能選擇學校附近生活著較多動植物的自然地塊,這樣既便于日常觀察,又利于發現實驗前后的明顯變化。城市學校做此實驗必須征得場地所屬單位的同意。 實驗前要明確遮蓋物可代表人們隨意丟棄的塑料袋、泡沫塊等各種廢棄物,用遮蓋物改變的環境因素主要是陽光。按要求布置完成后,鼓勵大膽推測被蓋住部分可能出現的變化。 認真觀察、真實記錄實驗前后的環境變化現象是本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根據學校條件盡可能采用先進的設備進行紀實性的記錄,如照相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等。如果沒有這些設備,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繪畫、文字記述等方式。 3.實驗告一段落后,要通過實驗記錄資料的整理和分析來進行交流。如果能對照片或視頻資料進行分析,效果將會更好。人與環境如,給“森林環境”組的卡片I:可以這樣寫: 4.人的哪些日常行為會影響環境? 5.“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讓人相信呢?” 6.在哪兒進行實驗?怎樣實驗? 7.除陽光外,還可以實驗哪些環境因素的變化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