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天圓地方”說起 【學習目標】 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樹立“科學不斷發展、探索永無止境”的科學態度。 2.知道地球結構的一些基本知識,會使用地球儀。 3.會制作地球結構模型。 【學習重難點】 1.重點:認識地球形狀及地球內部構造。 2.難點:制作地球模型。 【學習過程】 (一)課前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總結。) 1.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地球是什么形狀? 2.你知道地球儀上的線表示什么意思嗎? 3.你知道地球里有什么嗎? 4.你知道人們發現地球形狀的探究歷史嗎?請寫下你知道的科學家和他的發現。 (二)小組合作 1.用火柴棒代替帆船,磷頭是帆,火柴棒是船身,在地球儀上模擬船只進港和出港。 2.注意觀察進港時最先看到什么?出港時最后看到什么? 3.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觀察,看看和剛才有什么不同。 4.從這兩個實驗中你有什么發現? (三)地球模型制作 1.你制作的模型是按照多少的比例進行壓縮? 2.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達標檢測】 1.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天是( ),地是(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著名學者( ),通過長期觀察,得出“大地是( )”的結論;葡萄牙著名航海家( ),經過長達3年艱苦的( ),勝利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的壯舉,證實了地球是( );現在,宇航員從太空中拍攝的照片也證明了地球是( )。 2.一般認為地球內部包括( )( )和( )三層。大多數地震是由( )活動造成的。 3.地球儀上的橫線叫做( ),豎線叫做(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